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44.200.174.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珮瑤
研究生(外文):Pei-Yao Chen
論文名稱:「我」之所以為「我」—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形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elf”— A Study on the Self-Concept Formation of A New Immigrant Child in Matsu Area
指導教授:黃嘉莉黃嘉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7
中文關鍵詞: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
外文關鍵詞:Matsu areaNew immigrant childSelf-conceptNon-academic Self-conceptSocial Self-conceptFamily Self-conceptPhysical Self-concep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受重要他人之影響為何,並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家長、學校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者之參考。本研究以一名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透過與新移民子女及其重要他人(包括其父母、五位師長、五位同儕)的訪談,整理分析訪談資料,並輔以觀察紀錄與文件分析的相互對照,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壹、馬祖地區新移民子女整體自我概念之現況
一、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中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學業自我描述偏負向,唯身體自我較為正向,但不積極。
二、影響新移民子女家庭自我概念傾向者乃父母之能力,而非新移民子女之身分。
三、馬祖地區對於新移民頗能悅納,但仍對其子女則有發展遲緩的迷思。
四、新移民子女看待新移民母親方式受到家人影響。
五、學業自我概念為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之核心,影響其他層面自我概念甚鉅。
六、學校課業剝奪新移民子女與同學相處時間,有礙於社會自我的形成。
七、新移民子女身體自我概念較其他層面自我概念表現為正向。
貳、重要他人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形成具重大影響
一、父母之於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 。
(一)主要照顧者--母親的中文程度影響其語言發展,進而影響其學業、社會自我。
(二)親子間缺乏互動影響新移民子女人際互動。
(三)管教方式可能對自我概念產生負向的影響。
(四)父母處事模式對孩子有模仿學習之影響。
(五)父母期望影響孩子之自我期許。
二、師長之於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 。
(一)教師的領導模式對學生自我概念有重大影響。
(二)教師的激勵對學生自我概念有正向提升之效。
(三)教師的期望對學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三、同儕之於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 。
(一)與同儕間的親密感決定同儕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影響力。
(二)與同儕間人際互動的良窳,決定新移民子女在班上的存在感。
參、自我概念影響新移民子女的外顯行為
一、自我的評價與期許將影響個人行為表現動機與成就。
二、自我概念提高後個人的自我要求亦隨之提升並由外控轉為內發。
三、自我概念影響個人的人際互動模式。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self-concept formation process of a new immigrant child in Matsu area is influenced by important others, and what 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 Moreover,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raised in this study as references for the parents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in Matsu area, practice workers in school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takes a new immigrant child in Matsu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interview with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and important others (including their parents, five teachers and five peers). The interview information of which is arranged and analyzed, supplemental with comparison of the observation record and document analysis, finally, the research result is induced as follows:
I.The whole self-concept status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in Matsu area
1.Among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self-concept, the description of family-self, social self, and study-self tends to negative, only body-self is more positive, however, not active.
2.What influences the tendency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family self-concept is parents’ ability, not the status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3.The people in Matsu area can accept the new immigrant considerably, however, still have the myth about its delayed development.
4.The way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to look upon his mother is affected by his family.
5.The study self-concept is the core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self-concept that shows great influence on other aspects of self-concept.
6.The schoolwork pressure deprives of the time fo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to get along with classmates that hinder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self.
7.The immigrant child’s expression of body self-concept is better than other aspects of self-concept.
II.Important othe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elf-concept forma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1. Parents’ influence o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self-concept
(1)Main carer—His mother’s Chinese ability influences his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with extent to his study-self and social self.
(2)A lack of parental interaction influences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3)Parents’ disciplinary way probably produce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child’s self-concept.
(4)Parents’ mode of dealing with matters will influence on the child’s imitative learning.
(5)Parents’ expectancy will influence on the child’s self-expectance.
2. Teacher’s influence o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self-concept
(1)Teacher’s leading mod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self-concept.
