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文化部(2012)。行政組織。取自(2013年10月31日)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2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王鶴琴(2004)。宜蘭縣推展藝術休閒文化成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古宜靈(2000)。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石淑惠(1996)。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4,422- 450。
行政院文建會(2001)。文化統計。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亦園(1984)。高雄市民文化需求與文化參與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李幸錦(2008)。影響高雄市五福國中學生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之動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李建興、楊國賜(1988)。社會大眾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4)。多變量課程整理。取自(2014年4月1日)
http://moodle.mcu.edu.tw/。
周韋杉(2011)。高雄市國中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雙葉。
洪凡育(2002)。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孫光興(2007)。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郭俊廷(2012)。大專生參與藝文活動現況與其對美感教育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水冰(2004)。三重市國民中學推動社區藝文活動之策略規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皆榮(2004)。倡導休閒活動、展開亮麗人生。學校體育,14,38-44。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惠玲(2001)。青少年與休閒活動、休閒無聊感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1-6。
陳琦媛(2006)。大台北地區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
陳瓊花(2012)。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彭雅芳(2010)。表演藝術海報對青少年美感判斷與觀賞表演藝術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肅良(2008)。藝術概論。臺北市:三藝。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瓊慧(2002)。臺灣社會發展休閒運動作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3),122-129。葉憲清(1987)。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12。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美玲(2011)。基隆市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智鴻(2012)。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傷害防護態度及運動安全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蕭麗霞(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之藝文活動參與、文化觀光涉入及其環境屬性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賴晨嘉(2011)。台北藝文活動參與者之特質、動機與活動參與之有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賴榮平、謝玉玲、謝宏仁(2006)。高高屏地區民眾參與展演藝術活動現況與設施需求分析。藝術教育研究,11,77-111。龎配甄(2012)。高雄市國小教師藝文活動參與類型喜好、涉入程度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嚴祖弘(2001)。從休閒輔導建立青少年人生視野。輔導通訊,66,1-4。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貳、英文部份
Alderfer, C. P. (1969). Existence, relatendness, and growth. NY: Free Press.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hubb, M., & Chubb, H. (1981). One - third of our time? NY: John Wiley & Sons.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2),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Drucker, P. F.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Y: Harper & Raw.
Hall, J. R., & Neitz, M. J. (1993). Culture :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NJ: Prentice-Hall.
Hair, J. F., Jr.,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al, Inc.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29-149.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 Raw.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NJ: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