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12)。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
2012年11月14日取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
doc_detail.aspx?uid=112&docid=2290
內政部統計處(2012)。歷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2012年
12月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920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2013)。離婚登記對數─按區域別分。2013年8月27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13)。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
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13年9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
Gov.tw/ct.asp?xItem=1095285&ctNode=29699&mp=1
王碧朗(2002)。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教育研究資訊,9(3),68-85。王芬玲(2009)。教師對特殊幼兒貧窮家庭親師溝通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鍾和(2009)。親職教育。臺北市:三民。
王建雅(2010)。八向度幽默風格問卷之發展暨其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
係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尤薏如(2009)。幼稚園運用部落格進行親師溝通之參與式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史慈慧(2007)。學前教師觀點探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溝通之經驗(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6月29日公布)。2012年12月6日取自全國法
規資料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幼兒園教保活動暫行大綱》(2012年10月5日發布)。2013年3月25日取自
教育部全國教保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行政院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2012)。幼兒期營養。2013年9月24日取自
http://obesity.hpa.gov.tw/web/file/幼兒期營養單張.pdf。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知城數位。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麗君(2008)。幼稚園主題課程中親師溝通和家長參與之探究-以某國小附幼
一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臺北市:心理。
李姿慧(2008)。幼稚園教師對親師互動看法,作法與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俐誼(2011)。公立幼兒園教師親師溝通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杜宜展(譯)(2010)。家庭與學校的關係-親師合作的成功策略(原作者:Glsen
Olsen,Mary Lou Fuller)。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沈姿君(2006)。當幼兒教師遇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孟憲蓓(2010)。部落格探討幼稚園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翠湄、王雪貞、歐姿秀、謝瑩慧(譯)(1997)。幼兒全人教育(原作者:Joanne
Hendrick)。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2)
林耀蘭(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孟君(2009)。學前教師對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原賢(2009)。從依戀關係探究寄養兒童在寄養家庭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武素萍(2002)。親職教育(初版,頁1-4)。臺北市:啟英。
邱珍琬(2009)。親職教育(三版)。臺北市:五南。
金慶怡(2008)。金門縣公立幼稚園親師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紀宛儀(2009)。幼稚園教師與獨生子女家長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高傅正(1998)。學前教育-從瞭解幼兒心智開始。臺北市:婦幼家庭。
高慧娟、張瓊云、郭洪國雄、黃婉雯、廖梅花、王翠鳳、蔡淑桂、梁嫣玲、張珮
玲、吳璇玉合著(2012)。親職教育(二版)。臺中市:華格那。
張麗芬(1997)。研究兒童發展的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22-25。張拉士(2002)。親師溝通的理念、反省與實踐。師說,163,7-11。
張雯雁(2009)。臺中地區幼托園所家長參與親師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靜文(2008)。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Foucault權力觀點之分析(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倉凱(2012)。新住民家庭身心障礙子女之家庭支持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1)。學前教育法令選輯。臺北市:作者。
莊淑蕊(2009)。公立幼稚園教師與新住民母親親師溝通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惠美(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親子互動關係與終身學習能力知覺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錦雲(2008)。幼兒園良好親師關係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3-29。郭靜晃、李淑娟、曾瑞真、陳淑琦、王淑芬、張惠芬、繆敏志、黃志成、彭淑華、
呂素美、簡維政、徐錦鋒、張英陣合著(1994)。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郭靜晃(2005a)。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郭靜晃(2005b)。兒童發展與保育。臺北市:威士曼。
郭靜晃(2005c)。兒童安全管理。臺北市:威士曼。
郭紫宸(2011)。幼教師與家長知覺親師溝通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晏捷(2007)。一位資深幼教老師親師互動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淑珍(2010)。公立幼稚園教師與新移民女性親師溝通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雅惠(2010)。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師溝通相關問題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游雅惠(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親師合作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嫦嫦、蘇淑真、劉瓊瑛、施欣欣、張秀如、溫世真、蕭淑貞總校閱(1998)。
親職教育。臺北市:匯華。
曾玉娣(2009)。輔導新手教師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湯明潔(2009)。育有發展遲緩兒童之單親家長親師溝通現況與教師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惠玲、吳英璋(1992)。一歲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問卷之編製。中華心理學刊,34,9-27。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市:揚智。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臺北市:偉華。
黃秀惠(2003)。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建銘(2005)。外籍配偶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幼托園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詩喬(2010)。育幼機構院童家人關係的意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清貴(2009)。幼稚園教師使用班級網站進行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佩云(2010)。他們的幸福方程式:一對教師夫妻育嬰留職停薪之共親職經
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淑媛(2012)。幼托整合桃園縣私立幼兒園招生受衝擊。【自立晚報2012年7
月30日】。2012年11月18日取自http://master6.pixnet.net/blog/post/91893921
董玉如(2007)。妳瞭解我幾分─學前教師與新移民女性家長對親師溝通的看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董媛媛(2010)。最適合的教養。新北市:良品。
廖鳳瑞(譯)(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Lilian G. Katz)。臺北市:上誼。
劉華婷(2008)。不同背景及人格特質的幼兒教師認知親師衝突原因、因應方式
及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
義市。
蔡春美、敖韻玲、張翠娥(1998)。幼稚園與托兒所行政。臺北市:心理。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蔡明潔(2005)。臺北市私立幼稚園園長在親師互動中的角色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毓書(2008)。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于君(2009)。以家長觀點探討經濟弱勢特殊需求幼兒家庭親師溝通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鄧雅萍(2010)。幼稚園高參與家長親師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賴怡珮(2006)。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庭親師互動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鴻隆(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永乾(2005)。溝通是最好的管教。臺北市:益智工房。
魏渭堂(2007)。親職教育(第二版)。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等(1997)。發展心理學(三
版)。臺北市:心理。
蘇愛秋(2001)。開放的親職教育(初版,頁26-29)。臺北市:信誼。
鐘素翎(2008)。提升幼稚園家長參與教學活動支行動研究:以親師互動模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二、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 :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Bowlby, J. (1973). Separation: Anxiety & anger [Vol. 2 of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New York : Basic Book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Vellis R. F.(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Feeney, S., Christensen, D., & Moravcik, E. (2001) .Who am I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Upper Saddle River, N J : Merrill Prentice Hall.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Rev. 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Main, M., & Solomon, J . (1990).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In M. T. Greenberg, D. Cicchetti, & E. M. Cummings (Eds.).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theory, research,and interven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goloff, S. M. (2004). Facilitat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40(2), 116-119.
Wardle, J., Guthric, C.A., Sanderson, S. , Birch,L.L., & Plomin, R. (2001). Food
and activity preferences in children of lean and obese par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5, 97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