柒、參考文獻
1.嚴仕偉,有機指南書,書泉出版社,台北(2007)。
2.章加寶,「有機農栽培作物蟲害管理~談非農藥防治法」,花蓮區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研討會專刊,第289-306頁(2005)。
3.江建勳,吳益群,李俊信,周成功,諾貝爾的榮耀:生理醫學桂冠,天下文化,台北(2005)。
4.郭正一譯,「蟲害來了!」 科學月刊,81期,(1976)譯自時代雜誌。
5.洪巧珍,「費洛蒙在害蟲綜合管理上之利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技術專刊第112號,第1-16頁(2002)。6.黃振聲,「昆蟲性費洛蒙之利用」,蠶蜂業專訊-昆蟲天敵,(1997)。
7.呂水淵、王順成,「五種農藥對大鼠子代外觀與骨骼之影響」,中華民國獸醫學會雜誌22(6),第402-412頁(1996)。8.葉瑩,「微小世界的貢獻-生物農藥」,科學發展443期(2009)。9.高穗生、曾經洲、洪巧珍、蔡勇勝、謝奉家,「生物農藥簡介」,作物診斷與農藥安全使用手冊,第46-60頁(2008)。
10.周延鑫彭清次改寫,「費洛蒙簡介」,科學月刊雜誌31期(1972)。
11.法布爾昆蟲記全集,第7集,第23章,大天蠶蛾。中譯本,遠流出版社,台北( 2002)。
12.王子豪,奇妙的嗅覺與費洛蒙,元氣齋出版社,臺北(2006)。
13.張美惠(譯)。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時報文化,臺北(1998)。
14.賀孝雍,「費洛蒙及其應用」,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170期(2008)。
15.洪巧珍,「昆蟲性費洛蒙(誘引劑)簡介及應用」,作物非農藥管理技術手冊,第55-74頁(2008)。
16.黃振聲,「生物農藥費洛蒙製劑之簡介與應用」,農業生技產業季刊8,第8-16頁(2006)。
17.陳家鐘、陳雲貞,「昆蟲的誘惑」,科學發展,444期,第28-33頁(2009)。
18.Hartlieb,E., and P. Anderson, Olfactory-Released Behaviours, PP. 315-349(1999).
19.賴信順,「昆蟲性費洛蒙在害蟲管理上之應用」,花蓮區農業專訊第63期,第12-15頁(2008)。20.陳健忠、董耀仁,「誘引物質在害蟲防治上之利用」,農試所特刊130號, 第29-37頁(2007)。21.Knipling, E. F. “The basic principls of insect population suppression and management, ”USDA Agric, Handbook 512(1979).
22.Beroza, M.,“Insect attractants are taking hold,”Agric Chem,Vol. 15, pp.15(1960).
23.侯金日、李瑞興、溫英源、黃啟鐘,「甘藷有機栽培技術之研究」,有機作物栽培技術研討會專刊136號,第83-126頁(2008)。
24.賴永昌、李忠田、蔡武雄,鄭統隆「甘藷新品種台農73號紫玉之育成」,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第70期,第7-9頁(2007)。25.農委會 PHP網頁
26.黃振聲、洪巧珍,「甘藷蟲害管理及性費洛蒙利用」,根莖作物生產改進及加工利用研討會專刊, 第229-245頁(1994)。
27.張松壽、顏福成、陳金福,「甘藷蟻象Cylas for micarius Fabricius之生態的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號,第17-26頁(1968)。
28.圖片來源---洪巧珍、王文龍、吳昭儀,「防治甘薯蟻象性費洛蒙立大功」,苗栗區農業專訊第52期(2010)。
29.洪巧珍,「利用性費洛蒙綜合防治甘藷蟻象之評估與推廣」,農委會農政與農情92期,第39-41頁(2000)。30.洪巧珍,王文龍,江碧媛,顏耀平,「甘藷蟻象合成性費洛蒙誘蟲活性之風洞檢測」,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46,第113-122頁(2004)。31.顏耀平、黃振聲,「甘藷蟻象性費洛蒙之合成改進及活性」,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32,第239-241頁(1990)。
32.蔡柏榮,「蟻象性費洛蒙合成方法與比較」,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台中(2012)。33.顏耀平、黃振聲、洪巧珍,「昆蟲性費洛蒙/誘引劑之研發與應用」植物保護學會特刊,新6號,第87-106頁(2004)。
34.周延鑫,「昆蟲的性費洛蒙研究」科學月刊293期(1994)。
35.高靜華、鄭允,「昆蟲性費洛蒙在害蟲防治之應用」,作物蟲害之非農藥防治技術第130號,第39-56頁(2007)。
36.賴信順,「昆蟲性費洛蒙在害蟲管理上之應用」,花蓮區農業專訓第63期,第12-15頁(2008)。37.洪巧珍、王文龍、吳昭儀,「防治甘藷蟻象性費洛蒙立大功」,苗栗區農業專訊52,第20-22頁(2010)。
38.黃振聲、洪巧珍,「利用性費洛蒙防治甘藷蟻象」,病蟲害非農藥防治技術研討會專刊,第81-94頁(1992)。39.邱建華,「應用田口方法於電子薄膜配方之最佳製程條件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桃園(2001)。
40.Barker, T.B., Quality Engineering by Design:Taguchi’s Philosophy, Quality Progress,(1986).
41.李友錚,田口式品質工程,科建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桃園,第33-45頁(1993)。
42.羅錦興,田口品質工程指引,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1994)。
43.Ross, P.J., “Taguchi Techniques for Quality Engineer,” Mc Graw-Hill, NY (1996).
44.蘇朝墩,品質工程,中華民國品質協會,台北(2008)。
45.李輝煌,田口方法-品質設計原理與實務,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台北(2000)。
46.Roy, P.K., “A Primer on the Taguchi Method, Competitive Manufacturing Serie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Y (1990).
47.張巨協,「快速原型系統之參數最佳化設計與適應性切層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研究所,台中(2007)。48.陳耀茂譯,田口實驗計劃法,滄海書局,台中(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