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中文論著
一、基本史料
1.官書、史料輯
不著撰人,《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1964。
不著撰人,《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臺灣文獻叢刊174,臺北:臺灣銀行,1963。
不著編者,《中外條約彙編》,新北:文海,1964。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195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順治三年至康熙二十五年》,收於《臺灣文獻匯刊》,輯1,冊6-8,北京:九州,200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太祖朱元璋,《皇明祖訓》,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政書類,冊264,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
王元穉輯,《甲戌公牘鈔存》臺灣文獻叢刊39,臺北:臺灣銀行,1959。
王彥威等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選輯,《清季外交史料選輯》臺灣文獻叢刊198,臺北:臺灣銀行,1962。
王炳耀撰,《中日戰輯選錄》臺灣文獻叢刊265,臺北:臺灣銀行,1969。
王慶雲,《石渠餘紀》,北京:北京古籍,1985。
王 澐,《漫遊紀略》,收於《叢書集成三編》,冊80,臺北:新文豐,1996。
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京:北平故宮博物院,1932。
北京市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清代台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1999。
朱壽朋編,張靜廬等點校,《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江日昇,《臺灣外紀》,臺北:世界書局,1985。
江樹生主譯卅註,《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1622-1626》,臺北:南天,2007。
江樹生譯,《1662鄭成功與荷蘭人締和條約:荷人十八條及鄭氏十六條》,臺北:漢聲雜誌社,199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2003。
吳元柄輯,《沈文肅公政書》,新北:文海,1966。
吳幅員編輯,《琉球歷代寶案選錄》,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選》臺灣文獻叢刊194,臺北:臺灣銀行,1964。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輯4冊21,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承勛等撰,《明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289,臺北:臺灣銀行,1971。
李桓等編纂,《國朝耆獻類徵選編》,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刋三編》,輯1冊5-7,新北:文海,1986。
李國祥、楊昶主編,薛國中、韋洪編,《明實錄類纂:福建台灣卷》,武漢:武漢,1993。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灣文獻叢刊131臺北:臺灣銀行,1961。
李鴻章撰,吳汝綸輯,《李文忠公全集》,新北:文海,1962。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中村孝志日文校注,程大學中文翻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眾文,1991。
沈 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文獻叢刊15,臺北:臺灣銀行,1958。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24,臺北:臺灣銀行,1958。
季麒光等,《臺灣輿地匯鈔》臺灣文獻叢刊216,臺北:臺灣銀行,1965。
季麒光撰,李祖基點校,《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2006。
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叟發編輯,《華夷變態》,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據日本延寶二年(1674)影鈔本)。
邵廷釆,《東南紀事》臺灣文獻叢刊96,臺北:臺灣銀行,1961。
姚旅著、劉彥捷點校,《露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32,上海:上海古籍,2002(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
姚 瑩,《東槎紀略》,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280,史地類,臺北:新文豐,1989。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5 冊44,新北:文海,1967。
施 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13,臺北:臺灣銀行,1958。
查繼佐,《魯春秋》臺灣文獻叢刊118,臺北:臺灣銀行,1961。
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故宮博物院,1994。
胡月涵(Johannes Huber)著,吳玫譯,〈十七世紀五十年代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來往的函件〉,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1989,頁292-317。
茅瑞徵,《皇明象胥錄》,收於《四部叢刊廣編》,冊1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重印)。
夏 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閩海紀要》臺灣文獻叢刊23,臺北:臺灣銀行,1961。
孫元衡,《赤嵌集》臺灣文獻叢刊10,臺北:臺灣銀行,1958。
徐昌治編,《聖朝破邪集》。
徐 鼐,《小腆紀年附考》臺灣文獻叢刊124,臺北:臺灣銀行,1962。
海外散人,《榕城紀聞》,收於《臺灣文獻匯刊》,輯2,冊14,北京:九州,2004。
翁同爵,《皇朝兵制考略》,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858,上海:上海古籍,2002(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元年武昌節署刻朱墨套印本影印)。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臺灣文獻叢刊99,臺北:臺灣銀行,1961。
高其倬等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清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229,臺北:臺灣銀行,1966。
