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李忠城(2011)。應用統計學:量化研究SPSS範例分析。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何姿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領導卓越國小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雯智(2010)。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宋秋儀譯(2006)。組織領導學。臺北:華泰。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
李健銘(2003)。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向。臺北:翰蘆圖書。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文笙。
李弘善譯(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臺北:遠流。
李茂興譯(2001)。組織行為。臺北:楊智文化。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1994)。組織行為。臺北:揚智文化。
李新民(1994)。國小教師規範權運作對六年級學生班級參與心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國民教育法。查詢日期2012年5月1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中華民國憲法。查詢日期2012年5月19日,綱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
=A0000001。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教育基本法。查詢日期2012年5月1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林文文(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與教師抗拒變革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推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林彩雲(2010)。台中市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林美霞(2010)。國小級任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梓鈴(2008)。桃竹苗四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方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郡雯譯(2007)。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臺北:學富文化。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全華。
林秋榮(2007)。特殊教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華騰文化。
林三維(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周子敬(2005)。抽樣方法。臺北:全華。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臺灣東華。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
紀慧穎(2008)。國中教師情緒智力、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柯安南(2004)。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洪福源(2008)。高中教師與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洪嘉鴻(2004)。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柯華葳(2001)。老師的態度是青少年問題的關鍵(對青少年問題級防治對策專題研究的回應)。應用心理研究,12,8-10。
施佩芳(2001)。國小學童A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柯勝文譯(2000)。權力與社會:社會科學導論。臺北:桂冠。
洪裕欽(199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及其相關因素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略研究基金會(2011)。我國零體罰政策之沿革與研討。國政研究報告,2011年3月號。查詢日期2012年5月28日,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7195。
秦夢群(2007)。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五南。
孫志麟、江文慈(2001)。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臺北,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6-15。
張嘉怡(2012)。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和分區在職進修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2)。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查詢日期2012年5月22日,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張倉凱譯(2011)。所有教師都應應知道的事—班級經營與紀律。臺北:心理。
許嘉政(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資源運用、學校權力之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慧敏(2003)。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慶勳(2004)。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許藤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199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五南。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郭丁熒(1998)。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馨蘭(1996)。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共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奎喜、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三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曾建豪(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組織承諾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彭杏珠(2008)。台灣有50萬個弱勢家庭 25縣市弱勢指標大調查。遠見雜誌,267。查詢日期:2013年3月29日,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4424.html黃雅芳(2007)。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學生自我效能與班級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微觀政治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坤政(2000)。教評會之實施對國小校長權力運用策略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黃順利(1999)。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光國編(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
曾阿南(1992)。論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影響。南投文教,4,68-73。葉惠文(200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楊清源(2009)。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葉建志(2007)。台南縣國小校長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楊樹槿(1992)。國民小學校長的權力類型、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淑妃(1989)。臺灣省立高中教師對校長權力基礎之知覺與其參與決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蔡文輝、李紹嶸編著(2011)。社會學概論。臺北:三民。
蔡仁政(2011)。國民中學教育人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分析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佳珍(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校務之權利與權力運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處(2012)。臺北市重要教育統計各級學校班級數表。查詢日期:2012年9月22日,網址:http://statistic.tp.edu.tw/dialog/statfile9.asp。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 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惟謙(2007)。高屏兩縣國中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賴永和(2011)。國民小學領導卓越校長之權力運用之個案研究-以荀子政治觀策略觀點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錢玉玲(2010)。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保禎、周文欽、林世華編著(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蕭文龍(2007)。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SPSS+LISREAL(SEM)。臺北:碁峰資訊。
謝明芳(200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戴文年譯(1995)。組織意象。臺北:五南。
顏大凱(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勞務負荷、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蘇文賢、江吟梓譯(2009)。教育行政與組織行為。臺北:學富文化。
龔素丹(2009)。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權能與學校教育品質闗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shton, P.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Freeman
Bandura, A. (1977 ). Social learing theory. N. J.: Prentice Hall.
Barnard, C. I. (1971).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ss, B. M. (1990). Bass &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3 ed. N.Y.: Free Press.
Blasé. J. & Blasé. J.(2002). The Micropolitical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A Call For
Researc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38,No.1,February 2002, 6-44.
Cangelosi, J. (1997).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3rd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Charles, C. (1996).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Denham, C., & Michael, J. (1981). Teacher senc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6(1),39-63.
Denzine, G. M., Cooney, J. B., & McKenzie, R. (2005).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for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689-708.
DeRose, M. N. (198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power use by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he degree of teacher alienation in school situations perceived by their principals as stressful (influence, authority, involvement). New York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 154 p.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396775?accountid=12469
Etzioni, A.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Etzioni, A.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 On power, involvement and their correlates. New York: Free Press.
Franzoia, J. P. (1989). Teacher perceptions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power base use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principal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 138 p.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802019?accountid=12469
French, J. P. Jr. and Raven, B. H.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Cartwringht (DE.),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nPress.
Glasser, W. (1993). The quality school teacher.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References
Guskey, T. R. (1988). Teacher 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63-69.
Hamachek, D. (1987). Humanistic psychology:Theory, postulate 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processes. In J. Glover ,& R. Ronning(Eds.),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9-182.New York:Plenum Press.
Hersey, P., & Natemeyer, W.(2002). Situational leadership, perception, and the impact of power. Grou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4(4), 418-428.
Hersey, P. & Natemeyer. W. E.(1979). Power Perception Profile-perception of Others, In R.C. Richardson (Ed.). A Comparison of measures of Administrator Reliance on Power Bases for Influ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west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d, 303-516.
Hollander, E. P. (1979). Leadership and 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Yukl, G. A.( E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yle, E. (1999). The two faces of micropolitic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2), 213-222.
Hoy, W.K. (1996).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f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22719)
Hoy, W.K.,& Miskel, C.G.(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Random House.
Katz, S. J. (2001). The perceptions of women superintendents regarding their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uses of power. Indiana State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162 p.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51802524?accountid=12469
Kohn, A. (1993). Punished by rewards: The trouble with gold stars, incentive plans, Als, praise, and other brib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ussier, R. N. (2000).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concepts: Applications, skill developement. Thomson Learning, Inc. : Singapore
Lymas, L. W. (1992). A study of the use of power by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eacher satisfaction with work and with principal.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 181 p.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019567?accountid=12469
Porter, A. W. S. (1986). School climate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uses of
power strategies (north dakota,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149 p.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475872?accountid=12469
Quinn, J. B., Anderson, P., & Finkelstein, S.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71-80
Raven, B. H. & Kruglanski, A. H(1975). Conflict and Power. In P.C. Swingl (e ED.),The Structure of Conflict. N.Y.: Academic Press.
Robbins, S. P., & Judge, T. A. (2007).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Russell, B. (1938). Power. New York: Norton.
Shimahara, R.N. (1998) . Politics of classroom life. New York: Garland.
Tomal, D.,R. (2001). A 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30(1), 38-38.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95185424?accountid=12469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Weber, 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Glencoe, IL: Free press and Falcon’s Wing Press.
Yukl, G., Fable, C.M. (1991).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power sources in downward and lateral re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3), 4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