(2)Teacher’s incentive has the effect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self-concept positively.
(3)Teacher’s expectanc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self-concept.
3. Peers’ influence o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self-concept
(1)The intimacy with peers will decide peers’ influence o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s self-concept.
(2)The degree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peers will decide the existence sense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in the class.
III.The self-concept includes the external behavior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
1.Self-evaluation and self-expectance will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expression, motive and achievement.
2.Upon the promotion of self-concept promotes, individual self-requirement promotes and turns to internal development from external control.
3.The self-concept influences individual personal interaction mode.
論文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授權書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ⅳ
目次………………………………………………………………… ⅶ
表目次 …………………………………………………………… vii
圖目次 ……………………………………………………………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研究 19
第二節 台灣新移民家庭之現況 56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7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5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架構 8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89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100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 104
第五節 研究倫理 10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11
第一節 個案自我概念現況 111
第二節 重要他人對小G自我概念形成之影響 140
第三節 轉學後的小G 21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2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52
參考文獻. 259
附錄一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273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280
附錄三 半結構訪談大綱 282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a)。96年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結構分析。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五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1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06&page=3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96年初婚與再婚者統計。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二十三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3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b)。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三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3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96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二十一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1日。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68&page=2
方淑寬(2005)。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玉(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2002)。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18,3-23
王怡萱(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美華(2007)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王清龍(1992)。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之預測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雅芬(2005)。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雅慧(2005)。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筱雲(2005)。外籍配偶親職效能感課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嘉義大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教師研習會,台北縣。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任凱、陳仙子(譯)(2006)。Schaffer著。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向芳誼(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行政院第二八九四次會議-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草案)。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4日。引自:http://www.ris.gov.tw/ch9/f9a-37.ppt
何永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予偏差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2。
何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情緒調整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緯山(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宗曄(2006)。雲林縣本籍與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國小高年級子女親子關係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軾子(2006)。兩岸關係的政治變遷對馬祖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市興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曉雲(2006)。何處是兒家?馬祖地區大陸新娘身分認同及其代間傳遞。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怡璇(2005)。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 & Gretchen, B. R.,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英瑞(2006)。牽手出頭天-跨國婚姻中台灣男性婚姻調適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湘凌、洪瑞楓(2005)。外籍配偶家庭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李維純(2006)。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其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發展與轉換之探討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李燕、李浦群(譯)(1995)。Sarah Trenholm & Arthur Jenson著。人際溝通-修訂版(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台北:揚智文化。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美杏(2005)。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自我概念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原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那昇華(2006)。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
周湘琳(2003,2月26日)。遠嫁寶島 語言是最大障礙。中國時報,13版。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信言(2007)。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信政(2003)。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小三通)之政策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彥妤、郭利百加(譯)(1991)。V. J. Derlega & L. H Janda著,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臺北,桂冠。
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2003)。心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
林清山(2004)。教學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世紀的教學研究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台北。
林照真(2004,1月27、28、29日)。傾聽沈默的聲音系列—新台灣之子的心聲。中國時報,10版。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武曉霞、徐文濤(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臺北縣教育局外籍配偶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臺北縣。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輔導措施。社區發展,105,6-19。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 11-23。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吳裕益(200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姜臺珠(2007)。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苑菊芬(2005)。「幼稚園101本好書」自我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台北:左岸文化。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39,213-223。
徐偉培(2007)。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5。
高峻凱(2007)。新台灣之子與本籍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身心健康之比較。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na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
張宏文、邱文芳(1999)。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商鼎。
張芳全(2004,11月7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中央日報,9版。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下)。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心理學概要(重修版)。台北:東華。