張之洞,《張文襄公選集》臺灣文獻叢刊9,臺北:臺灣銀行,1961。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1993。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本影印)。
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1996。
梅村野史(吳偉業),《鹿樵紀聞》臺灣文獻叢刊127,臺北:臺灣銀行,1961。
郭 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陳仁錫評纂,《皇明世法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影印)。
陳支平編,《閩頌匯編》,收於《臺灣文獻匯刊》,輯2冊1-7,北京:九州,2004。
陳侃等撰,《使琉球錄三種》臺灣文獻叢刊287,臺北:臺灣銀行,1970。
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中日世紀之戰:甲午戰爭》,臺北:開今文化,1994。
陶正靖,《陶晚聞先生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冊55,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96。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2000。
楊英撰,《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32,臺北:臺灣銀行,1958。
楊 捷,《平閩記》臺灣文獻叢刊98,臺北:臺灣銀行,1961。
董倫等修,解縉等重修,倫胡廣等復奉敕修,黃彰健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59,新北:文海,1970。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遠流、文建會,2004。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遠流、文建會,200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灣文獻叢刊38,臺北:臺灣銀行,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臺灣文獻叢刊154,臺北:臺灣銀行,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296,臺北:臺灣銀行,19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灣文獻叢刊309,臺北:臺灣銀行,19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三編》臺灣文獻叢刊175,臺北:臺灣銀行,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初編》臺灣文獻叢刊157,臺北:臺灣銀行,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續編》臺灣文獻叢刊168,臺北:臺灣銀行,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220,臺北:臺灣銀行,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鄭氏關係文書》臺灣文獻叢刊69,臺北:臺灣銀行,1960。
趙慎畛等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灣文獻叢刊288,臺北:臺灣銀行,1971。
趙爾巽等纂,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臺南:莊嚴文化,1997。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67,臺北:臺灣銀行,1959。
魏 源,《聖武記》,收於《四部備要》,冊298-299,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據古微堂原刻本校刊)。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62,新北:文海,1971。
2.年譜、日記
金雲銘,《陳第年譜》臺灣文獻叢刊303,臺北:臺灣銀行,1972。
威廉‧愛司伯朗森‧班德固(Willem Ijsbrantsz. Bontekoe)著,林昌華譯,《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果實,2003。
張佩綸撰,《澗于日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據豐潤張澗于草堂石印本影印)。
梅氏(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著,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趙中孚編輯,《翁同龢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3.方志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13,臺北:臺灣銀行,1961。
金 鋐、蔣毓英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4。
孫爾準等修,陳壽祺等纂,《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1968(據清同治十年重刊本影印)。
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65,臺北:臺灣銀行,1960。
陳 鍈等修,鄧來祚等纂,《海澄縣志》,臺北:成文,1968(據清乾隆27年刊本影印)。
鄂爾泰等監修,《雲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69-57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黃典權、游醒民等纂修,《臺南市志》,臺北:成文,1983。
黃純青、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成文,1983。
薛志亮、鄭兼才纂,《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04,臺北:臺灣銀行,1962。
4.私家筆記
C. E. S.著,周學普譯,《被遺誤之臺灣》,收於《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37-111。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輯4,冊21,北京:中華書局,2000(清光緖傅氏藏園刻本)。
胡巨川,《臺灣逸史附言》,高雄:春暉,2001。
翁萬戈輯,《甲午戰爭》,翁同龢文獻叢編5,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
張 燮,《東西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裘毓麔,《清代軼聞》,收於《中華文史叢書》,冊86,臺北:華文,1969(據民國17年鉛印本影印)。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
鄭若曾,《鄭開陽雜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鄭若曾撰,李致忠點校,《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5.文集
何喬遠,《鏡山全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崇禎十四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52,臺南:莊嚴,1997。
