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Checkfacebook(2013)。臺灣人口臉書上網人口統計。取材自ttp://facebook.22ace.com/2012/03/checkfacebook.html
http://www.twmf.org.tw/files/2013%E5%8F%B0%E7%81%A3%E9%9D%92%E5%B0%91%E5%85%92%E7%B6%B2%E8%B7%AF%E4%BD%BF%E7%94%A8%E8%88
天下雜誌(2010)。全球第3大國家!臉書使用者突破10億。取材自http://m.cw.com.tw/news/article.action?id=5043935&idRssItem=1457327
王尚修(2012)。探討金門縣教師使用FACEBOOK於線上學習社群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崧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學富出版社。
甘子美(2012)。國中生臉書使用與班級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朱家正(2009)。教師人際關係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何振誠、邱張名琪、陳威助(2009)。從網誌到微網誌:網路社會參與型態的演變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7,1-51。
余朝權、盧瑞陽、陳映儒(2012)。社群網站特性與使用者忠誠度、持續參與意圖之關係。企業管理學報,95,71-100。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易習出版。
吳寂絹、邱銘心(2012)。大學生於社群網站之資訊揭露現象分析。大學圖書館,16(2),170 -191。李忠諭(2012)。臺東縣國中教師使用Facebook與人際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李郁樓、蔣世寶、吳崇榮 (2011)。探討 Facebook之認知互動及價值對忠誠度之關聯研究。設計研究學報,4,50-66。李清榮(2006)。教師人際關係的經營。開南大學通識研究月刊,10,241-258。
汪志堅、陳翔、江義平、江維彬(2013) 。Facebook社交網站使用因素之量表發展與驗證。Journal of Business,15(3), 319~352。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出版社。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五南出版社。
孟繁中(2010)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岳牧蓉、黃慈珊、陳怡君、李謙(2010)。大學生在Facebook互動遊戲使用經驗之調查。圖文傳播藝術學報,6,81-87。林盈廷(2011)。社交網路遊戲對使用者社會網絡及線上人際互動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林嘉容(2010)。社群網站使用者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臉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邱子芸(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透過Facebook參與線上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佳頤(2008)。漫步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姚嘉如(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動機、行為與隱私設置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388 -424。宣佩涵(2011)。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胡馨尹(2010)。大一新生的線上及線下同儕社會網絡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凌筠婷(2011)。上班族的另一張臉-解讀臺灣上班族使用Facebook(臉書)之心理狀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夏麗鳳(2011)。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2)。社群原來如此。經濟部技術處。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2013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展嘉(2013)。影響臉書資訊分享隱私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純富(2010)。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張簡群哲(2010)。影響社交網站黏著度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許慈雅(2011)。社交網站與組織內人際關係改變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文泰、洪新來、施進義(2013)。高高屏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月刊,8,48-54。
陳可宸(2012)。大學生Facebook涉入程度與社會資本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佳靖(2003)。 網路空間、人際關係、線上線下、生活世界。資訊社會研究,4,141-179。陳怡存(2011)。從社會影響的觀點探討Facebook使用行為的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市。陳冠名(2006)。教師人際關係的九項修練。師友月刊,473,65-67。陳品宏(2009)。面對面與Facebook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陳皎眉(2009)。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陳皎眉、鍾思嘉(1997)。人際關係。臺北:幼獅出版社。
陳新豐、余民寧(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成癮與人際關係之調查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教育與研究發展期刊,5(4),219-244。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彭姿文(2013)。臉書使用者心流經驗、虛擬社群意識對社群互動影響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曾昭傑(2010)。Facebook微網誌使用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曾淑芬、魏婉筑(2013)。社群網站中的社會資本、聲譽管理行為與信任網絡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25,82 -105。曾鈺涵(2010)。臺南地區大學生Blog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曾端真、曾玲 (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R. F. Vetderber, Kathleen, S. Vetderber ) 臺北:揚智文化。
黃厚銘(2000)。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10(28),117-154。
黃厚銘(2002)。網路上的身分認同。資訊社會研究,2,226-228。黃厚銘(2003)。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5,65-106。黃培育(2012)。從匿名到實名:描繪網路人際互動的新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葳威(2012)。數位時代資訊素養。出版社:威仕曼。
楊錦潭(2010)。2010臉書漫談。臺北:維科圖書。
