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L. M. & James, E. P.(2003)。搶救邊緣學生-引發被埋沒的學習動機。(李弘善譯)。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4)
Bowle, S.(1970). Towards an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 Retrieved 4 22, 2012, from http://www.nber.org/chapters/c3276.pdf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2012).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eved 1 13, 2013, from 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Dembo, M. H.(2007)。做個成功學習的大學生-動機與學習自我管理。(李麗君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4)
Domer, D.(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Houle, C.(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aren, M. T. & Martin, V. C.(2003)。活化學習動機:營造機會平等的學習環境。(李弘善譯)。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Mark, J., Cornebise, J., & Wahl, E.(1997). 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s:Impact on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and their communities. Newton: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Maslow, A. H.(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Retrieved 2 6, 2012, from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http://psychclassics.yorku.ca/Maslow/motivation.htm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NTIA.(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Retrieved 9 30, 2011,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NTIA.(1998).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3 24, 2012, from http://www.ntia.doc.gov/report/1998/falling-through-net-ii-new-data-digital-divide
NTIA.(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9 8, 2011, from http://www.ntia.doc.gov/legacy/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Rogers, E. M.(2006)。創新的擴散。(唐錦超譯)。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
Van Dijk, J.(2005). The deepening divide ine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J.(2006).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Poetics, 34, pp. 221-235.
丁云淇(2010)。教師參與在職碩士班專業成長學習需求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某一所國立大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方士源(2010)。社區大學資訊科技課程學員學習動機、學習阻礙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縣。
王柯斐(2007)。部落格意見領袖特質與互動性之關聯研究。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王雲龍(2007)。應用資料採礦技術於能源意見領袖人際傳播行為之研究-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氫能源國際中心網頁使用者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臺北市。
伍凱琳(2011)。高屏地區數位機會中心成人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江怡婷(2010)。農會辦理松年大學高齡者之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研究-以幸福鄉農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就業失業統計統計表。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26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31228311071.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99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a)。100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b)。100年臺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7)。數位台灣2007年六月號。臺北市: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吳上榕(2009)。探討參與者為中心教學模式之成效-以哈佛式個案教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臺南市。
吳清基(2011)。舞動數位的翅膀,綻放偏鄉的春天。載於教育部(主編),數位 i 關懷深耕e耕田-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成果專刊(頁1-2)。臺北市:教育部。
宋庭揚(2008)。電子化政府的現況與挑戰:以東部地區執行縮減數位落差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縣。
李文姮(2011)。高屏區高齡者電腦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昌桓(1985)。服飾消費行為意見領袖之研究-北市大學女生之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大體育,十三。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杜正勝(2007)。部長的話。載於教育部(主編),2007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成果專刊(頁3)。臺北市:教育部。
周希?I(2003)。學習動機、人格特質與學習滿意間關係之研究-以私立大學商館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為例。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新北市。
孟繁宗(2006)。我國公務人員混成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臺北市。
林東泰(譯)(1987)。傳播理論之應用。臺北市:正中書局。
林珩(2010)。網路社群意見領袖創新特質與計畫管理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已縮減產業數位落差計畫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臺北市。
林博文(1999)。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南港高工學報,十七,頁217-240。林燕珍、林怡均、趙涵捷(2011)。從家長的數位應用表現探討偏遠學校設置數位機會中心之效益。數位學習科技期刊,三(三),頁17-37。
邱嘉萍(2011)。探討高齡者終身教育的學習需求與服務模式之各案研究。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桃園縣。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洪貞玲(2005)。社區科技中心發展對數位落差的啟示。新聞學研究,八十五,頁191-197。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九十五,頁145-182。胡喜麗(2005)。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徐佳士(1971)。「二級傳播或多級傳播」理論在過渡期社會之適用性之研究。新聞學研究,八,頁7-38。徐佳士(198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翁玉珍(2009)。偏鄉地區民眾數位落差研究-以高雄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翁秀琪(200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嘉苓(2010)。高齡者參與學習動機和老化態度對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新北市。
