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于冬梅(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2011)。2011年8月5日取自: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方江隆(2007)。人格特質、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史美奐(2004)。教師教學創新的類型與可能性。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朱文雄(2000)。班級經營(五版)。高雄市:復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畏、易家詳等(譯)(2009)。經濟發展理論(再版)(原作者:Joseph A. Schumpeter)。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34)
何碧燕(2007)。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吳明隆(2003a)。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
吳明隆(2003b)。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凃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思華(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台灣。載於應小端(譯)。創新(原作者:Kim, W. Chan)。臺北市:天下遠見。
吳淑芬(2011)。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之困境與改革策略。載於銘傳大學2011年兩岸四校教育學術研討會,兩岸教育議題的回顧與前瞻論文彙編(中),223-240,臺北市。
吳淑芬、饒嫚琳(2011)。少子女化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之影響與因應。載於銘傳大學2011年兩岸四校教育學術研討會,兩岸教育議題的回顧與前瞻論文彙編(上),317-342,臺北市。
吳清山(1998)。巧婦的材米油鹽—班級行政經營的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班級經營,3(1),3-8。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4a)。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初版十六刷),1-32。臺北市:心理。吳清山(2004b)。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新辭書(初版七刷)。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2003)。臺灣教育傳播與科技的推動者。教育研究月刊,116,120-126。
吳清基等編著(2004)。精緻教育在臺北。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靖國(2003a)。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b)。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59-2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美芳(2007)。國中教師領導風格、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中市。宋乃慶、羅萬春(2002)。創新學習誤區析。人民教育,2002(1),32-33。
巫宗融(譯)(2001)。突破性思考(原作者:Peter F. Drucker & D. Leonard)。臺北市:天下遠見。
巫俐敏(2011)。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理念與實務。2011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37.htm
李園會(2001)。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李新民(2001)。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李曉青(2009)。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情緒智慧、逆境商數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杜正勝(2004)。創新的教學與學習。教育部91年『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國小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教育局。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周淑華(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生傳、黃誌坤、林達森(2007)。知識經濟社會取向的創新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8,101-135。
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臺北市。林偉文(2006)。樂在其中的創意教師: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福樂經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 111-128。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1998)。效能與效率—教師教學效能與班級秩序。班級經營,3(4),3-7。林進材(2008)。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錦英、鄭筱青(2001)。重建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有效方案初探。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41-51,高雄市。
林瓊珠(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林寶琴(2007)學習型組織運作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研究所,彰化縣。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4)。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四位創意教學特優教師的個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5(4),375-392。秦夢群主編(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高苙騰(2010)。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的教學創新設計。中等教育,53(2),4-14。高強華(2007)。班級經營新論。臺北市:南宏。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三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敏(2001)。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341-369)。臺北市:心理。
張珮鳳(2011)。參加靜思語教學研習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張雅玲(2011)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教學創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臺中縣。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200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初版十一刷)。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室管理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3,35-36。張寶誠(2002)。再談創新。能力雜誌,558,12-13。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班級經營。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3)。創造力白皮書。2011年4月20日,取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5
教育部(2011a)。全國影音資源最豐富的『藏寶盒』。教育部電子報,16。2011年10月10日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6&content_no=349
教育部(2011b)。推動教育革新,提升國家競爭力。2011年10月14日取自:教育部即時新聞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873
教育部統計處(2011)。99(2010-2011)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別資料。2011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5760
許籐繼(2003)。教學創新乎?有效乎?~新世紀有效教學之分析。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與實務,81-116。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玉蘭(2011)。招生行銷策略對教師教學品質、班級經營與效能之影響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新北市。郭明德(譯)(200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 T.Tauber)。臺北市:龍騰文化。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智。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3-62。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中冊)(二版)。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碧珍(2010)。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臺中市。陳雙財(2008)。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79-209。臺北市:師大書苑。黃政傑、李隆盛(2000)。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初版第六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家齊(編譯)(2011)。組織行為學(13版)(原作者:Robbins, S. P.)。臺北市:華泰。
黃國益(2010)。不同教學效能國小導師班級經營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研究所,臺東縣。黃淑寬(2006)。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臺南市。黃雅琳(200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屏東縣。黃德祥(1996)。班級效能與學生行為。集結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市:三民。
黃驛晶(2011)。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熱忱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楊宜蓁(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研究所,臺東縣。寧春萍(2005)。目標 效能 創新——三位一體語文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模式。池州師專學報,19(6),109-110。2011年10月2日取自: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50&CurRec=1
廖淵豪(2007)。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劉姿依(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臺南市。蔡啟通、黃國隆、高泉豐(2001)。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管理學報,18(4),527-566。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臺北市:心理。
鄭宏財(1999)。從教師效能理論談國小班級經營策略的實施。教育資料文摘,45,97-117。鄭桂美(2008)。國中導師學習型組織知覺與班級經營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鄭耀男、陳怡靖(2006)。班級經營:管理與實務取向。臺北市:華騰文化。
賴妏甄(2009)。台北縣國中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戴汝卉(2010)。國中導師人格特質、實用智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戴至中(譯)(2005)。創新管理(原著作:Shapiro. M. Stephe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聯合新聞網(2010)。少年殺手廖國豪:臺灣教育害了我。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244.putao.com.tw/putao/listChatReply.do?post.id=30508
謝世微(2006)。國民小學教師魅力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謝佳耘(2009)。中部地區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創新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臺北市。顏士程,劉歸寧(2009)。國小家長檢舉抱怨行為與教師班級經營之研究。研習資訊26(5),57-71。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際整合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文華(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行銷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羅綸新、許育彰(2003)。透過網路平台形成教師創意教學的專業社群。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13-229。臺北市:師大書苑。
貳、英文文獻
Bosch, K. (2006). Plann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 five-step process to creat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141293768X/ref=sib_dp_ptu#reader-link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4(1), 1-18. 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Brophy, L. (1986).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Educational and Urban Society, 18(2), 182-194.
