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怡卉(2005)。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能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嘉彗(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式閱讀。臺北市:心理。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基本原理。載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語教系編,第
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23-240),臺東市。
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2002)。J. Trelease(1979)著。朗讀手冊—大聲
為孩子讀吧! (The read-aloud handbook, 5th ed.)。臺北市:天衛文化。
李月霞(2013)。提問與討論 戒掉「皮毛式」閱讀。載於天下雜誌(頁152-158) 。
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咏吟(1993)。學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李依瑄(2008)。臺中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活動的信念與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市:博雅書屋。
李蘇怡(2012)。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能
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怡欣(2010)。臺南縣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
五南。
吳幸真(2012)。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閱讀教學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4(1),453。
吳清基(200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吳國禎(2012)。從嘉義縣市小學教師閱讀教學現況探討台灣閱讀政策之推動(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美淑(2006)。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五年級教學實施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巧敏(2008)。迎接閱讀新浪潮 閱讀與國家競爭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9。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5(2),49-67。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
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周逸政(2010)。發展圖書借閱系統營造班級圖書館以改善學童閱讀態度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 Goodman,K.S原著。臺北市:心理。
洪蘭(2007)。從小開始打造閱讀習慣。2007年4月26日取自
http://parentschool.so-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radion070426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雅婷(2008)。PIRLS 2006報告: 台灣四年級學生
閱讀素養。臺北市: PIRLS臺灣中心。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施宇程(2006)。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小五學生批判思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孫淑瑱(2007)。澎湖縣國小教師閱讀教學策略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孫劍秋、林孟君(2013)。從臺灣中學生PISA閱讀素養的表現談精進學生閱讀
素養的教學策略。Secondary Education,64(3) ,35-37。
徐欣妍(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智華(2012)國際閱讀素養台灣擠進前10。聯合新聞網。2013年7月5日取
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381&f_SUB_ID=1259&f_ART_ID=415197。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玟君(2010)。國小教師閱讀行為、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怡靜(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佳音(2005)。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敏燕(2012)。國小教師閱讀素養、閱讀教學與自我效能之相關性研究-以桃
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開南大學,桃園市。
陳雅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量表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曉卉(2009)。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國樑(2007)。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語文科學業成就及閱讀活動與其家庭兒
童圖書消費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文彬(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 3),32 -51。台灣競爭力全球第13名(2012年09月06日)。蘋果日報。2013年7月6日
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906/34490557。
張阿丹(2008)。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汪榮財(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大聖。
張容甄(2010)。南投縣國小教師實施「愛的書庫」閱讀活動之現況研究以南投、
彰化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雅萍(2012)。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慧芩(2012)。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自我效能與閱讀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政、歐宗霖、溫福星(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
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 2006
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
許君穗(2008)。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淑芬(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瑋琪(2002)。都會區與偏遠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菁菁(2011)。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部一
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
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郭翠秀(2006)。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
年PIRLS 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曾淑賢(2008)。鼓舞閱讀推手的希望閱讀計畫。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
閱讀動起來(頁11) 臺北市:天下雜誌。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葛琦霞(2003)。讓閱讀教育動起來:從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談起。臺北市立圖
書館訊刊,21(1),9-22。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黃光雄(2002)。教育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冠仁(2006)。台灣地區大學生微積分學習態度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淑苹(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
的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菁(2011)。閱讀態度與閱讀策略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 PISA 2009 上海、
香港、韓國、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明道大學,臺北市。
黃齡瑩(2003)。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賓靜蓀(2013)。PISA啟示錄: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載於翻轉教育(頁194-205)
。臺北市:天下雜誌。
趙鏡中(1999)。國小語文教材之理論與實務探討。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
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8-89),臺北市。
劉安訓(2003)。台北縣國小推動兒童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潘麗珠(2004)。我對「閱讀」的一些看法。教師天地,129,16-20。潘文福、楊惠如(2012)。從學生觀點規劃班級閱讀活動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3,35-62。
蔡淑玲(2007)。國小學童家庭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銘津(2002)。寫作構思歷程的認知及其在寫作教學上的涵義。國教之友,566,15-26。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5。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
態度之研究。社會教育研究,11,47-48。
賴苑玲(2008)。從學童之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與自我認知等層面探討閱讀
活動實施成效—以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
1,1-30。
衛韻全(2009)。品格教育融入國小閱讀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6,
385-412。
蘇敏鴻(2012)。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態度與學生中心取向閱讀教學行為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5).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 Pearson (Eds.)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New York : Longman.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ing
problem.Glenview, IL:Scott,Foresman&Co.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L,R., & Pearson, P. D. (1991).Moving r from the old
to the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1(2), 239-264 .
Dreher, M. J. (2002).Motivating teachers to read. Reading Teacher,56(4),338-34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rading, MA: Addison-Wesley.
Gettys, C. M., & Fowler, F. (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Reg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Tuscaloosa, A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568.Eanet, M. , & Manzo, A.
V. (1976). REAP: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ading, writing,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Reading, 19, 647-652.
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 Boston,
MA:Allyn&Bacon.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Hamburg,German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Lundberg, I., & Linnakyla, P. (1993). Teaching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Mathewson, G. C. (1994).Models of attitude influence upon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In R.B.Ruddell,Norman J.Unrau(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5th edition.) (pp.1421-1461).Newark,Delaware:Inter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Mckool S .S., & Gespass S. (2009) .Does Johnny''s reading teacher love to read? How
teachers'' personal reading habits affect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3(48), 264-276.
Morrow, L. M. (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ture programs, library corner designs,and children’s use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asearch,75(6), 339-344.
Morrison, T.G.Jacobs, J. S. & Swinyard,W. R (1999).Do teachers who read personally use recommended literacy practices in their classrooms?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38(2). 81-100.
Lysynchuk, L. M., Pressley, M., & Vye, N. J. (1990). Reciprocal teaching
improvesstandardiz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in poor
comprehenders. The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469-484.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Smith, M. C. (1990).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ttitude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 (pp.215-219).
Stokmans, M.W. (1999).Reading attitude and its effect on leisure time reading.
Poetics.26, (pp.245-261).
Wheldall, K., & Entwistle J.(1988). Back in the USSR: The effect of teacher modeling of silent reading on pupils’reading behaviour in the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Education Sychology, 8, (pp. 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