高浩恩(2008)。台灣縮減數位落差政策-以數位機會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臺北市。
張志偉(2006)。台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張春興(1986)。怎樣突破讀書的困境(第七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89a)。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春興(1989b)。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2)。心理學原理(第一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惠芬(2001)。動機。載於郭靜晃等著,心理學(頁236-254)。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夢凡(2004)。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對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以空中大學高雄地區學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教育部(2007)。2007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成果專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營運管理指南(第六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2010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a)。數位 i 關懷深耕e耕田-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成果專刊。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101年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營運計畫書」提報說明。網址 http://itaiwan.moe.gov.tw/system/Portal/uploadFiles/101%E5%B9%B4DOC%E7%87%9F%E9%81%8B%E8%A8%88%E7%95%AB%E6%9B%B8%E6%8F%90%E5%A0%B1%E8%AA%AA%E6%98%8E.doc
教育部(2011c)。101年數位機會中心計畫典範型執行說明。網址: http://itaiwan.moe.gov.tw/system/Portal/uploadFiles/101%E5%B9%B4%E6%95%B8%E4%BD%8D%E6%A9%9F%E6%9C%83%E4%B8%AD%E5%BF%83-%E5%85%B8%E7%AF%84%E5%9E%8B%E8%A8%88%E7%95%AB.doc
教育部(2012)。偏鄉數位關懷推動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03月23日。網址http://itaiwan.moe.gov.tw/
郭寬德(日期不詳)。數位機會中心(D.O.C)設置在學校對於社區的影響。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09月29日。網址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ved=0CCQQFjAA&url=http%3A%2F%2Fwww.pthg.gov.tw%2FUpload%2FRelFile%2FFDL%2F6829%2F634010537589901722.doc&ei=OU6FT5y2JM7LmAXd44WnBw&usg=AFQjCNGWXtwcoJLnib-CCmDwaiFcwhtDdQ
陳至哲(2001)。主要國家縮短數位落差之政策與行動。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09月29日。網址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63816225171.doc
陳克群(2010)。屏東縣數位機會中心學習者學習動機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陳易志(2008)。國小組織中意見領袖特質與對學校助益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淑琦(1997)。學習。載於郭靜晃等著,心理學(頁174-201)。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惠卿(2004)。二級傳播對消費者購買俱樂部會員證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陳碩琳(2003)。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曾芳蓮(2008)。從網絡中心性探討意見領袖特質-以青少年同儕購買行為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南投縣。
曾淑芬(2007)。2015台灣全面性數位包容政策建議。國家菁英季刊,三(三),頁 53-72。曾淑芬、吳齊殷、黃冠穎、李孟壕(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十六,頁125-178。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富順(2003)。比較終身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愉津(2010)。社區發展中數位工具的擴散與數位落差之轉變-以雲林縣大埤鄉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雲林縣。
黃慈芳(2011)。我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馨慧、方珍玲、蕭崑杉(1994)。成人教育。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新北市社會局(2012)。新北市自願服務推廣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4日。網址http://www.vtc.org.tw/ch/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日期不詳)。以微波架構連線之學校。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2月9日。網址http://www.nc.hcc.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002&PreView=1
楊正宏、林燕珍(2008)。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以澎湖縣DOC為例。2008Tanet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高雄市:義守大學燕巢校區。
楊正宏、林燕珍、陳冠穎(2008)。台灣離島地區DOC對縮減數位落差之成效探討。2008Tanet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高雄市:義守大學燕巢校區。
葉怡婷(2010)。醫療工作人員數位學習之學習動機與學習績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全籌運籌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廖玉齡(2007)。成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機會與創新表現關係之研究-以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縣。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廖春霖(1983)。意見領袖購買行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廖述銘(2002)。媒體議題與政策議題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核四興廢決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臺北市。
蓋浙生(1982)。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長青學苑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欣雅(2009)。從數位落差到數位機會:「數位人文希望關懷團隊」的行動與協調合作。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鄭貞銘、林東泰、鐘蔚文(1987)。新聞與傳播。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鄭翰林(譯)(2007)。當代傳播理論Q&A。臺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盧禮祺(2010)。資訊科技融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潮汐與海嘯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臺南市。
薛怡芬(2011)。屏東縣新住民華語文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縣。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顏瑞蓮(2009)。外籍配偶在不同公辦進修教育中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異同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學教學學系,臺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