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23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8: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勝男
研究生(外文):Sheng-Nan Wu
論文名稱:《世說新語》中「自我」展現之研究
指導教授:張曉生張曉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She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世說新語自我自我展現自我實現魏晉清談魏晉形象文學自覺傳神寫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8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要

漢末魏晉是中國最政治最混亂的時代,無論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無不發生前所未有的震盪。在這充滿矛盾、搖擺的年歲,政治與歷史版圖破碎,政治權力轉移迅速,處於這樣不安定的時代,士人如何去面對這流離失所的景況;士人又如何去安時處順於兵馬倥傯的環境;如何去面對新形成,但尚未穩固的價值體系;又是如何建立屬於這劇變時代的價值觀、人生觀。面對這樣這樣特殊的環境,人生無常之感隨之而起,士人因此而思索屬於這時代特殊的人生觀,同時掘發出獨特的生命情態與自我意識。魏晉士人複雜的生命意識,對自我追尋,對人內在意識的探討,及對自我總總探索,期能滿足自我生命於混亂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自我精神文化的延伸與展延在此時代奠基。對生命的重新省思,對個體精神的提升與再造,「自我覺醒」在此時代大大發揚;「自我實現」的呈現不同風貌,士人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追求探究,深值我輩細細推敲與品味。
本文共分緒論、二至六章、結論,並附參考書目。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在於魏晉追求個體自覺的特殊時代風氣,士人追求自我的展現,以《世說新語》為研究範圍,做分類、分析,並說明本文運用「自我」相關的概念和「自我實現」的意義,加以說明闡述。第二章,試論魏晉「自我覺醒」產生的背景,這樣的背景下,歸納其產生的原因,作一概述。第三章,則是從魏晉人最熱衷的活動―清談,分析和歸納士人在清談活動中,在清談形式中自我如何表現:展現自我的才華,主要是自我內部厚積學識展現,藉以表現自我豐富的學養;展現自我自由的精神,脫俗的言語形貌,超逸的風度。在清談的語言中自我又如何表現:崇尚應對中的機敏,尤其以捷言、反言、形言,以展現自我學理豐富,思辯的清晰,邏輯推理的縝密,可以扭轉乾坤,轉劣勢處優勢;言談的要旨,即是「神」之所在,言辭不多,卻將重點一語道破,講求片言只語取勝,追求妙語驚人,以展現自我才智敏捷。清談討論內容重「才」、「性」與自我展現的關係,「才性」的展現是為展現個體內在自我,推求出魏晉人追求自我精神。第四章,則是魏晉人展現獨特的自我形象,表現在對深情追求、超越形體的追求和外在行為的放情任性,魏晉人試圖擺脫世俗的價值觀對身心的束縛,用不同的形式,極盡可能的表達自己,按自己所思,選擇自己要的道路。現在言行的脫俗,在追求精神自由不遺餘力,是對自我的肯定,對個人價值的肯定,表現自我主張,自我個性的張揚。第五章,則是在文學的自我展現,從人的覺醒到文的覺醒,魏晉人展現在文學自主的審美觀,文學題材的拓展,文學技巧的深究,最後,陶淵明在文學自足自滿境界,令人不生嚮往,勇於以詩書自娛自樂,追求自我實現的途徑;讓人覺醒,順應自然達到真境界的追求;讓人沈醉於陶詩詒養人的真情真性;讓人心靈得到淨化;讓人內求自己心靈的提升,陶淵明完成人類精神自由獨立和實踐自我探索,他超脫物我,不但渡己更是渡人。第六章,則是以顧愷之「傳神寫照」繪畫理論和嵇康「愉神寫心」音樂理論,說明魏晉人在藝術方面的自我展現,魏晉的文藝表重視自我精神的超脫,強調自我人格的超越,所以,特重人的獨特精神面,輕外在形體,重視創作者的人格表現、人格獨立,文品是人品的體現,自覺性創作,追求自我風格,實現自我理想,並影響後世的審美觀。
探討魏晉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展現,以推敲魏晉一時代的精神,透過一代士人展現在各方面自我的表現,體現「人」最高的自我精神追求就是自覺、肯定、省思、超越、再超越,在對魏晉自我覺醒的特質和自我展現的內涵分析和討論,提供研究《世說新語》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目 次

