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26.24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8 2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釋顯順
研究生(外文):Teh Yuen Shiong
論文名稱:《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指導教授:黃國清黃國清引用關係尤惠貞尤惠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uo-Cing HuangHuei-Jhen You
口試委員:紀潔芳廖俊裕
口試委員(外文):Jie-Fang JiChun-Yu Liao
口試日期:2013-12-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大智度論》生死菩薩聲聞六波羅蜜菩薩十地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釋書,由於《大智度論》是於佛教部派和大乘佛教分立競爭的時代所成立的產物,在文獻和義理上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大智度論》涉及廣泛佛教知識,能展現初期大乘獨特的生死思想和承接原始佛教的生死理念。初期佛教的基本生命觀到初期大乘經典中所含攝的思想能推演《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的發展和源流,同時能展現出《大智度論》獨特的生死思想。
 
  《大智度論》將生死世間的修行成果分爲四乘 ,即三乘並人天乘為四,但《大智度論》認爲人天乘是不能出離生死,所以還是要導向聲聞解脫道或菩薩道才能解脫生死。人天乘認爲世間有苦有樂 ,故避苦著樂,意欲生於人天受福樂報 ;聲聞二乘認爲世間是純苦無樂,究竟的苦本就是生命本身,所以厭離世間,一心求解脫,其修行實踐是觀緣起生滅法來止息對法的追求,以證入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解脫 ;菩薩是悲憫衆生 ,發菩提誓願 ,慈悲救度一切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是修學無上佛道的行者。菩薩證見諸法實相,所以視世間是空幻不實,菩薩借此假有世間為實踐菩薩修行的場域,以修證圓滿成佛的菩提資糧。
 
  菩薩積極於生死世間行六度波羅蜜,以此自利利他的菩薩事業來成就菩薩的實踐與果證,菩薩是觀照不生不滅之空理,以此來超越生死輪迴和涅槃。《大智度論》中獨特的融攝三乘的菩薩共十地修證,以及超越二乘獨被菩薩的不共十地修證,説明了《大智度論》承認融攝聲聞二乘的解脫道,但又期許更深廣的菩薩實踐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有關《大智度論》的文獻與思想研究 4
二、有關佛教生死思想的研究成果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一、文獻學方法 15
二、思想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概要 18
第二章《大智度論》生死思想的淵源 20
第一節 初期佛教的生死 20
一、佛教對苦的觀照及其解脫之道 21
二、業與輪迴 27
三、十二緣起 33
第二節 本生菩薩思想的生死觀 38
一、《阿含經》的本生菩薩思想 39
二、《本生經》的菩薩思想 49
第三節 初期大乘經典的生死觀 57
一、《般若經》的生死觀 57
二、《華嚴經‧十地品》的生死觀 60
三、《無量壽經》的生死觀 63
四、《妙法蓮華經》 的生死觀 66
五、《維摩詰所說經》的生死觀 69
第三章《大智度論》的生死觀照 72
第一節 人天與二乘的生死觀與實踐方法 72
一、人天乘的生死觀與實踐方法 72
二、聲聞二乘的生死觀與修證成就 79
三、《大智度論》對二乘生死觀的批判 88
第二節 大乘菩薩的生死觀 92
第四章 大乘菩薩的實踐方法與修道成果 100
第一節 大乘菩薩的實踐方法 101
一、布施波羅蜜 101
二、尸羅(戒)波羅蜜 104
三、羼提波羅蜜(忍辱) 106
四、精進波羅蜜 108
五、禪波羅蜜 109
六、般若波羅蜜 111
第二節、大乘菩薩的修道成果 114
一、菩薩共十地 115
二、菩薩不共十地 117
第五章 結論 130
一、人天乘130
二、聲聞二乘131
三、普薩乘132
參考書目 136
一、經論原典(依朝代順序) :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No.360。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冊3 ,No.152。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冊3 ,No.185。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大正藏》冊4 ,No.200。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1,《大正藏》冊3 ,No.15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冊1 ,No.26。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No.7。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2,No.125。
東晉﹒無譯者:《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No.6。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 ,No.1。
後秦﹒安世高譯:《四諦經》,《大正藏》冊1 ,No.32。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No.223。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No.227。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No.262。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冊14,No.475。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冊22,No.1428。
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No.1509。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1,《大正藏》冊2,No.99。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十二品生死經》,《大正藏》冊17,No.753。
聖勇菩薩著,宋﹒鴻臚少卿譯:《菩薩本生鬘論》,《大正藏》冊3,No.160。
元魏﹒慧覺譯:《賢愚經》,《大正藏》冊4,No.202。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冊3,No.190。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No.278。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No.310。
唐﹒玄奘譯:《本事經》,《大正藏》冊17,No.765。
彌勒菩薩著,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No.1579。
唐﹒遁論著:《瑜伽論記》,《大正藏》冊42,No.1828。
後漢﹒支曜譯:《阿那律八念經》,《大正藏》冊1 ,No.46。
北宋﹒施護譯:《大集法門經》,《大正藏》冊1,No.12。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
李玲:《華嚴十地修行體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綺雲:《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觀》,高雄:佛光出版社,2005年。
陳戰國、強昱:《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涂豔秋:《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海波:《佛說死亡: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尉遲淦:《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辜踪瑜:《生死學中學生死》,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單正齊:《佛教的涅槃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葉國良:《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喜瑪拉雅研究基金會,2003年。
張舜徵:《中國文獻學》,台北:木鐸出版社,2005年。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釋印順:《寶積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釋印順:《佛法概論》 ,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釋印順:《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勝鬘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華雨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5年。
釋印順述,昭慧整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台北:東宗出版社,1992年。
釋弘學:《部派佛教》,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9年。
釋性空:《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3年。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釋厚觀:《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台北:慧日講堂,,2006年。
釋聖嚴:《不一樣的生死觀點》,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釋悟殷:《部派佛教系列(上編)—實相篇、業果篇》 ,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 |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冊93,高雄:佛光出版社,2001年。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 ,臺北:佛光出版社,1997年。

