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16 09:4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賴育章
研究生(外文):
Lai Yu-Chang
論文名稱:
《學》的創作反省及台灣90年代後同志DV紀錄片的面向觀察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eflection of “Learning”and the observations of queer documentary after 90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井迎瑞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音像紀錄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同志紀錄片
外文關鍵詞:
queer documenta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604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5
本紀錄影片《學》呈現了男同志阿學在退伍之後,兩年之間在愛滋防治社福機構擔任社工員,他的服務工作的時光。影片內容表現阿學在工作時的甘苦感想,他面對同志戀情變化的個人情感,對於愛滋病及藥癮的議題思考和討論,以及阿學以他同志身分,討論同志文化及同志社群的面貌。
論文部分將會透過台灣這近幾年的知名同志紀錄片的文本分析,來初探台灣同志紀錄片的歷史過程,並嘗試分析這些紀錄影片背後,同志形象建構的意義。並藉由這些可以視為典範的同志紀錄片,來對照講述自己這部畢業製作影片《學》的拍攝過程,並自我反省與檢討。
“Learning” is the documentary which is told the story of Shiue when he has been a volunteer for AIDS for two years ago after leaving the army. The film shows his reflection of the issues of AIDS and drug-addiction according to his working experiences. Also, he shared gay culture and gay community as a queer.
The part of the thesis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the queer documentary in Taiwan and analyzed its image through the well-known ones which is also the text in this paper. Moreover, the thesis is the self-examination when referring to shooting the film as wel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拍攝背景 7
第二節 拍攝動機 9
第三節 拍攝目的 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1
第五節 理論架構 13
第二章 台灣紀錄片中的同志形象建構 16
第一節 傳統紀錄片中的同志 16
第二節 同志DV紀錄片的局外人觀點 17
第三節 同志自我發聲的DV紀錄片 21
第三章 自我學習的回顧與反省 26
第一節 紀錄片問題意識的缺乏 26
第二節 紀錄片先前計畫與應變能力的不足 27
第三節 與紀錄片被攝者的溝通問題 29
第四章 《學》的紀錄片創作歷程 32
第一節 創作的再出發 32
第二節 拍攝中所遇到的問題 33
第三節 剪接的創作思考 35
第五章 結論與心得 37
參考文獻 39
附錄一 41
附錄二 52
Tamsin Spargo(塔姆辛.斯巴格),(1999),《福柯與酷兒理論》,趙玉蘭譯,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余德慧(編),(1992),《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Richard M. Barsam(1992),《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王亞維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莊慧秋(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陳宜民(編),(2006),《桃園縣毒癮愛滋防治網絡建置計劃─高危險族群愛滋防治社區清潔針具衛教服務》,桃園:桃園縣政府。
黃才容(2003),《追尋彩虹聲影─台灣同性戀電子媒體工作者經驗之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怡(2000),《什錦水果香蕉船》,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能(2003),《從Kenneth Burke「以喜化悲」語藝觀點分析同志運動新聞媒體策略:以「美麗少年」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杏芬(2003),《女兒巢》,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
David MacDougall(大衛馬杜格),(2006),《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李惠芳、黃燕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何春甤(編),(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出版社。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1985〜2008)
2.
追尋彩虹聲影─台灣同性戀電子媒體工作者經驗之研究
3.
從KennethBurke「以喜化悲」語藝觀點分析同志運動新聞媒體策略:以「美麗少年」個案為例
4.
什錦水果香蕉船拍攝論文
5.
女兒巢
無相關期刊
1.
媒體奇觀與認同政治:談台灣男同志運動的影像建構
2.
紀錄片真實之探討
3.
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1985〜2008)
4.
同志甘苦知多少──陳俊志「同志三部曲」所再現之當代同志生活樣貌研究
5.
有情
6.
紀錄片<梧棲時日>:一種廢墟語境的影像經驗討論
7.
甘愿做番
8.
影像紀錄行為做為醫療人權的關照:以紀錄片「阿梅、阿廣和他們的鄰居」為例
9.
真實與幻見:台灣紀錄片中的寫實情結
10.
我和彩虹媽的櫃中密談:一部台灣同志父母紀錄片的創作歷程
11.
自傳紀錄片之研究:以拍攝『是我嗎/媽』為例
12.
《盡頭》碩士論文影片
13.
台灣同志電影的在地化與全球化(2002-2009)
14.
靜土-影片、空間、人
15.
以使用者的角度評量博物館資訊入口網站之內容規劃及功能設計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