謝誌…………………………………………………………………………………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四節 名詞定義………………………………………………………………8

第二章 魏晉「自我」覺醒的時代背景和原因…………………………………9

第一節 魏晉「自我」覺醒的時代背景………………………………………9
一、 魏晉政治社會背景……………………………………………………9
二、 魏晉思想背景……………………………………………………… 14
第二節 魏晉「自我」的覺醒原因………………………………………… 17
一、 儒學地位的動搖…………………………………………………… 18
二、 君權神授說崩落…………………………………………………… 20
三、 社會黑暗與政治絕望……………………………………………… 21
四、 用人「唯才」的標準……………………………………………… 22
五、 道家哲學代之而起………………………………………………… 23

第三章 「自我」的展現―談才………………………………………………… 24

第一節 談風興盛……………………………………………………………24
第二節 清談之形式與語言的自我展現…………………………………… 28
一、 清談形式中的自我展現…………………………………………… 28
二、 清談語言中的自我展現…………………………………………… 36
第三節 清談之內容主題與才性的自我關係……………………………… 45
一、 才性四本論………………………………………………………… 46
二、 才性的展現………………………………………………………… 48
第四章 「自我」的展現―形象…………………………………………………57

第一節 情感表達與自我展現 ………………………………………………57
一、 聖人有情而無累…………………………………………………… 58
二、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60
三、 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情……………………………………………… 64
四、 萬里江山,一往情深……………………………………………… 66
第二節 形超神越與自我展現……………………………………………… 68
一、 直接描述人物,以現神明………………………………………… 71
二、 抽象形容人物,以現神明………………………………………… 72
三、 以自然襯人,顯現內在風度……………………………………… 75
第三節 縱情任行的自我展現 ………………………………………………78
一、 非毀禮法 ……………………………………………………………78
二、 放浪形骸 ……………………………………………………………81
三、 食藥酣酒 ……………………………………………………………82

第五章 「自我」的展現―文學…………………………………………………89

第一節 文的覺醒…………………………………………………………… 89
一、 文以氣為主 …………………………………………………………90
二、 文學重抒情性 ………………………………………………………92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觀……………………………………………………… 97
一、 山水愉悅心靈和文學審美意識 ……………………………………97
二、 人物品鑒與文學審美觀……………………………………………100
第三節 文學藝術的表現方法………………………………………………106
一、 言不盡意……………………………………………………………106
二、 得意忘言……………………………………………………………109
三、 寄意言外……………………………………………………………114
第四節 陶淵明「自我實現」的追求………………………………………117
一、 「重我輕物」的自我覺醒…………………………………………118
二、 「回歸自然」以尋回真自我………………………………………119
三、 「自我不斷超越」的自我實現……………………………………121

第六章 「自我」的展現―藝術…………………………………………………124

第一節 傳神寫照的繪畫理論………………………………………………124
第二節 愉神寫心的音樂美學………………………………………………128

第七章 結論………………………………………………………………………134

參考文獻……………………………………………………………………………139
專書

一、古籍

經部

十三經注疏,〔漢〕鄭玄,〔唐〕孔穎達等注疏.,〔清〕阮元纂,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周易注,〔魏〕王弼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論語通釋,王熙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春秋繁露注,〔漢〕董仲舒著,〔清〕凌曙注,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
王弼集校釋,〔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春秋繁露義證,〔漢〕董仲舒撰、蘇輿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
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史部

後漢紀,〔晉〕袁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廿二史劄記,〔清〕趙翼,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新校本漢書,〔漢〕班固,〔唐〕顏師古注,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高僧傳,〔南朝•梁〕慧皎撰,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台北,天工書局印行,1993年
三國志,〔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子部

