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千倖(2007)。多元教材運用於「班級經營」學習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1-21。2.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王志強(2009)。國小教師使用自由軟體融入數學教育意願之研究-以苗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研究所,新竹。4.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公司。
5.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吳明隆(2011)。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林秋慧(2008)。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南亞學報。28,367-383。9.林書羽(2009)。旅館的備品便利性與企業環保形象對服務品質及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台北市。10.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1.金融基礎教育推廣平台 http://learning.ib.gov.tw/xoops233/
12.金融智慧網 http://moneywise.fsc.gov.tw/Main/Default.aspx
13.段開齡(1998)。現代保險教育之發展-從北美洲傳至歐洲以至於亞洲。壽險季刊第11卷,2-4。14.洪惠汶(2011)。我國保險教育納入國小高年級課程之可行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台中市。15.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http://www.tii.org.tw/
16.張秀敏(2002)。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17.張新仁(2011)。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教育部12年國民基本教育 http://140.111.34.179/
19.許碩芳(1998)。國中小學保險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高雄市。20.陳文源(2008)。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校風險管理與學校經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21.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22.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
23.陳金木(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二卷第一期,33-62。
24.陳俊華(2010)。因應十二年國民教育實施探討高中(職)保險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台中家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台中市。25.陳盈儒(2006)。高中學生網路搜尋知科技「策略有用性」認知培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26.陳雲中(2007)。保險學要義-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三民。
27.黃正宗(1997)。亞太保險中心政策下的我國保險教育研究。政治大學保險系新世紀的保險經營管理論文研討會發表論文。
28.黃松元(199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概念及其在健康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29.黃美筠(2009)。理財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教學策略。台灣教育。659,14-23。
30.黃茗韋(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代言人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嘉義縣。31.黃德祥(1995)。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4(1),1-7。32.詹雅萍(2004)。服務品牌權益、便利性、再惠顧意願與顧客價值之終身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市。33.穀瑞勉(1999)。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34.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5.鄭燦堂(2007)。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6.鍾采芬(2006)。國小金融知識教育數位化教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高雄市。37.饒玉屏(2009)。我國中學理財教育課程綱要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英文部分
1.Ajzen, I. (1987). Attitudes, traits, and actions: Dispositional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1-63). New York: AcademicPress.
2.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50, No.2, pp.179-211.
3.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24.
4.Armitage, C. J., & Conner, M.(2001), 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 meta-analy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40, No.4, pp.471–499
5.Emmer, E. T. (1995). Teacher managerial behaviors. In L. W. Anderson (2ndEd.) , Inter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pp.219-221).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6.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D., & Biddle, S. J. H.(2002),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Vol.24,
No.1, pp.3-32.
7.Taylor, S., & Todd, P. A. (1995) ,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6, No.2, pp.144–176.
8.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Vol.27, No.3, pp.42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