張秋芬(2006)。看「我」、聽「我」--新移民女性的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輔導。教育部訓委會編﹕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教育部統計處(2008a)。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概況分布統計(96學年)。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3日。引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6.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8)。96學年度小規模國小縣市別分布。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4日。引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0.xls: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莊家欣(2005)。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佩玉(2006)。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銘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靜芳(2005)。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與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怡汎(2003)。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伶姿(2006)。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秀婷(2003)。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治豪(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冠蓉(2006)。越籍新移民女性自我認同形塑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智龍(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滄鉦(2006)。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聖源(2006)。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聖源(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鳳卿(2007)。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屏東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曉琴(2008)。馬祖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玟蒨(2007)。國小獨生學童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恆山(譯)(2004)。Gerring, R. & Zimbardo, P. G. 著。心理學。台北:五南。
程紋貞(19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弘彰(2006)。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志銘(2007)。南投縣國民中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探討。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振彰(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清琇(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孟麗、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寰宇。
楊國樞(2005)。普通心理學。台北:桂冠。
溫世頌(2007)。心理學導論。台北:三民。
葉重新(2004)。心理學(第三版)。台北:心理。
葛倫珮(2007)。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風格之關係探討-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玉琴(2007)。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生活適應現況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維基百科(2009)。連江縣(中華民國)。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30日。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F%9E%E6%B1%9F%E5%8E%BF_(%E4%B8%AD%E5%8D%8E%E6%B0%91%E5%9B%BD)&variant=zh-tw
廖正宏(199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
廖鳳池、陳美芬、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季諺、許吉越(2001)。影響人格與行為發展的決定因素─自我概念。大專體育雙月刊,56。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律君(2006)。外籍配偶子女家庭背景及生活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秋華(2003)。「小三通」對馬祖經濟發展前景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開元(2004,4月8日)。新台灣之子遲緩易受排擠,聯合晚報,。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欣彤(2008,2月25日)。馬祖外籍配偶比例 全國居冠。中國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1日。網址: 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8&t=52432&p=1
潘彥妃(2003,1月12日)。越南勸新娘,別嫁臺灣郎。聯合報,第3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佳玲(2006)。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易珊(2007)。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之探討。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雅慧(2005)。外籍母親與子女生活風格關係之反思-以小琉球漁民外籍配偶家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榮貴、楊淑朱、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6月)。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翠玲(2007)。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慧玉(2004)。幼兒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丞斌(2004)。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黛麗(1993)。臺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麗玉、陳秀容、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台北:五南。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 」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06-116),嘉義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蕭永男(2006)。少年犯之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南地方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1-22。
謝進昌(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岱樺(2006)。實施小團體輔導方案對中年級新台灣之子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5)。我國外國子女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40,213-225。
鍾蓮芳(2004,6月17日)。新移民女性子女"發展遲緩"比率不高。民生報,A3版。
簡千惠(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嚴梨文(2007)。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以台中市及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筱楓(2004)。台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鐘重發(2003)。協助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足群認同之差異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Bronfenbrenner,U.(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Hamachek, D.(1995). Psychology in teaching, learning, & growth. Boston: Allyn and Bocon.
Kandel, D. B. & Davies, M. (1982). The depressive mood in adolescents. Psychiatry, 39, 1205-1216.
Marsh, H. W. & Yeung, A. S(1998). “Longitudin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th and English construct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35, 705-738.
McEwen,M.K.(2003).New perspectiv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In S.r.Komives,D.B. Woodard,Jr.,& Associates(Eds), Student service: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4th ed.,pp203-233).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intrich, P.R., & Schunk, A.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NJ: Prentice Hall.
Pettit, G. S., Bates, J. E., &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8(5),908-923.
Schmidt,J.J.(2006).Social and culture foundations of counseling and human servies: Multiple influences on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Boston,MA:Person Education.Stake,1995:115
Weiss, M. R., Ebbeck, V., & Horn, T. S. (1997). Children''s self-perceptions and sources of physical competence information: A cluster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 52-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2.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3. 王宏仁(2002)。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18,3-23
4. 王宏仁(2002)。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18,3-23
5.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6.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7.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8.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9.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10.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11.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12.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101-108。
13.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14.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15.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