老子註,〔魏〕王弼,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老子河上公注,〔漢〕河上公,台北,成文書局 1976年
老子本義,〔清〕魏源,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王弼,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老子四種,王弼,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老子校釋,朱謙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老莊新論,陳鼓應,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
校正莊子集釋,〔晉〕郭象注,〔清〕郭慶藩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
莊子,〔晉〕郭象,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論衡,〔漢〕王充,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
潛夫論,〔漢〕王符,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人物志,〔魏〕劉劭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人物志,〔魏〕劉劭撰,劉建國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年
中論,〔魏〕徐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列子,〔晉〕張湛注,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
列子,〔晉〕張湛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抱朴子,〔晉〕葛洪,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顏氏家訓注,〔北齊〕顏之推著,趙瞰江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世說新語校箋,楊勇,台北,樂天書局,1972年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世說新語補正,王叔岷,台北,藝文出版社印本,1975年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
世說新語校刊(〔明〕刊巾箱本),〔明〕渤海吳瑞徵,微捲影印本
日知錄,〔清〕顧炎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集部

文心雕龍注,〔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文心雕龍注,〔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台北,世界書店,1974年
文心雕龍,〔梁〕劉勰,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文心雕龍今譯,〔梁〕劉勰,周振甫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詩品注,〔梁〕鍾嶸著,陳延傑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苕溪漁隱叢話,〔宋〕胡仔撰集,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書局,1976年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仲祜編纂,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昭明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齊〕王僧虔,黃簡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南朝•宋〕宗炳,沈子丞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中國畫論類編,〔晉〕顧愷之,俞劍華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陶淵明集箋注,〔晉〕陶潛著,袁行霈撰,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二、專著(按書名比劃)

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人生之體驗續編,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三松堂全集,馮友蘭,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三國倫理研究,劉偉航,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弼,林麗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文言小說,趙明政,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六朝文論,廖蔚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社,1978年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趙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六朝美學,袁濟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六朝美學史,吳功正,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六朝唯美詩學,王力堅,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六朝唯美文學,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鄭毓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范子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古文學史論,王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中古文學理論範疇,詹福瑞,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中古文學論叢,林文月,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中古文學繫年,陸侃如,北京,新華書局,1985年
中古史學觀念史,雷家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中古風度,施惟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中古學術略論,張蓓蓓,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中國人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中國人的處世藝術,李軍,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劉師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擇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古社會史稿,毛漢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中國文化新論,徐秉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中國文學精神(魏晉南北朝卷),鄭訓佐,李劍鋒,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羅聯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中國文學理論(六朝篇),王金淩,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中國文學講話(五)魏晉南北朝文學之部,中國文化推行運動委員會等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中國志人小說史,寧稼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堂,1991年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余英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中國思想史,韋政通,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思想通史,任繼愈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
中國美學史綱,葉朗,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下),李澤厚,劉綱紀,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
中國美學思想史,敏澤,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台北,藍燈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中國哲學思想史,羅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三冊)兩漢魏晉隋唐篇,牟宗三等,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王邦雄等著,台北,空中大學,1989年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儀平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三冊),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中國歷史精神,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玄學通論,王葆玹,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羅宗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玄學與魏晉社會,李建中,高華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名士與解脫,劉琦,北京,作家出版堂,1997年
世說探幽,蕭艾,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世說新語,楊牧之,胡友鳴選譯,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世說新語,柳士鎮,錢南秀譯注,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世說新語,劉義慶原著,張健著,六朝名士,台北,黎明文化出,1991年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羅龍治編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印本,1982年
世說新語─中國人的機智,王敏政編著,台北,星光出版社印本,1985年
世說新語研究,王能憲,南京,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世說新語研究,范子瞱,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印本,1998年
世說新語研究,蔣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世說新語所反映的思想,朴美齡,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世說新語詞典,張萬起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世說新語發微,王守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世說新語語言研究,張振德,山東,巴蜀書社,1995年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寧稼雨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張叔寧,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
世說新語辭典,張永言主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
世說新語索引,高橋清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
世說新語粹講,劉義慶著,王進祥述疏,台北,頂淵文化公司印本,1985年
世說新語語法探究,詹秀惠,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世說新語選注,張撝之,劉德重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1986年
世說新語選粹,陳濤譯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87年
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劉尚慈,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世說新語譯注,張撝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陳鼓應註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老子的政治思想,蔡明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王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老子指歸,王德有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老子探義,王淮,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老子政治思想析論,郭鶴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老子道,王邦雄,台北,漢藝色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老子解義,吳怡,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老子想爾注校證,饒宗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竹林七賢研究,何啟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張節末,北京,東方出版,1995