沈 演,《止止齋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崇禎六年刊本,影印自日本尊經閣文庫)。
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5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59。
汪叔子編,《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周 嬰,《遠遊篇》,收於《臺灣文獻匯刊》,輯5,冊12,北京:九州,2004。
周之夔,《棄草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崇禎八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胡 直,《衡廬精舍藏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87,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張煌言,《張蒼水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冊150,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90。
曹學佺,《石倉全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許孚遠,《敬和堂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葉向高,《蒼霞續草》,北京:2000(明萬曆刻本),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4。
董應舉,《崇相集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7種。
蔡獻堂,《清白堂稿》,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明崇禎年刊本,影印自日本尊經閣文庫)。
盧若騰,《島噫詩》臺灣文獻叢刊245,臺北:臺灣銀行,1968。
二、工具書
Stephen J. Hoch、Howard C. Kunreuther、Robert E. Gunther編,李紹廷譯,《華頓商學院決策聖經》,臺北:商周,2004。
王仲孚主編,盧胡彬總編輯,《甲午戰爭中文論著索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1994。
平凡社編,《政治學事典》,東京:平凡社,1968。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臺北:遠流,2004。
李毓澍編,《清季中日韓關係資料三十種綜合分類目錄》,臺北: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77。
彼得‧杜拉克著,齊若蘭譯(Peter F. Drucker),《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臺北:遠流,2004。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臺北:啟英,2002。
郭松義、李新達、楊珍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清代》,北京:人民:1996。
湯 武,《中國與國際法》,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70。
路易斯(L. W. Lewis)著,李佩芝、高鴻翔譯,《決策的技術》,臺北:商周,2006。
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七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三、專書
Jose Eugenio Borao Mateo(鮑曉鷗)等編,《Spaniards in Taiwan》(西班牙人在臺灣),臺北:南天,2001。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新北:稻鄉,1997、200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11編中日甲午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中華學術院編輯,《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冊3,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76。
井上清著,姜晚成、馬黎明譯,《日本軍國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方 豪,《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臺北:捷幼,1999。
方 豪,《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孔定芳,《清初移民社會:滿漢異質文化整合視野下的歷史考察》,武漢:湖北人民,2009。
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州:福建人民,2006。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北京:三聯書店,1979。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白蒂(Patrizia Carioti)著,莊國土、蘇子惺、聶德寧譯,莊國土審校,《遠東國際舞台上的風雲人物:鄭成功》,桂林:廣西人民,1996。
司徒琳(Lynn Struve),李榮慶、郭孟良、卞師軍、魏林譯,嚴壽澂,《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2007。
石 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聯書店,1997。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991。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即換文締和》,臺北:漢聲雜誌社:1992。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新北:稻鄉,1990。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稻鄉,2009。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周雪玉,《施琅攻台的功與過》,臺北:臺原,1990。
林文仁,《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1885-1898):以“ 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林金悔主編,《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既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縣將軍鄉公所,2002。
