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萬葉集》之研究 大岡信先生將吳建堂先生所編著的《台灣萬葉集》中之十九首和歌刊載於《朝日新聞》之「時時之歌」的專欄之中,在日本引起巨大迴響。 吳建堂先生及其歌友們在日據時代受過日語教育,故能以日語隨心所欲的表達思緒,並稟承日本古典詩集《萬葉集》之樸實、率直的表達生活中之感動的精神創作和歌。所以《台灣萬葉集》是一本反映台灣的政情、生活、習慣的詩歌集。研究《台灣萬葉集》是探知台灣文化史,台灣史的重要一頁。 第一章,對日本人而言和歌是什麼?探討的結果是︰對日本人而言,和歌是傳統文藝、日語與生活之韻律、日本的代表詩歌、日本人之感動、日本人之心也。 第二章,對中國人而言和歌是什麼?探討的結果是︰對《台灣萬葉集》的歌人而言,和歌是自我的日文文學修養,日語能力的展現,文學交流活動也;對生於戰後的日文系學生而言,和歌是自我的日文文學修養、日語能力的展現、日本文學研究之一也。 第三章,闡述中日兩國歌人的民族性與歌風。例如︰中國常受異族侵略、統治,使中國人對政治敏感,作品中表現出對政治問題不迴避的態度;日本因有四面環海的天然屏障,使日本人對政治漫不經心,作品中表現出超脫政治的傾向。又例如︰日本人受惠於自然環境,熱愛自然,故其創作的和歌中與天氣、四季有關之作品甚多;在台灣之中國人俱有「畏懼自然」的漢民族本質,所創作的和歌與颱風、地震有關的作品甚多。 第四章,闡述《台灣萬葉集》的成立意義。例如︰ 1、《台灣萬葉集》反映台灣之政情生活有歷史性。 2、在日本引起迴響,對中日交流有貢獻。 3、有日本所缺乏的幽默、機智、台灣俗語等。 第五章,探討《台灣萬葉集百人一首》的時代意義。探討的結果是:雖然意境有高低,但是日據時代受過日語教育的人士,不論男女、學歷高低,都能吟詠和歌來表達心中的感動,作品相當樸實、生活化、多元化。由作品中可看出戰前受日語教育的人士和戰後受日語教育的日文系學生的「著眼處」之不同。 從今而後,不論台灣、日本,年輕人所創作的和歌都將以「口語式」構思,「口語式」表達的「言文一致」式的表達方式創作和歌吧!類似日本新秀歌人「俵萬智」所創作的和歌將在中日兩國引起共鳴、仿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