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意在經由活動型態的觀念,試圖運用觀察與描繪之構想模式,來綜合出各居住 性社區生活環境的實態,以為改善抑規劃時的基盤。 筆者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居住性社區生活環境中最低層次的「生活空間」─街坊空間─ 在住宅與住宅之間,由住宅所延伸而為閭鄰間存在的生活空間。而研究範圍為台北市 高強度發展地區的邊緣地區,以此為例來尋找出居民對街坊的依存程度及現存的問題 。 探討的步驟,首先了解生活環境形成的過程及其缺失,以及街坊的形成與閭鄰關係確 立的相關性,次為確立由活動型態所涵括的街坊環境的相關指標,以來設計街坊空間 觀察與描繪的方法,並運用其來獲取資料,分析現況。最後將發掘的問題,經由各人 主觀的理念以及現況分析之顯現,綜合此兩層面而為現存的課題,並界定出街坊空間 現代的意義及應有的功能,然後依此建立街坊環境改善的準則及手法。 因而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實際性運用及第三章結論與建議,計約六萬 餘字。第一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居住性社區生活環境觀察與描繪方式之構想,第二 節為街坊空間之範疇,第三節為樣本區選擇的指標。第二章共分二節,第一節為街坊 空間觀察與描繪之方法,第二節為現況分析。第三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街坊空間的 課題,第二節為街坊空間改善的準則,第三節為改善的手法。 這種努力實仍在起步的階段,此種「一人」的研究在人力、物力與時間,乃至方法之 建立上,實有不少的疑難,因而此文或許只能提供一個明確的流程及途徑,然不能給 予所有可能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