Cangelosi, J. S. (2008).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6th Ed.). Hoboken, N.J. : John Wiley & Sons.
Cheng, V. M. Y. (2001). Enhancing creativity of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ers: A preliminary study. Asia-Pacific Forum on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2), Article 4. Retrieved June 6, 2011, from: http://www.ied.edu.hk/apfslt/v2_issue2/chengmy/index.htm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0(3), 363-395. Retrieved June 6, 2011, from EBSCOhost.
Craft, A. (2005). Creativity in schools : Tensions and dilemma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Retrieved March 1, 2011 from: http://www.amazon.com/Creativity-Schools-Tensions-Anna-Craft/dp/0415324157/ref=sr_1_2?s=books&ie=UTF8&qid=1318858805&sr=1-2#reader_0415324157
Creemers, B. M., & Reezigt, G. J. (1996). School-leve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ruct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7(3), 197-228. Retrieved June 6, 2011, from EBSCOhost.
Drewery, K. (2003). Harness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London: The Work Foundation. Retrieved March 1, 2011 from: http://www.theworkfoundation.com/assets/docs/publications/123_Harnessing_Creativity_Innovation.pdf
Emmer, E. T., Evertson, C. M., & Anderson, L. M. (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3), 219-231.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1001461?seq=1
ERIC –Thesaurus (2011). Innovational instruction.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web.ebscohost.com/ehost/thesaurus?sid=14e77b4e-52fb-4f4e-b3b2-8f7799ff263e%40sessionmgr13&vid=21&hid=113
Fuller, C., & Stone, M. E. (1998).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to diverse learners. Social Studies, 89(4), 154-157.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EBSCOhost.
Hardin, C. J. (2008).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oday''s classroom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1 from: http://www.longman.ch/1471/9780131998087/Effective-Classroom-Management-Models.aspx#Table of Contents
John Dewey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en.wikisource.org/wiki/Democracy_and_Education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8).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communities of support and solving problems(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aren, B. (2006). Plann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 five-step process to creat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141293768X/ref=sib_dp_ptu#reader-link
LePage, P., Darling-Hammond, L., & Akar, H. (2005).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L. Darling-Hammond & J. Brandsford (Eds.).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 (pp.327-357).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iftig, I. (2009). Classroom management a goldilocks. Science Scope, 32 (9), 1.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25969348?accountid=12469
Little, S. G., & Akin-Little, A. (2008). Psychology''s contributions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3),227-234. doi:10.1002/pits.20293 Retrieved October 7, 2011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622121074?accountid=12469
Marzano, R. J. (200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at works: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every teacher.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nlebk&AN=99261&site=ehost-live
Merriam-Webster Online (2011). Innov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11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innovation
Oliver, R. M., & Reschly, D. J. (2007).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enter for Teacher Quality. Retrieved October 30, 2011 from: http://www.mendeley.com/research/effective-classroom-management-teacher-preparation-professional-development/#page-1
Palumbo, A., & Sanacore, J. (2007). Classroom management: Help for the beginni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he Clearing House, 81 (2),67-70.(EJ781666)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nlebk&AN=99261&site=ehost-live&ebv=1&ppid=pp_3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1.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EBSCOhost.
Rogers, E. M. (2003).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Y: Free Press.
Stichter, J. P., Lewis, T. J., Whittaker, T. A., Richter, M., Johnson, N. W., & Trussell, R. P. (2009). Assessing teacher use of opportunities to respond and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mparisons among high- and low-risk elementary school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1(2), 68-81. Retrieved October 1, 2011 from EBSCOhost.
Sugai, G., & Horner, R. H. (2002). 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 practices: 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24, 23-50.
Weinstein, C. S. (2007). Middle and secondary classroom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