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Applehans, Gglobe and Laygero著,馮國扶 譯 (1999),知識管理:Any Time 網上應用實作指南。台北:跨世紀電子商務,頁16。
Olson, David M.著,任德厚 譯(1985),國會與立法憲政論叢。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
Steward, David W.著,董旭英、黃儀娟 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ouglass C. North著,陳鬱、羅華平等譯(1991),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M]。
中國上海:三聯書店,頁150-200。
于明遠(1987),「中美國會助理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20、35-36。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07),
http://www.ccw.org.tw/?m=200705(瀏覽日期:2008年10月20日)。
王相尹(2000),「公領域內女性角色的性別反思-以國會女性助理為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甘霖(2003),「立法委員個人助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麗虹(2001),國會助理工作手冊,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京法(2006),法國的議會組織。法律教育網。
朱美珍(1986),「我國立法院助理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志宏、丘昌泰(1995),政策規劃,初版。台北:空中大學,頁371-372。
李炳南、顏明聖等(1999),國會改革方案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出版社。
沈克彬、黃煥榮(1997),「我國立委個人助理制度之檢討與改進芻議」,立法院院聞,第25卷,第10期,頁40。阮森、楊桂杰(1994),「立法委員助理任用問題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255 期,頁42-45。亞洲與世界文摘(1988),「政治色彩濃厚的美國國會主計局」,第8卷,第6
期,(1988年6月),頁72-73。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台北:瑞新圖書,頁58、59。
林妙芬(2000),「我國國會助理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
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莖、陳水逢(1992),「日本國會研究─助理制度與政黨關係」,亞洲與世界月刊,第90期,頁49-50。林俊義(1986),「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是議員的頭腦」,聯合月刊,第58期,
(1986年5月號),頁13-14。
俞榮根、劉霜(2007),「立法助理制度論述」,中國法學雜誌,第28卷,第2期,頁57。
曾文秀(2004),「台北市立醫院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契約人力運用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
曾建元(2006),「國會助理法制化評估」。立法院國會助理工會舉辦「國會助理法制化」第一次研討會宣讀,2006年3月4日。
曾濟群(1985),「美英法德(西德)四國立法制度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2集。施能傑(1987),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美國經驗之研究並兼論我國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43-44。
高鴻銘(2007),「立法過程中幕僚支援系統角色與功能之探討」。中華大學行
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8-47。
陳英鈴(2000),「委員會的專業化」。立法院委託研究計畫,2000年11月。
陳英鈴(2002),「委員會專業化與國會改革」。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再造新國會研討會,2002年2月2日。
陳恆鈞(2002),「美國國會委員會的議事運作過程:三個理論觀點的探討」,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0期,頁69-56。陳建成(1994),「立法院委員助理的角色與功能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義(2001),「從國會專業支援系統探討我國立法院法制局功能及運作之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4。
陳淞山(1994a),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初版。台北:月旦出版社,頁72、76。
陳淞山(1994b),「國會助理與幕僚制度總論(上)」,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2期,頁41-50。
陳朝建(2006),國會法制教室:論國會助理法制化的應有思維。
http://www.lawtw.com(瀏覽日期:2008年10月20日)。
陳擇榮(2006),世界國家圖書館。 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2/webpage/u2_pt1.html(瀏覽日期:2009年3月20日)。
曹俊漢(1992),「美國國會會計總署在政策評估功能上的角色」,鄭哲民主編,
美國國會之制度與運作,頁183-230。
張希哲(1981),「美國國會的行政組織與議員助理人員」,立法院院聞,第9卷,第4期,頁24。
程念慈(1996),「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角色-以立法委員助理為例」。國立台灣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單昭琪(1987),「英美兩國國會之助理制度」,憲政思潮,第80期,頁137。黃友彬(1979),「美國國會助理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初版。台北:唐山出版社,頁1-5。
黃秀端(1997),「提升議事效率與立法品質應從基本制度開始改革」,全國律師,第1卷,第9期,頁13-15。黃秀端(2000),「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第11期,頁35-70。黃秀端(2000),「立法院之改革與未來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與國立中山人大學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兩岸立法制度學術研討會,2000年7月22-23日。
