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台灣書店,1986。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台灣書店,1988。
林憲德,《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規劃基準之調查研究》,2001。
林憲德,《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設計規範之研究》,2001。
江哲銘,《永續綠色健康學校校園建築環境教材建立計畫》,教育部研究計畫,2001。
黃耀榮,《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研究調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1990。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小學設計標準》,中正書局,1994。
黃世孟、周鼎金、蔡淑瑩,《台北市立學校建築規劃基準之調查研究 :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中華民國建築師學會,1999。
黃世孟,《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2000。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蕭江碧、陳瑞玲、林憲德,《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設計規範之研究》,2001。
陳瑞玲等,《台灣建築物生命週期使用年限調查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
謝定亞、郭斯傑、許鎧麟,《應用生命週期成本分析提高公共建設效益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台灣營建研究院研究專案,2002。
湯志民,《台灣的學校建築》,五南圖書出版,2002
湯志民,《優質學校環境規劃探析》,五南圖書出版,2002
湯志民,《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2003。
林憲德,《綠色建築》,詹氏書局,2003。
余德義,《台南市日新國小創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特刊》,台南市:日新國小,2003。
林憲德,《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詹氏書局,2004。
(二)論文期刊
曾漢珍,《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3。
陳燕菁,《學校建築維護管理之探討-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碩論,1997。
林明志,《學校建築生命週期履歷表之研究 - 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碩論,1998。
戴佑安,《以生命週期成本觀點論大學圖書館建築營運管理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碩論,1998。
李魁鵬,《台灣四大都會區都市熱島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博論,1999。
張又升,《建築物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減量評估》,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0。
歐金定,《都市型社區小學之社會與空間計畫書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碩論,2000。
蔡世祿,《國民小學校園校舍建築規模規劃基準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論,2001。
林達志,《國民中小學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綠化、基地保水、用水、用電之解析》,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2。
王振如,《大專院校生態環境基礎研究--用電耗能、綠化與保水》,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2。
葉育廷,《校園空間對於都市集居環境內生物生存空間留設潛力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校園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3
嚴佳茹,《921災後重建小學與開放式小學生態節能環境現況解析》,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4。
何晨瑛,《台灣綠色小學校園生態環境現況解析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4。張家瑞,《體育館建築生命週期成本之研究—以台大新舊體育館為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碩論,2005。
劉建志,《台南市立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永續利用之研究-以修繕更新工程為主軸》,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5。
鄭旭峰,《台南市國民中小學校舍節能配置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碩論,2005。
李嘉健,《既有學校建築設備維護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校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碩論,2006。
相原士郎,〈公共建築の管理について〉,《建築と積算》,日本建築積算協會,1983、12月
神戶市住宅局營善部、Ⅱニ大阪大學工學建築工學教室岡田研究室,保全のに基準策定關 する調查研究-《神戶市公共建築物の計畫保全調查》Ⅱ,1987.
柏原士郎,〈公共建築の管理維護をえる〉,《建築雜誌》,1993.10
崔竣榮、岡田光正、柏原士郎、吉村英佑、橫田隆司,〈建物の壽命とその分佈の推定方法に關する研究-K市の公共建築を對象にした場合〉,《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報告集》,1989.8
加藤裕久、小松幸夫,〈木造專用住宅の壽命に關する調查研究〉,《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報告集》,1986.5
內田詳哉,〈コンクリート建築は歷史的建造物となり得るか〉,《新建築》,1982.2
安間昭雄,〈最新耐用年數表〉,《稅務經理協會》,1994.7
八木康夫、柏原士郎、吉村英佑、橫田隆司、阪田弘一,〈ァンケート調查からみた建築の壽命に對する設計者の意識につぃて〉《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集》,第50號,1999。
(二)日文文獻
小原誠,《長生き建築のしくみイ-フサライクル計畫論》,彰國社,2002。
巽和夫、柏原士郎、古阪秀山,《進化する建築保全…..LCCからFMらまで》,學芸出版社,2002。
藤本盛久編,《構造物の技術史 構造物の資料集成事典》,市谷出版社,2001
內田祥哉,《建築生產のオープソシステム》,彰國社,1977。
大阪市建築技術協會、建築保全研究會,《公共建築の保全を考ぇるストツク時代の保全システムをめざして-》, 1999
(三)英文文獻
Arnold Pacey, Technology in World Civilization ; “A Thousand-year History”,1989.
Bjorn Berge, The Ecology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Press,2000.
Charles J. Kibert ,Jan Sendzimir, G. Bradley Guy, Construction Ecology:Nature As The Basis for Green Buildings,Spon Press,2002.
Charles J. Kibert, Reshap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Island Press,1999.
Corbusier, Le, Vers une architecture, Paris: G. Cres ,1923.
Daniel D.Chiras, The New Ecological Home: the complete guide to green building options, Chelsea Green ,2004.
Fred A. Stitt, Editor, Ecological Design Handbook, McGraw-Hill,1999.
Heliasa.Udo de Haes…..,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striving towards best practice, Setac Press,1998.
John Wiley &Sons Limited, Green Architecture,Wiley-Academy,2001.
J. William Thompson and Kim Sorvig, Sustainabl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 Island Press,2000.
Josef Leitmann , Sustaining Cities :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urban design ,Hcgraw-Hill,1999.
Janine M. BenYus , 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Perennial,1998.
John Wiley &Sons.INC, Design with Nature, Ianl Macharg ,1992.
Jurgen Joedicke, A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Press,1959.
Miguel Ruano, Eco urbanismo Eco urbanism , Editorial Gustavo Gili,SA,1998.
Mary Ann Curran, Environmental Life-Cycle Assessment,McGraw-Hill,1996.
Max Wallace , Archigram , 1964-1971,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64.
Nancy Jack Todd &John Todd, From Eco-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 North Atlantic Books Berkeley ,California, 1993.
Randall Thomas Max Fordham LLP,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edited by randall Thomas, Spon Press, 2003.
Simon Bell and Stephen Morse,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Learning by Doing,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imited,2003.
William McDonough & Michael Braungart, Remaking the way we mark things,North Point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