放達不拘士族,王曉毅,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周秦兩漢早期道教,蕭登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兩晉南朝士族,蘇紹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陶建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兩漢魏晉哲學史,曾春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美的歷程,李澤厚,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2002年
美學的散步,宗白華,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
建安文學研究文集,藝譚編輯部編,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4年
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福永光司,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
莊子及其文學,黃錦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註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莊子道,王邦雄,台北,漢藝色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莊子箋纂,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顏崑陽,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時空中的自我影像,李清筠,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陳寅恪,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萬繩南整理,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國史大綱,錢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國學概論,錢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從世說新語探討魏晉文人思想與生活,吳友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錢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嵇康年譜,莊萬壽,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湯一介,台北,穀風出版社,1984年
道家文化研究,陳鼓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李建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管錐篇(三),錢鍾書,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詩言志辨,朱自清,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漢晉學術編年,劉汝霖,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漢魏六朝小說史,王枝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發行,1997年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廖蔚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漢魏六家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梅家玲,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燕國材,台北,穀風出版社,1988年
漢魏六朝講錄,葉嘉瑩,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魯迅全集(而已集),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醒醉人生──魏晉士風散論,陳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魏晉士人人格精 ─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研究,寧稼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魏晉文學,曹道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魏晉文學與玄學,唐翼明,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李建中,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馬小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魏晉生活掠影,李洪權,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年
魏晉玄學與人格美研究,高華平,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
魏晉玄學史,許抗生,陜西,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藝,陳順智,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魏晉史學及其他,逯耀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逯耀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魏晉名士,孔毅,四川,巴蜀書社,1994年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李清筠,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魏晉自然思想,盧建榮,台北,聯鳴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魏晉思想,湯用彤等,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寧稼雨,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魏晉思想史,許抗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魏晉思想與談風,何啟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羅宏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萬繩南,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魏晉南北朝文史料述略,穆克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周一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勞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唐長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胡國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羅宗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文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魏晉南北朝的道教,湯一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魏晉詩人與政治,蜀景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魏晉清談,唐翼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張蓓蓓,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三、碩博士論文