黃彩鳳(2003),「立法院國會助理職能核心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殿偉(1993),「我國立法助理制度之探討─兼論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角色功能分析」。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煥榮(1999),「立法委員與助理互動關係初探—質化研究方法之應用」,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11期,頁62-77。黃臺生(2006),「國會改革:立法委員助理制度的整建」,玄奘管理學報,第3卷,第2期,頁109、116-117。萬秀娟(2005),「美國國會支援機關初探-兼論我國立法機關輔助機構」,國
政研究報告。(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R-094-007.htm)
(瀏覽日期:2009年3月5日)。
彭錦鵬(1979),「美國國會幕僚的角色與成長」,美國月刊,第6 卷,第3 期頁57-6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35-136。
劉宜君(2002),「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國政研究
報告。(http://www.npf.org.tw/particle-925-2.html)(瀏覽日期:2009年3月20日)。
楊作洲(1999),「主要民主國家國會與改革後立法院之比較研究」,立法院院
聞,第27卷,第4期,頁13-18。
楊婉瑩(2000),「台灣與美國國會委員會結構功能比較」。政大政治學系與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兩岸立法制度學術研討會。2000年7月22-23日。
楊婉瑩(2002),「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
(http://iir.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1/41-4(p83~113).pdf)
劉昊洲(2007),「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130-131期,頁46。鄭佩芬(1985),「美國國會助理」,中央日報,A10 版。(1985/1/29)
蔡曉雯(2003),「年輕國會助理的權力察覺與行動策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學輔導與諮詢研究所,頁4。
蔡墩銘等(1996),從立法院與行政院的互動關係探討國會助理功能與其角色,
台北:行政院研考會,頁10-12。
聯合晚報(2008),「新國會約束助理?改發IC證件防弊 」。(2008/1/31)。
賴松岡(2004),「國會立法研究之探討-以美國國會研究機構與研究方法為例」,
立法院法制局立編,法原理與制度,頁817-840。
謝政翰(1999),「第四屆立法院政治生態與國會再造之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1期,頁141-157。
謝萼芳譯(1993),「美國國會幕僚之角色、執掌及影響之分析」,立法院院院
聞,第21 卷,第2 期,頁88。
羅清俊( 2002 ),「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審查功能之實證研究:資深程度與不分區立委角色對於審查功能的影響」,淡江大學國會改革研討會。2002年3月 9 日。
羅傳賢(1993),立法程序,初版。台北:龍文出版社,頁191。
羅傳賢(1996),立法程式與技術,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頁415。
羅傳賢(2004),立法學與實用辭點,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頁203。
關中(1992),國會改造論:對健全立法院建言。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頁88-90。
二、西文部分
Arieff, Irain B.
(1979), “The New Bureaucrac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Nov. 24, pp.2631-2654.
Allen, Louis A.
(1955), “The line-staf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Record, Vol.17, No. 9, pp.349-356.
Benn, A. E.
(1953), The Management Dictionary, New York: Exposition Press. pp.313-314.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83), Guide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478.
Dale, Ernest and L. F. Urwick.
(1960), Staff in Oranization, New York: Mc Graw-Mill Book Co., Inc. pp.49-52.
Davis, Ralph C.
(1951), The Fundamentals of Top Management, New York: Garper and Brothers, pp.796-797.
Davidson, Roger H. and Walter J. Oleszek.
(1984), Congress and Its Membe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240.
Fox, Harrison W., Jr. and Susan Webb Hammond.
(1977), Congressional Staff: The Invisible Force in American Lawmak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171.
Gulick, L. D. and L. Urwick.
(1937), Papers on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91.
Kast, Fremont E. and Tames E. Rosenzweig.
(197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nd, New York: Mcgraw-Mill. Book Co., Inc, p.215.
Lowi, T.
(1979), The End of Liberalism, New York: Norton.
Morrow, William L.
(1969),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1st e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52.
三、日文
向崎勇人,日本交流協會邀訪成果報告書 譯(2003),政策秘書手寫國會議員之改革。東京:長崎株式會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