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IDC國際數據資訊(2014,11月27日)。IDC(國際數據資訊)研究顯示:蘋果新機到貨與中價位手機熱銷,帶動台灣智慧型手機第三季出貨再創新高。IDC國際數據資訊中心。取自http://www.idc.com.tw/about/450.html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宏哲(2013)。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角度看3C產品。取自http://www.top945.
com.tw/celebrity_Data.asp?ID=7
朱芷萱(2014)。學齡前幼兒使用電子繪本對注意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明清、梁坤明、黃儒傑、謝傳崇、賴文堅、林曜聖、李永烈(譯)(2011)。教育
研究法—分析與應用(原作者:Lorrie R. Gay, Geoffrey E. Mills, Peter W. Airasian)。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宋淑慧 (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宏鎰、趙家嬅、黃淑琦、蔡靜怡 (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注意力系統初探。
特殊教育季刊,101,17-24。
李育瑄(2014)。按摩對大班幼兒神經生理反應及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佩芬 (2010)。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專刊】。親子天下。
李宜蓁(2012)。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親子天下雜誌,39。取自http:
//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763
李家瑋、郝宗瑜(2012)。大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為電子閱讀器之購買意願研究。中
華印刷科技年報,2012,287-297。
李爽 (2013)。亞健康的“平板童年”。美洲商報,127,15。
兒童福利聯盟 (2012,3月26日)。[調查報告] 2012年兒童使用3C產品現況調
查報告記者會。兒童福利聯盟。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
advocacy_detail/346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 (2010)。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展與分析應用。
科學教育學刊,18,107-129。
林清和 (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第一版)。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湘琪(2009)。瑜珈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分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儀婷(2006)。自閉症幼兒相互注意力介入研究---遊戲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莉雯 (2013)。父母對幼兒使用平板電腦的教養態度-以公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臺北市:
富邦文教基金會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茹茵(2014)。中部地區幼兒家庭環境與其社會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媛媛 (2002)。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教育部(2014)。幼兒(稚)園概況表(80~103 學年度)【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
計數據。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k.xls
莊佩旻(2007)。奧福音樂活動對幼兒注意力及腦波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芷菀(2007)。團體黏土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許嘉真(2014)。以兒童為中心設計的互動電子書對於學習意願與專注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郭旭鍾(2006)。實施兒童讀經教學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正健(2013)。3C科技 影響現代人專注力。台灣醒報,取自https://www. anntw.
com/
陳君如(2002)。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祈儒(2013, 7月17日)。資策會:台灣逾12歲人口5成擁有智慧行動終置。
MoneyDJ 財經知識庫。取自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
aspx?a=ed5f1529-7a1b-42a3-b2fb-29b72c58c79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0)。2010年04月創市際智慧型手機篇。2010年4月14
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0_04_14.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1)。2011年04月創市際智慧型手機篇。2011年4月15
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1_04_15.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2)。2012年03月 平板電腦篇。2012年3月21日,取
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2_03_21.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2)。2012年05月創市際智慧型手機篇。2012年5月30
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2_05_30.htm
黃牡丹(2010)。藝術教育中黏土教學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注意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黃俊英 (1986)。高科技產品的行銷。現代管理月刊,108,18-20。黃郁茹(2007)。幼兒氣質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心儀(2014)。情緒對兒童注意力與記憶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茜卉(2012)。運動遊戲活動對提升特殊幼兒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詹乃穎(2006)。團體音樂活動促進身心障礙幼兒注意力、語言與肢體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資策會FIND(2012)。資策會FIND創新講堂:用科技創造S.I.M.P.L.E.經濟 體驗快樂生活。2012年7 月26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
home.aspx?page=many&id=331
廖長彥(2007)。我的迷你寵物:手持裝置上的動物同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趙美蘭(2012)。肢體律動教學對學齡前幼兒手眼協調與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潘意鈴(2009)。台中市學齡前幼兒睡眠品質與學習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鄭美萱(2009)。圖像及文字媒體與幼兒專注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鄭雅斤(2012)。瑜伽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鄭雅斤、賴世炯 (2012)。瑜珈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幼兒教育,306,52-64。
鄭麗玉 (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 (2007)。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蕭夙婷(2009)。運動遊戲課程對提昇幼兒注意力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公立幼稚園
大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市。
蕭夙婷、張瓊云 (2009)。從神經生理觀點探討幼兒注意力之表現。幼兒保育論壇,
4,8-26。
蕭愛霖(2014)。圍棋活動對幼兒空間能力及專注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嬌娥(2011)。感覺運動遊戲對幼兒心肺功能與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駱明潔、潘意鈴 (2013)。學齡前幼兒睡眠品質與學習注意力之關聯性探究。輔導
與諮商學報,35,1-30。
蘇怡菁(2012)。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係與兒童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蘇英婷(2015)。中部地區幼兒使用3C產品情況與其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現象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utsch, J. A., & Deutsch, D. (1963). Atten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70, 80-90.
Dworak, M., Schierl, T., Bruns, T., & Struder, H. K. (2007). Impact of singular excessive computer game and television exposure on sleep patterns and memory performanc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Pediatrics, 120, 978-985.
Ebenegger, V., Marques-Vidal, P. M., Munsch, S., Quartier, V., Nydegger, A., Barral, J., ... & Puder, J. J. (2012). Relationship of hyperactivity/inattention with adiposity and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7(7), 852-858.
Edwards, S. (2005).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puter us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2), 192-210.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Kahneman, D. (1973). Attention and effo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aiser, H. F. (1974). 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4, 111-117
Lagercrantz, H. (2013). Too much time in front of the screen shatters children''s lives. Obesity, concentration problems, impaired language development etc. may be the result. Läkartidningen, 110(1-2), 16-17.
Landhuis, C. E., Poulton, R., Welch, D., & Hancox, R. J. (2007). Does childhood television viewing lead to attention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Pediatrics, 120(3), 532-537.
Moriarty, R. T. and Kosnik, T. J. (1989), High-Tech Marketing: Concepts, Continuity, and Chan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0(4), 7-17.
NOP World. (2005). mKids Study. United Business Media. Available from: http://www.
nopworld.com/news.asp?go=news_item&key=151.
Roberts, D., Foehr, U. G., & Rideout, V. (2005). Generation M: Media in the lives of 8-18 Years-olds. California: The 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Swing, E. L., Gentile, D. A., Anderson, C. A., & Walsh, D. A. ( 2010). Television and video game expo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problems. Pediatrics, 126(2), 214-221.
Thornaton, P., & Houser, C. (2004). Using mobile phones in education. In J. Roschelle,T. W. Chan, Kinshuk, & S. Ya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EEE WMTE 2004(pp.3-10). NY: IEEE Press.
Google, & Ipsos MediaCT (2013)。Our Mobile Planet:台灣。2013年5月,取自http://services.google.com/fh/files/blogs/our_mobile_planet_taiwan_zh_TW.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