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毛俊青、孫卓(2007)。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延遲滿足的研究述評,1,85-86。
王紅姣(2003)。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上海。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文、張淑慧(1999)。 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學學習觀。臺北,五南。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謝雅惠、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 137-170。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王秀園(101年1月4日)。如何不吃棉花糖。國語日報,12版。
尤英夫(2011,4月6日)。輔導新移民家庭,學校結合民間。國語日報,1版。
內政部統計處(2013)。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13年4月7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內政部統計處(2013)。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13年3月21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左雪、楊伊生(2007)。個體與群體情境下3~5歲幼兒延遲策略偏愛的實驗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科學教育版),6,1233-1236。
田蓮、郭成(2008)。教育領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進展。教學與管理,33,3-4。馬雅菊(2005)。延遲滿足的研究與啟示。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3),73-75。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23(5),29-39。教育部統計處(2013)。101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9
宋輝、楊麗珠(1999)。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研究簡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35-38。
余民寧(1986)。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彩萍(2003)。3~5歲幼兒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吳清山(2006)。讓新住民有翻身的機會:談新住民教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3(5),15-20。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8,53-72。吳小琴、花蓉(2009)。國內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研究評述。教育學術月刊,8,23-25。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坤祟(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明堂、黃玉幸(2008年4月)。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柯瓊芳),2008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台灣社會與東南亞移民,亞洲大學(A103室)。
李慧馨(2008)。從歷史和文化的觀點談台北縣新住民教育。北縣教育,62特刊,4-9。李百麟、王巧利(2009)。幼兒延後享樂能力與標籤效應及誤導提示之關係。臺東大學學報,20(1),33-56。
李宛蓉(2010)。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從幼稚園到小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學報,4,167-222。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林素卿(2006)。從新移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23(5),7-13。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林麗芳(2009)。學業延宕滿足、成就動機與中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美惠、王奕貞、莊財福(2010)新移民女性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以臺灣雲林縣個案為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周少賢、陳尚寶、董莉、沃建中(2004),3~6歲幼兒獨立性和自我控制的發展特點及家庭影響因素。學前教育研究,11,42-45。
柯淑慧(2005)。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郁雯(2006)。發展外籍配偶子女數學教與學模式之個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胡興旺、李紅、吳睿明(2006)。學前兒童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方法述評。心理發展與教育,2,125-128。
施靜芬(2008)。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徐志忠(2010)。五至六歲幼兒延遲滿足能力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郭玉生(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出版社。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民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文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13),416-434。
陳傳民、桑標(2001)。兒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評,心理科學與發展,10(1),65-70。
陳會昌、李苗、王莉(2002)。延遲滿足情境中2歲兒童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遲策略的使用。心理發展與教育,1,1-5。
程萍(2006)。社會心理科學。兒童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研究,3,37-40。
程萍(2006)。兒童自我能力滿足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報,23(12),77-79。
游家政、張壽松、陶道毓、林錫恩(2008年12月)。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之研究(游家政),97年度國際文教月—成果展與實務研討會—台北縣新住民相關議題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馮文全、徐東(2006)。論班杜拉社會學習道德教育思想。渭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5(5),126-129。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民新知,52,41-49。
陳毓文(2010)。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模式檢測。教育心理學報,42(1),29-52。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國儀(譯)(2006)。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原作者:Joachim de Posada、Ellen Singer)。臺北市:方智文化。
張美惠(譯)。(2006)。EQ(十週年紀念版)─為什麼EQ比IQ重要?(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榮富(2007)。從道德演化的「賽局模型」與「名譽模型」談道德教育─Frank道德情緒理論之應用。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9-146。張壽松(2010)。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北北桃三縣市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素娥(2012)。國小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紋巾英(2012)。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中生幽默感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以臺中市某大型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雅雯(2012)。新移民家庭的生活適應輔導措施。2012年10月15日,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0&content_no=1399&preview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集刊,16,383-484。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路與階段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2。黃騏雲(2009)。國小二年級學生延遲享樂行為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
楊麗珠、余松梅(2002)。心理科學。兒童自我延遲滿足心理機制的研究綜述,6,712-715。
楊麗珠、宋輝(2003)。幼兒自我控制發展能力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1(1),51-56。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惠、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楊心怡(2010)。別急著給棉花糖,會等待的孩子有成就。康健雜誌,137,57-59。
