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0.248.66)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9: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文馨
論文名稱:啟功書學研究
指導教授:陳光憲陳光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啟功書法黃金律
外文關鍵詞:Qi Gongcalligraphythe golden rati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啓功書學研究」旨在透過啓功(1912-2005)的書學論著,將其書論、書法藝術加以系統化整理,凸顯其書法理論與書藝美學的實踐,給予啓功書藝成就客觀之評價。
現代社會中書法的定位已隨著書寫工具的不同而改變,毛筆不再是平日書寫的工具,書法已從日常生活技能,成為欣賞的藝術品。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功能不再純粹只是為了寫一手好字,最重要的為涵養性情以及開發個人潛能。為了讓初學者不害怕書法,並且對書法產生興趣,於是尋求一種簡單的入門方法,希望能讓初學者不懼怕且很快上手。
大陸學者啓功,以自然親切的口吻與學習書法的青年朋友談心,以破除陳說的迷信為題,使誤解已久的觀念獲得澄清。此文於是透過歷史研究法,蒐集啓功之生平事蹟、學書歷程、書蹟著錄、書畫鑑定、書法理論的著作、其他著作,以時間的順序瞭解其家世個性、學書歷程、師承交遊等。並將啓功的書蹟著錄、書畫鑑定、書法理論的著作、其他著作、學者對啓功書學思想之評論,以及與書法教學相關的論文、期刊、專書等文獻進行探討。運用分析歸納法,詳查蒐集之資料並將其歸類,將啓功之生長背景與書學背景做一探討。對啓功之書學書藝及論書觀點作一歸納,統整其書學理論。再以書法欣賞的觀點,觀察啓功之筆法、用墨、間架、布白、風格,並以此鑑賞分析啓功之書法作品。
啓功率直剛正、儒雅大方、幽默風趣的人格因素反映在書法上,成了清雅大方、爽朗勁健的風貌。個性、觀念上的特質,便是形成啓功書法的內在因素。啓功置身於滿清與民國的時代交接點,家族中經歷了重大變革,又曾被劃為右派,再歷經了文化大革命。時代環境的重大改變給了他反省、嘗試和創新的動力,因此,啓功書法特質之一便是將「傳統」的書法賦予「創新」的風貌。啓功臨帖時重視結構,因為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便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啓功對書法的見解,並非僅發揮在創作而已,他的書論更是在筆墨中深切經驗的個人體會。
啓功書法在大陸受到高度重視,他所任教的北京師範大學更是為了他開了兩次「啓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除了大陸外,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人受到其影響,研究的成果相當豐碩。因此本文探討啓功書學,不僅能讓台灣書法教學者知道不同的書論,進而融入或激盪自己的教學,並且期望能對學者、書法愛好者的研究有所助益。

This thesis centers on Qi Gong’s philosophy of calligraphy. It will first go through materials on Qi Gong’s time, life, works, teachers and fellow artis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on calligraphy. This study will then examine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Qi Gong’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n calligraphy. By underscoring his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y, this thesis aims to offer a systematic review as well as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Qi Gong’s calligraphy. At the end, Qi Gong’s theories of aesthetics will b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calligraphy.

The role calligraphy plays in modern societ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ncient time. Writing calligraphy is no longer for communication; instead, calligraphy is appreciated as art works. Learning calligraphy nowadays is not so much for beautiful writing as for meditating about the world and unearthing one’s true nature and potential.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ors to work out an easy way for the beginner to discover the beauty of calligraphy.

Qi Gong, a scholar in Mainland China, uses to have conversation with youngsters about calligraphy in a kind and amicable manner. He talks about learning calligraphy and endeavors to correct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alligraphy. This thesis thus takes on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ollects, classifies, examines the materials of Qi Gong’s lif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alligraphy, evaluations, theories, and other studie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value of Qi Gong’s works of art. Attention will also be paid to look closely at Qi Gong’s particular calligraphy style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will also study Qi Gong’s calligraphy together with the pedagogy of calligraphy.

Qi Gong himself is an honest, generous, kind, and humorous gentleman, and his great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on his works. His personality is the soul of his style. During his life, Qi Gong experiences the chan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Era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evere social disturbance gives him the impetus to be innovative and experimental. Therefore, a major feature of Qi Gong’s calligraphy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He emphasizes the structure because, in his point of view, one should learn the “spirit” instead of the “form” of great masters’ works. Only by doing so could one create a distinctive style of one’s own.
Qi Gong’s calligraphy is highly valued in Mainland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here Qi Gong is once a faculty member, hel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his calligraphy twice. His calligraphy is also influential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 and studies on Qi Gong are also abundant in these countries. This thesis is thus devoted to enhance the studies on Qi Gong and provide helpful analysis for those teaches calligraph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相關的文獻探討………………………………6
第二章 啓功生平及書藝……………………………11
第一節 家世與個性……………………………………11
第二節 師承與交遊……………………………………25
第三節 學書的歷程……………………………………41
第四節 書藝及論著……………………………………46
第五節 小結……………………………………………50
第三章 啓功書學理論………………………………53
第一節 論書法學習……………………………………53
第二節 論歷代書法……………………………………74
第三節 小結……………………………………………89
第四章 啓功書法藝術……………………………91
第一節 筆法之運用……………………………………91
第二節 墨法之變化…………………………………101
第三節 結體之趣味…………………………………107
第四節 章法之巧妙…………………………………123
第五節 小結…………………………………………137
第五章 結論………………………………………141
第一節 啓功書論與書藝的特色……………………141
第二節 啓功書法的師承與影響……………………144
主要參考書目………………………………………146
附錄:啓功大事及著作繫年…………………………154