世說新語研究,馬森撰,民國四十八年六月,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林麗真撰,民國六十七年,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張蓓蓓撰,民國六十八年,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中人物品鑑之研究,朴敬姬撰,民國六十九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研究,顏承繁撰,民國六十九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晉人物品鑑研究,張蓓蓓撰,國七十二年,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尤雅姿撰,民國七十四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世說新語探討––魏晉清談與雋語之關係,陳慧玲撰,民國七十五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中人物美學之研究,廖柏森撰,民國七十六年,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研究,朴美鈴撰,民國七十七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任誕士風之研究,栗子精撰,民國七十七年,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廖麗鳳撰,民國七十八年,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鄭毓瑜撰,民國七十九年,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梅家玲撰,民國七十九年,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徐麗真撰,民國八十三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方碧玉撰,民國八十四年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姚琪姝撰,民國八十四年,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研究,陳美惠撰,民國八十五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世說新語論魏晉名士生命之美,李宛怡撰,民國八十六年,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吳惠玲撰,民國八十六年,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吳冠宏撰,民國八十六年國立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敘事結構之研究,林琇寬撰,民國八十七年,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時空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周翊雯撰,民國九十年,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反映的魏晉老學,孫世民撰,民國九十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研究,曾文樑撰,民國八十八年,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研博士論文 
世說新語聯綿詞研究,李淑婷撰,民國八十八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朝志人小說研究,黃東陽撰,民國八十八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呂雅雯撰,民國八十九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黃明誠撰,民國八十九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黃雅淳撰,民國八十九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王妙純撰,民國九十年,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世說新語與魏晉美學新風,盧欣欣撰, 2002年, 鄭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以世說新語為中心考察,彭婉蕙撰,民國九十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鄭惠玲撰,民國九十一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以創作主體為詮釋進路,黃偉倫,民國九十四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西文翻譯本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 E.)著,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人的潛能和價值,〔美〕馬斯洛(Maslow, A.H.)弗洛姆(Fromm, E)等著,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文化與自我,〔美〕A.馬賽勒等著,任鷹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拉岡,〔法〕拉岡(Lacan),王國芳,郭本禹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自我論,〔蘇〕H.C.科恩著,佟景韓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自我的追尋,〔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孫石譯,志文出版社,1989年
自我的發展─概念與理論,〔美〕盧文格(Jane Loevinger)、布萊西(Augusto Loasi)著,李維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單篇論文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論辯的主題,林麗真,書目季刊,第十卷,第4期,1977年3月
散論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殷紹基,朝陽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 
說新語•文學篇札記(二),鄭學弢,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世說中的文學觀點,劉兆雲,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從世說新語看晉宋文學觀念與魏晉美學新風,程章燦,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品鑒人物的一個標準─試析世說新語中的雅量,劉向仁,德育學報,第9期,1993年12月
淺談世說新語中的文學理論,溫孟孚,黃埔學報,第28期,1994年12月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初探─以世說新語中琅琊王氏為例,方碧玉,中興史學第1期,1994年12月
魏晉清談的場面─以世說新語為例,李棲,國文天地,第10卷,第10期,1994年12月
「世說」體審美規範的確立─論世說新語,張永言,學術論壇,第4期,1994年11月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期的清談之風,張洵,內蒙古電大學刊,1994年,第2期
世說新語自然之美析論,徐麗真,崇右學報,第5期,1995年12月
世說新語所表現之幽默現象及其意義之探究─從美學的觀點出發,尤雅姿, 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6期,1996年6月 
世說新語:個性意識的第一次大張揚,唐明霞,宜賓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文人的審美心理,韓鑫,學海,1996年,第3期
世說新語中「魏晉風度」淺說,張善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名士風度及其心態,張英基,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世說新語的世界,范子燁,學術交流,1996年,第1期
世說新語才性之美析論,徐麗真,哲學雜誌,第22期,1997年11月 
世說新語中的方正風範,張健,明道文藝,第251期,1997年2月 
端凝飄逸瀟灑自然─世說新語的風度,子衿,明道文藝,第251期,1997年2月 
以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吳曉青,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1998年9月 
世說新語:魏晉風度的寫照,尹建新,華夏文化,1998年,第2期
審美意識覺醒與自然美的全面呈現─讀世說新語劄記,梁光華,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難以「忘情」與魏晉士人的人生傷痛─讀世說新語劄記,高建新,張維娜,語文學刊,1997年,第3期
世說新語語言風格論析,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彭曉霞,1997年,第2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李正春,殷都學刊,1997年,第2期
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林麗星,東南學報,第19期,1996年12月 
論世說新語語言的時代風格與審美特徵,范子燁,學術交流,1999年,第2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徐正英,常佩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
漫談世說新語中的阮籍形象,李琳,中州今古,1999年,第2期
世說新語的形而上品格,陳迎輝,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梅煥鈞,湖南商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美言美文 悅性怡情─世說新語雋語品析,陳長義,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世說新語的藍本演變與魏晉文人精神的認識過程,寧稼雨,呼蘭師專學報, 1999年,第2期
世說新語中名士真實自然行為方式的形而上內涵,陳迎輝,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林秀蓉,中國語文,第87卷,第3期,2000年9月 
世說新語語言的模糊美,楊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劉正國,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3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文精神,譚愛娟,長沙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言意之辨」與魏晉文學理論的新成就,高華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2001年,第2期 ,
從世說新語•文學篇談清談與文學的關係,王美秀,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5期,2001年10月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的多層面性,劉湘蘭,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論世說新語刻畫的曹操形象及其發展,吳代芳,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第4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期審美風尚的變遷,孫海洋,劉龍洲,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世說新語中的文人風情,孫永娟,綏化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
世說新語的德性觀念,李榮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及文化意蘊,熊國華,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世說新語的以形寫神論,倪美玲,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
世說新語中所見兩晉名士審美風尚三題,孔毅,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論世說新語的生命意識及其哲學生成,譚坤,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立象以盡意:論世說新語中的「象」,樊露露,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尚情特質,阮忠勇,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第1期
從世說新語看服藥士族精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稼雨,2002年,第1期
世說新語描容止以現神明論,倪美玲,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從世說新語•任誕看魏晉風度,劉雄,劉靜松,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六朝士人的典範─淺析世說新語中的謝安形象,鐘其鵬,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3期
世說新語的情理世界與「情志」說,金安輝,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從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品藻看文學批評之方法及用語,天水師範學院中文系,甘肅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