鐘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創刊號,12-24。謝軍(1994)。 3~9歲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心理教育與發展,4,30-32。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大學。謝愛齡(2004)。外籍配偶現況及相關需求調查報告。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論文集(頁28-42)。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謝雅惠、吳明玨、陳賢舜(2009)。幼兒園教師對新臺灣之子教育議題因應與需求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編號:F004426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韓玉昌、任桂琴(2006)。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的視覺認知過程,心理學報,38(1),79-84。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之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2)。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2012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100.pdf
教育部(2012)。年度施政計畫。2012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6
彭森明(2006)。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應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18-37。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董光恒(2007)。3~5歲幼兒自我控制類型研究。學前教育研究,11,13-17。
楊國樞、柯永河、李樺(1973)。國中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41-86。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蔡榮貴(2006)。老師如何協助班上有學校適應困難之新臺灣之子?。研習資訊,5(23),21-28。蔡龍興(2008)。影響外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家庭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紅蘭、李紅(2005)。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簡述延遲滿足與執行功能、心理理論的關係,6,111-113。
劉岩、張明、徐國慶(2002)。學習困難與優秀學生延遲滿足能力的跨情境比較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3,63-67。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411-429。簡茂發(1978)。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秦夢群(1994)。非紙筆測驗在學校評鑑中的應用:以導師為例。師友,323,24-27。
英文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yduk, O., Mischel, W., & Downey, G. (2002). Hot vs. cool attentional focus: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of hostile reactivity to reje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443-448.
Bandura, A. (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589-595.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asearch, 10, 14-20.
Blake, 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84-94.
Bjorklund, D. F., & Kipp, K. (1996). 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inhibition mechanisms. Phychological Bulletin, 120, 163-188.
Bembenutty, H., & Karabenick, S. A. (200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 106(1), 57-65.
Collins, R. (1971). Functional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 1002-1019.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89-201.
Downey, D. B. (1995). When bigger is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s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746-761.
Funder, D. C., Block, J. H.,& Block, J. (1983). Delay of gratification: Som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198-1213.
Funder, D. C., & Block, J. (1989). The role of ego-control , ego-resiliency and IQ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41-1050.
Farkas G., Grobe R., Sheehan D., & Shuan Y. (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127-142.
Herzberger, S. H., & Dweck, C. S. (1978). Attraction a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2), 215-227.
Kochanska, G., Murray, K. T., & Harlan, E. T. (2000). Effortful control in early childhood: Continuity and change, anteced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2), 220-232.
Kopp, C. B. (1982). 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 199-214.
Luria, A. R., & Tizard, J. (1961). The role of speech in the regulation of mor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Oxford, England: Liveright.
Mischel, W. (1974). 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L. Bre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49-292, 478-480.
Mischel, W., Shoda, Y., & Rodriguez, M. L. (1989).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244, 933-938.
Mischel, W. (1999).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Six edition.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 478-480.
Miller, D.T., & Karniol, R. (1976). The role of rewards in externally and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 594-600.
Miller, D.T., & Karniol, R. (1976). Coping strategies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self-imposed and externally imposed delay situ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302-306.
Metcalfe, J., & Mischel, W. (1999). A hot/cool 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3-19.
Mauro, C. F., & Harris, Y. R. (2000).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teaching behaviors on preschoolers’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1(3), 292-306.
Shaffer, R. D. (1988). Social & personal Development 6th education. Brooks/ Cole Pub. Co., 227-231.
Shoda, Y., Mischel, W., & Peake, P. K. (1990). Pred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6), 978-986.
Silverman, I. W., & Ragusa, D. M. (1990). Child and maternal correlates of impulse control in 24-month-old children.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16, 437-473.
Silverman, I. W.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 Meta- analysis. Sex Roles, 49, 451-463.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Boekaerts, M., Pintrich, P., & Zeodmer, M.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