(一)啓功著作
啓功:《啓功書畫留影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啓功:《論書絕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4月)。
啓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啓功:《啓功叢稿‧題跋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啓功:《啟功書法叢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
啓功口述、趙仁珪、張景懷整理:《啓功口述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6月)。
啟功:《啓功講學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啓功:《啓功書畫集(普及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0月;原2005年1月初版)。
啓功:《啓功書畫絮語墨跡》(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7月;原2002年7月初版)。
啓功:《啓功人生漫筆》(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4月;原2002年7月初版)。
啓功著、趙仁珪注釋:《論書絕句(注釋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2月;原2002年7月初版)。
啓功:《浮光掠影看平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
啓功:《文心書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啓功:《啓功全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啓功:《啓功給你講書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原2005年10月初版)。

(二)專書
陸昕編著:《筆走龍蛇笑古今:啓功印象記》(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9月)。
侯剛:《啓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原2003年12月初版)。
啓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籌委會:《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
秦永龍:《第二屆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文阿禪編著:《啓功書法技法析覽》(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
倪文東編:《啓功談書法人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于樂、趙輝編著:《啓功書畫鑑賞》(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

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錄於明‧王世貞編《王氏書苑補益》卷二,明萬曆18至19年王元貞金陵刊本)。
明‧解縉:《春雨雜述》(錄於《名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藝術叢編第一集,1962年11月)。
清‧笪重光:《畫筌》(錄於《清人畫學論著》上冊,臺北:世界書局藝術叢編第一集,1962年11月)。
清‧包世臣撰,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答熙載九問》(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清‧包世臣撰,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述書上》(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5月)。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錄於《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評論1》,海口:海南國際新文出版中心,1996年)。
清‧劉熙載:《藝概》(錄於《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評論1》,海口:海南國際新文出版中心,1996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錄於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清‧笪重光:《書筏》(錄於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清‧張廷相、魯一貞:《玉燕樓書法‧筆鋒》(錄於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九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祝家:《書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7月)。
王壯為:《書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卷三百零九,列傳八十九(臺北:國史館,1986年)。
沈尹默:《書法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2月)。
〔日〕中田勇次郎著,〔大陸〕盧永璘譯:《中國書法理論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朱光潛:《談美》(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12月初版,1989年10月二版)。
王靜芝:《書法漫談》(臺北:臺灣書店,1990年5月)。
騰西奇編著:《中國書法史簡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3年1月)。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2月)。
劉炳森主編:《中國書法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陳中庸:《書法藝術欣賞》(臺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臺灣省分會,1995年6月)。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2月)。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4月)。
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韓天衡:〈書法藝術美感〉(錄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九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銘宗、黃一鳴策劃:《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社團法人中國書法學會,1998年10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原1999年11月初版)。
韓天衡:〈書法藝術美感〉(錄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濤:《書法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何炳武:《中國書法思想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三)學位論文
A.博士論文
余美玲:《康有為書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1年)。
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趙太順:《蘇軾及其書學》(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B.碩士論文
洪光耀:《八法散聖,字林俠客—徐渭書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貴中:《項穆《書法雅言》之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旭堂:《張懷瓘書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清和:《歐陽脩《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彭道衡:《孫過庭〈書譜〉書學理論與書法藝術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黃淑貞:《曹秋圃書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淑喜:《趙孟頫書法藝術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菀玲:《劉墉書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鼎仁:《呂世宜書學風格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盛德:《硬筆書法及其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世南:《王寵書藝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炫明:《書法結構研究—行草書法之新思維》(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陳昭坤:《姜夔書學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鄧菽菁:《陳其銓書法藝術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洪松木:《趙之謙的書學思想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韓俐萎:《虞世南書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振邦:《倪元璐書法藝術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義川:《包世臣《藝舟雙楫》書論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嘉勇:《趙之謙書法藝術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楊馥吉:《臺灣當代書法的傳統與實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何美青:《臺灣現代之書法藝術的探索》(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蹟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容加:《中國書法對日本「唐樣書」影響之研究──兼探日本出版書法全集中涵攝之中國書法文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
啓功:〈學書需破除迷信──《書藝叢談》之一〉,《文藝研究》2000年第3期。
張海明:〈略述啓功的書學〉,《文藝研究》2000年第3期。
劉濤:〈啓功與書法〉,《文藝研究》2000年第3期。
啟功、張海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啓功訪談錄 〉,《文藝研究》2003年第1期。
孫霞:〈天仙地仙太俗 真人惟我髯蘇──啓功題畫詩淺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李星:〈啓功《論書絕句》論《瘞鶴銘》──為紀念啓功逝世週年而作〉,《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6年8月)。
文師華:〈從《論書絕句百首》及其自注看啓功對歷代碑帖的評析〉,《江西社會科學》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文師華:〈從《論書絕句百首》及其自注看啓功的碑帖考辨方法〉,《江西社會科學》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胡小石:〈書藝略論〉(錄於《現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12月)。
東晉‧王羲之:〈書論〉(錄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唐‧盧携:〈臨池妙訣〉(錄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唐‧孫過庭:〈書譜〉(錄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宋‧姜夔:〈續書譜〉(錄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清‧馮班:〈純吟書要〉(錄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執筆〉(錄於《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蔣天耕:〈空白論〉(錄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