林柏維,《密碼與光譜: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信夫清三郎著,呂萬和等譯,《日本近代政治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海峽交通史論叢編輯委員會編,《海峽交通史論叢》,福州:海風,2002。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新北:稻鄉,2008。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南投: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尋根探源:臺灣開發史蹟展專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編,《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1995。
常熟市人民政府、中國史學會編,《甲午戰爭與翁同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5。
張世賢,《晚清治台政策》,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輯3,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1993。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1954。
陳在正,《台灣海疆史》,臺北:揚智,2003。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2005。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臺北:遠流,2001。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
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金禾,1992。曾乃碩,《乙未拒日保臺運動》,臺北:臺灣史蹟研究會。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稻鄉,2009。
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黃嘉謨,《美國與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歷史研究室編,《海峽兩岸首次臺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1990。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1989。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聯經,2000。
楊雲萍,《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新北:臺灣風物,1993。
萬明,《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1。
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北京:中華書局,2008。
賈小葉,《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上海:上海書店,2008。
歐陽泰(Tonio Adam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2007。
蔣廷黼,《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里仁,1982。
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津,2001。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新北:稻鄉,2004。
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新北:稻鄉,1999。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如果,2006。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1998。
鄧孔昭,《鄭成功與明鄭台灣史研究》,北京:台海,2000。
鮑曉鷗(Borao Mateo, José Eugenio)著,那瓜譯,《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2002。
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2005。
四、學位論文
石弘毅,〈清代康熙年間治台政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06。何湘英,〈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研究:從秦漢到清末台灣建省的史觀探析〉,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林怡秀,〈清末中日琉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及防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許雪姬,〈清代臺灣武備制度的硏究:清代臺灣的綠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簡蕙盈,〈明鄭時期台灣之海外貿易及其轉運地位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2000。五、期刊專文
J. E. 威爾斯著,耿昇譯,〈多明我會士李科羅與台灣鄭氏政權〉,《中國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5期,頁14-20。
山本四郎,〈小川又次稿:〈清國征討策案〉(1887)について>〉,《日本史研究》,期75,1964.11。
毛一波,〈鄭氏入臺與清廷對策〉,《臺灣風物》,卷11期4,1961.4,頁3-6。王 菡,〈明清冊封使別集中琉球史料舉隅〉,《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卷3期2(總6),2006.12,頁111-129。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學術界對「滿族漢化」之爭議〉,《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06,頁57-81。
王思治、呂元聰,〈施琅與清初統一臺灣〉,《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頁59-69。
石原道博著,鄭瑞明譯,〈臺灣鄭氏招諭呂宋始末〉,《臺北文獻》,期62、63,1983.3,頁221-236。石萬壽,〈明鄭的軍事行政組織:明鄭兵制研究之三〉,《臺灣文獻》,卷27期1,1976.3,頁50-66。石萬壽,〈論鄭成功北伐以後的兵鎮〉,《臺灣文獻》,卷24期4,1973.12,頁15-26。吳聰敏,〈荷蘭統治時期台灣的轉口貿易〉,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研討會發表論文,2006.10,頁1-8。
李毓中,〈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與菲律賓關係初探〉,《漢學研究》,卷16期2,1998.12,頁29-59。
李騰嶽,〈鄭成功的死因攷〉,《文獻專刊》,卷1期3,1950.8,頁35-44。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期40,2007.12,頁93-148。季雲飛,〈論康熙帝進取臺灣的戰略決策及其實施〉,《江海學刊》,2001年第6期,頁32-137。
房德鄰,〈康有為與公車上書:讀〈“公車上書”考證補〉獻疑(二)〉,《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111-131。