三、論文雜誌:
李世傑著:《印度奧義書哲學概要》,臺北:臺灣佛教月刊社,1965年。
黃國清:〈《大智度論》的生死哲思及其實踐之道〉,《哲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11年。
黃國清:〈大乘佛教久住世間的菩薩精神特質〉,《人間佛教研究》第一期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國清:〈龍樹的淨土念佛思想——以《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為本的研究〉,發表於「紀念鳩摩羅什圓寂1600周年暨佛教教育論壇」,舟山: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2013年。
賴顯邦:〈古代印度的生死輪迴觀〉《哲學雜誌》第八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釋証煜:《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釋如塵:《《大智度論》布施波羅蜜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釋圓伽:《《大智度論》菩薩思想之研究》 ,(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釋慈律:《《大智度論》中的十地思想》,《福嚴學生論文集》http://www.fuyan.org.tw/

四、外文專書:
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下,東京:春秋社,1971年。
平川彰:〈《十住毗婆沙論》の著者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1957年。
武田浩學:《大智度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五、外文中譯:
Etienne Lamotte著,郭忠生譯:〈《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諦觀》62期,台北:諦觀雜誌社,1990年。
三枝充悳,黃玉燕譯:《佛教入門》台北:東大,2003年。
川田洋一著,許洋主譯:《佛法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7年。
干瀉龍祥著,賴顯邦譯:〈論《大智度論》的作者〉, 《諦觀》68期,台北:諦觀雜誌社,1992年。
木村泰賢著,釋演培譯:《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天華,2000年。
水野弘元:《基礎佛學論集﹒原始佛教的特質》,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冊1,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平川彰,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4年。
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
加藤純章、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大智度論》的世界〉,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
約翰﹒鮑克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梶山雄一,臧世俊譯:《空的智慧》,臺北:圓明出版社,1995年。
麥爾福.史拜羅,香光書鄉編輯組譯:《佛教與社會—一個大傳統並其在緬甸的變遷》,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6年。
凱思林.辛著,廖婉如譯:《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台北:心靈工坊,2011年。
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譯:《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六、工具書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年。
水野弘元:《パーソ語辭典》,京都:株式會社春秋社,1999年。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高雄:佛光出版社,2005年。
《漢語大詞典》(光碟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漢譯南傳大藏經》(光碟版),高雄:元亨,200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