葉晶雯(2013)。影響臉書使用因素:自我調整與流行涉入的調節結果。運動與休憩研究,8(2),68-92。
鄒姝瑜(2010)。探討Facebook遊戲使用者在人際互動關係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廖凱弘(2014)。臺灣年輕族群的臉書多元使用行為與市場區隔分析。資訊傳播研究4(2),83-98。
翟本瑞(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21,1-31。臺灣大哥大基金會(2013)。2013臺灣青少兒使用網路與價值觀調查報告。取材自http://www.twmf.org.tw/files/2013%E5%8F%B0%E7%81%A3%E9%9D%92%E5%B0%91%E5%85%92%E7%B6%B2%E8%B7%AF%E4%BD%BF%E7%94%A8%E8%88%87%E5%83%B9%E5%80%BC%E8%A7%80%E8%AA%BF%E6%9F%A5%E5%A0%B1%E5%91%8A.pdf
劉熒潔、劉嘉珮、王筠雅(2013)。以社會支持觀點探討使用者在網路社群的幸福感-以Facebook為例。資訊科技國際期刊,7(2),24-34。劉靜怡(2012)。社群網路時代的隱私困境:以Facebook為討論對象。臺大法學論叢,41(1),1-70。
蔡志浩(民國103年2月10日)。臉書歡慶10歲未來挑戰更嚴峻。國語日報,3版。
蔡育慧(2013)。從社會認知理論觀點探討年輕族群使用臉書在工作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鄭峻丹(2012)。Facebook用戶按讚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謝明宏(2011)。新北市國中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顏伯霖(2010)。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蘇柏全、陳正忠、王詩齡(2013)。大型線上社交網絡分析。商略學報,5(4),251-267。鐘佩育(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龔慧玲(201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凃保民(2010)。從關係網絡觀點探討社會網絡網站使用之研究:以大學生使用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貳、英文文獻
Acquisti, A., & Gross, R. (2006).Imagined Communities: Awarenes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ivacy on the Facebook. Data Privacy Laborator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15213.
Carmody, C. L. (2012).Internet Addiction: Just Facebook Me!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3, 262-267.
Christofides, E., Muise, A., & Desmarais, S.(2009).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ontrol on Facebook: Are The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r Two Different Processe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Vol 12(3),341-345.DOI:10.1089/cpb.2008.0226
Dogruer, N., Menevis, I., & Eyyam, R.(2011).What is themotivation for using Facebook?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15,2642-2646.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end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2,1143-1168.
Fovet, F.(2009).Impact of the use of Facebook amongst students of high school age with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SEBD).39th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October 18-21,2009,San Antonio,TX.
Grosseck, G., Bran, B., & Tiru, L.(2011).Dear teacher, what should I write on my wall? A case study on academic uses of Facebook.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5,1425-1430.
Hew, K.F.(2011).Students’ and teachers’ use of Facebook.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7,662-676.DOI:10.1016/j.chb.2010.11.020
Joinson, A. N. (2008).‘looking at’,’ Looking up’ or ‘Keeping up with People? Motives and Uses of Facebook. CHI 2008 Proceedings.Online Social Networks.
Kittinger, R., Correia, C. J.,& Irons, J.G.(2010).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Use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lume 15, Number 6,324-327. DOI: 10.1089/cyber.2010.0410
Liu, Y.,& Tsai, Y. R.(2012).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private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and Commerce,Vol.1. No.4.
Mazer, J. P.,Murphy, R. E., & Simonds, C. J. (2007).I’ll see You On “Facebook”: The 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Teacher Self-Disclosure on Student Motivation, Affectiv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56:1, 1-17.DOI:10.1080/03634520601009710
Park, N., Lee, S., & Kim, J. H.(2012).Individuals’ person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Facebook use: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8, 1700-1707.
Smock, A. D., Ellison, N. B., Lampe, C., & Wohn, D. Y. (2011). Facebook as a toolkit: A use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 to unbundling feature us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7, 2322-2329.
Wilson, R. E., Gosling, S.D., & Graham, L. T.(2012).A review of Facebook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203 -220. DOI:10.1177/174569161244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