林偉盛,〈荷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6,1999.5,頁1-45。孫若怡,〈以十七世紀中西互動關係的互動關係的再思考:以荷蘭的殖民為例〉,《中西文化研究》,期2,2003.12,頁44-62。徐國璋,〈日本侵臺的思想緣起與占領臺灣〉,《臺灣文獻》,卷84期3,1997.9,頁65-100。
張 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卷21期1,1970.3,頁19-35。
張 菼,〈鄭成功的五商〉,《臺灣文獻》,卷36期2,1985.6,頁15-33。
張自廉,〈中國歷代封建政權對台策略〉,《當代海軍》,2004年第10期,頁5-6。
張書生,〈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鄭氏與清帝國的關係:介紹《胡椒、槍炮及戰場談判》一書〉,《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4期,頁13-20。
張潮雄,〈光緒乙未廷臣疆臣諫阻割臺的幾種論調〉,《臺灣文獻》,卷18期2,1967.6,頁130-155。
梁嘉彬,〈從荷蘭史料看鄭氏驅荷入台的背景〉,《新時代》,卷1期4,1961.4,頁29-32。
梁嘉彬,〈論隋書「流求」與臺灣琉球日本海行記錄:風帆東洋交通考之二〉,《臺灣文獻》,卷9期2,1958.8,頁1-15。莊金德,〈鄭氏軍糧問題的研討〉,《臺灣文獻》,卷12期1,1961.3,頁55-66。
許雪姬,〈評「施著施琅評傳」〉,《臺灣文獻》,卷39期4,1988.12,頁167-180。
逐 原,〈康熙初期的台海兩岸關係〉,《歷史月刊》,期153,2000.10,頁40-45。
郭廷以,〈歷史的臺灣:歷史上的臺灣與中國(一)〉,《自由中國》,卷3期1,1950.7,頁25-29。陳小沖,〈1622-1624年的澎湖危機──貿易、戰爭與談判〉,《思與言》,卷31期4,1993.12,頁121-203。陳宗仁,〈「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十七世紀之際臺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漢學研究》,卷21期2,2003.12,頁249-278。陳國棟,〈評韓振華《航海交通貿易研究》〉,《漢學研究》,卷21期1,2003.6,頁445-451。陳捷先,〈康熙攻臺勝利的原因〉,《歷史月刊》,期153,2000.10,頁46-51。
陳漢光,〈明代清初臺北武備〉,《臺北文獻》,直字1、2、3、4合刊,1968.7,頁37-55。森克己,〈鄭成功攻臺之端緒〉,《臺灣風物》,卷3期8、9,1954.8.28,頁8-10。黃介瑞,〈鄭成功復臺始末考〉,《臺灣文獻》,卷29期1,1978.3,頁200-205。黃玉齋,〈明鄭抗清的財政與軍需的來源〉,《臺灣文獻》,卷9期2,1958.6,頁17-32。楊彥杰,〈鄭成功兵額與軍糧問題〉,《學術月刊》,1982年第8期,頁7-12。
賈小葉,〈也談劉坤一、王文韶的兩件電奏〉,《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頁127-132。
劉振魯,〈促成鄭延平復臺重要因素之探討〉,《臺灣文獻》,卷33期3,1982.9,頁1-6。蔡相煇,〈明末清初臺海政局之演變與臺灣社會之變遷〉,《臺灣文獻》,卷36期3、4,1985.12,頁357-387。鄭仰峻,〈鄭成功死因考〉,《高苑學報》,卷12,2006.7,頁211-228。鄭維中,〈施琅「臺灣歸還荷蘭的密議」〉,《臺灣文獻》,卷61期3,2010.9,頁34-74。
賴永祥,〈明鄭征菲企圖〉,《臺灣風物》,卷4期1,1954.1,頁17-33。賴永祥,〈清荷征鄭始末〉,《臺灣風物》,卷4期2-3,1954.2-3,頁25-26、23-36。賴福順,〈十七世紀前中國對臺灣的認識:發現臺灣〉,第八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3。
六、網路資料
子 耒,〈臺灣成為中國神聖領土始自清初〉,http://blog.stnn.cc/yiquanxuan/Efp_Bl_1002394022.aspx,2009.5.16。
不著撰人,〈小川又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24527.htm。
王 熙,〈光祿大夫太子太師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諡文勤李公霨墓誌銘〉,收於《李霨碑傳記》,《高陽李氏學社》,http://www.coinlish.net/html/huiwanghanqing/tuwenbaojian/2009/0429/62.html,2009。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三條家文書目錄〉,http://rnavi.ndl.go.jp/mokuji_html/000001227544.html。
韋慶遠,〈有關清初的禁海和遷界的若干問題〉,http://www.macaudata.com/macauweb/book275/html/0192001.htm。
徐福忠,〈探析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及其得失〉,http://big.hi138.com/?i281057,2011.1.19。
徐曉望,〈論晚明對臺灣、澎湖的管理及設置郡縣的計畫〉,福建社會科學院:http://fass.net.cn/fassnews/erji01.asp?NewsID=2776,2008.1.16。
翁佳音,〈蕃薯圖像的形成:臺灣地圖研究之一〉,http://www.npm.gov.tw/hotnews/9711seminar/paper/dissertation/335000000E-I6Z-464.pdf。
戚其章,〈甲午和戰之爭再探討〉,http://www.boxun.com/hero/beiyang/14_1.shtml。
陳梅湖,〈(清)薛聯桂(廣東)〉,《陳公梅湖詩文文獻網》,http://www.cmhwx.com/dispbbs.asp?boardid=1&id=9935&page=70,2009.7.2。
賀晨曦編輯,〈雲霄「何地三傑」與台灣淵源〉,《閩南日報數字報》,2008.11.12、2008.11.19,http://mnrbszb.mnrb.net/html/2008-11/12/content_12932.htm。
黃秀政,〈1895清廷割台與台灣命運的轉折〉,2005.12,臺灣客家研究學會主辦「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http://www.hakga.org.tw/doc/discourse_01.doc,頁1-17。維 舟,〈鄭成功復台再研究〉,《維舟試望故國》,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3898298.html ,2006.12.1。
劉良弼,《刻中丞肖巖劉公遺稿》,積習待用─聊齋聊哉:http://www.readannals.com/forum/thread-78384-1-1.html,2010。
劉堯誨,《劉堯誨全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28,胡淑慧,〈清初對台政策評析〉,《現代臺灣研究》,2009年第6期,治理史鑒,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75918。
劉鳳雲,〈清康熙朝的禁海、開海與禁止南洋貿易〉,《稽古右文‧康雍夢華》:http://www.ourjg.com/bbs/simple/?t5028.html,2007。
英文論著
Shepherd, John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Teng, Emma Jinhua(鄧津華),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