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13)。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2013年01月11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江宜珍(2005)。台灣北部國小四年級學童曾經發生自殺意念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衛誌,
24(6),471-482。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秋敏(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生命概念與態度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智揚(2008)。高雄市國小特教班教師生命態度、教學信念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佳蓉(200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
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佳佩(2012)。幼兒園教師的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振邦(2012)。高雄市國小特教班教師生命態度、教學信念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庶深、胥嘉芳(2005)。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台兩岸三地初探。台 灣生命教
育觀摩學習團團刊,12月18日版本。2013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docin.com/p-10853431.html
吳榮鎮(2006)。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 ﹙9-21
頁)。臺北:心理。
吳永銘(2009)。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 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婕鳳(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生命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凃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杜風(譯)(2006)。態度決定一切。(原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臺北市,喬木書房。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民國102年01月09)。台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research_list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資料分析範例。臺北:五南。
房麗媚(2007)。馬來西亞華文高中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芬芳(2005)。臺北市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全華。
林季蓁(2006)。國小特殊教育班教師生命教育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怡岑(2006)。國中小學生家長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淑慧(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來生信念與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洪萍如(2012)。和氣大愛傳光人服務學習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徐彬(2009)。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生命真精采」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唐欣薇(2011)。高雄市幼兒園家長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
實務, 1-22。臺北市:寰宇。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上中下冊。臺北市,五南。
陳月英(2005)。離婚婦女生命意義及生命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紫婕(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中生生命態度、道德觀
念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盈達(2012)。國中學生生命意義與生死教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凌(2012)。中部地區國中資優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淑珍(2012)。國中學生生命意義與生死教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
學,臺中市。
郭秋美(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人際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懿慧(2006)。臺南縣市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實施狀況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許孟琪(2007)。南投縣國小教師教育信念及其生命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鶴騰(2006)。國小推動生命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家園(2006)。生命教育團體對國小兒童生命意義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家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淑美(2011)。高雄市幼兒園家長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麗珍(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死亡態度、死亡教育需求及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廣志(2001)。台灣地區商職學生之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曾會(2003)。南部地區大專校院訓輔工作人員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務,
241-253 。臺北市:寰宇。
彭鈺茹(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認識及學校行政支援與實施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敬世龍(2004)。台南縣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璿宜(2010)。教保人員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秀女(2012)。學前教師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黎筱圓(2007)。高雄市醫院護理人員生命態度、幸福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政文(2007)。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蔡適仰(2007)。雲林縣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縣。
蕭志明(2004)。彰化縣國小教師對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生命態度之
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顏淑慧(2002)。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蘇峰賢(2007)。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蘇子文(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峰賢(2007)。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
學,臺東縣。
二、英文部份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1-1205.
Frankl, V. E. (1984).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3th ed.).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Inc.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acmillan, New York.
Harris, D. G. (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secondary
occup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Houston, 1985. ED.D. AA8527871.
Husen, T. N., & Postlethwaite, T. N. (1994). Teacher Union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v.10. London : Elsevier Science Ltd
King, L. A., Hicks, J. A., & Krull, J. L.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0
(1). 179-196.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Pennington, F. C. (1980). Ne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