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類
―Janet Wolff﹐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324期﹐台北:台大外文系﹐1999年5月。
-Nancy Armstrong﹐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360期﹐台北:台大外文系﹐2002年5月。
―Sara Mills﹐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324期﹐台北:台大外文系﹐1999年5月。
―Trinh T.Minh-ha﹐盧思騁譯﹐寂靜之旅﹐《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6。
-洪國鈞﹐造反策略-從紀錄片反寫實的可能性談起﹐《電影欣賞》111期﹐200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91期﹐1993﹐11。
―趙彥寧﹐帶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2001年3月。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文瑤﹐《無人城市的騙局之外-談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書籍類
-B.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83)
-Hall, Stuart, 《New Cultures for Old》(1995), in D. Massey and P. Jess (eds.) A Place in the World: Places,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ger, John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2002﹐遠流﹐台北。
-Trinh T. Minh-ha, Framer Frame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蘇珊•宋塔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許俍光著﹐單德興譯﹐《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台北﹐南天書局﹐1997。
―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周蕾﹐《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林玉玲著﹐張瓊惠譯﹐《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梁志英著﹐景翔譯﹐《鳳眼》﹐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張犀言著﹐宋偉航譯﹐《窄門之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2002/9。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
影像作品類
-Trinh T. Minh-ha鄭明和﹐《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1989。
-Trinh T. Minh-ha鄭明和﹐《第四類接觸》The Forth Dimension﹐2001。
-Juan Carlos Rulfo﹐《I Forgot, I Don’t Remember》﹐2000﹐Mexico。
-蕭菊貞﹐《銀簪子》﹐2000。
-湯湘竹﹐《山有多高》﹐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