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1989)。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編印。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孔祥明(2001)。從性別不平等看婆媳問題。「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尤美女(1992)。歧視女性的法律。律師通訊,149,48。
王大維(1995)。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40,90-101。王文忠(2000)。婆媳是朋友:從論語看處理婆媳關係的原則。應用心理研究,5,5-7。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五版二刷)。台北:五南。
王琇慧、侯東成(1994)。社會變遷下的家庭問題。研考雙月刊,18(6),18-25。王雲五編(1971)。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灣省政府(1995)。台灣省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中:台灣省政府。
行政院主計處(1980)。中華民國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0)。中華民國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德慧(1990)。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
利翠珊(1993)。已婚婦女代間互動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輔仁雜誌,27,81-98。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2),1-26。利翠珊、林麗文(1998)。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台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84-101。吳百祿(1996)。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長僑。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家瑜(2002)。代間矛盾經驗之分析:成年子女婚後與父母之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琬瑜(1992)。台灣父權家庭制度下的女性處境之解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福蓮(1989)。小琉球婦女家庭生活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秀蓮(198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李美枝(198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教育與心理研究,10,頁39-59。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裡學研究,6,260-299。
李銀河(1993)。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車先蕙(1997)。內、外之間:婆媳間的關係與權力。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邢幼田(1982)。試評”O. Lang, M. Wolf”對中國婦女的研究。人類與文化,17,75-82。卓意雯(1993)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
周雅容(1996)。老年婦女的三代同堂支持與依賴。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37-353)。台北:巨流。
周雅容(2001)。老年婦女的三代同堂支持與依賴。載於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5-98)。台北:巨流。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林天德(1997)。性教育中關於婚姻滿足因素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6,38-43。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87)。高雄:麗文。
林美容(1993)。中國親屬結構:相對性、父系嗣系群與聯姻。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5,49-103。台北:中央研究院。
邱文彬(1994)。三代同住家庭中代間婦女關係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久賢(2001)。教師性別教育專業成長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6(2),同意刊登付印中。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 158)。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1)。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周雅容(1996)。代際的交換與意涵:台灣老年婦女的家務變遷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48。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美君(1982)。中國家庭的形式與結構。載於陳昭男、江玉龍、陳寬正主編,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頁361-382)。台北:中研院三研所。
孫得雄(1991)。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家庭:以台灣為例。載於喬健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中文大學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徐宗國(1994)。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對婦女研究的若干啟示。發表於質化研究、次級資料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社會科學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
徐宗國(1995)。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對婦女研究的若干啟示。發表於質化研究、次級資料分析與綜合方法。社會科學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技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殷寶寧(1995)。女性與傳統零售市場。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93-404)。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0)。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其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6,225-285。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教育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97-228)。台北:師大書苑。
高惠娟、王鍾和(1986)。由婆媳和諧性的區分探討母親管教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家政教育(台灣),10,2,55-64。張佃富(1991)。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的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17。
張佩瑜(2000)。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張珣(1995)。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生活史研究,3,193-203。
張維安(1992)。生活領域與兩性之不平等。國科會研究叢刊(人文與社會科學),2(2),135-147。
張鐸嚴(1985)。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衝突管理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4,224-259。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烺光 (Hsu, F. L. K.)(1971). Ahypothesis on kinship and culture. In F. L. K. Hsu (Ed.), Kinship and culture. Chicago: Alodine.
許瑛玿(1996)。婆媳角色在文化中的意涵。輔導季刊,32(2),60-65。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燕錚(1999)。成年前期女性從原生家庭到婚姻家庭的心理依附與分離歷程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靜宜(2001)。新婚調適歷程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心郁(1998)。中年女性空巢期的生活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玲玲(1995)。婦女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社會建設,89,42-48。
楊國樞(1994)。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的運作特徵與變遷方向。本土心裡學研討會研究計畫草案。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
溫秀珠(1996)。誰成為失能老人的照顧者?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63-378)。台北:巨流。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廖永靜(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0),家庭教育學(頁35-78)。台北:師大書苑。
齊力(1991)。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情況與其居住安排關係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51-182。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
劉素鳳(1998)。婚姻的真實面貌。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裡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37-175)。台北:桂冠。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易霖(2003)。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秋雄(2003)。婆媳過招下為人子(夫)者之生活經驗。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秀芬(1998)。已婚女性的生活困擾與家庭福利之因應。社會福利,136,30-40。簡春安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空大。
藍采風(1983)。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顧鳴塘、顧鑒塘(1994)。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
龔平邦(1985)。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三民。
外文部分
Adams, B. (1995).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rnstein, H. S. (1985). Between Mothers-in-law & Daughters-in-law: Achieving a successful and caring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Bernard, J. (198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New York: Bantam Books.
Cotterill, P. (1994). Friendly relations?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in-law. Bristol. PA: Taylor & Francis Inc.
Duvall, E. (1954). In-laws: Pro and con. New York: Associated Press.
Fischer, L. R. (1983). Mother and mother-in-la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187-192.
Fowers, B.J. (1991). “His and her marriage: a multivariate study of gender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Sex Roles, 24,209-221.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8). Naturalistic and rationalistic enquiry. In J. P. Keeves (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pp.81-85). New York: Pargamon Press.
Horsley, G. S. (1996). In-laws: A guide to Extended-Family therapy. New York: J. Wiley & Sons.
Hu, Y. H. (1994). Elderly suicide risks in the family context, a critique of the Asian family care model.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0), In press.
Jeam, B. M. (1976) /葉安安譯 (1994)。女性心理學。婦女新知。
Lang, 0lga. (1946).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47-48, 232-234. N.K.: Yale.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 S. P. (199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New Jersev: Prentice Hall.
Thompson, L., & Walker, A. (1982) “ The dyad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Conceptual and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4,889-900.
Thorman, G. (1982). Helping troubled families: a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New York: Aldine Pub.
Wolcott, H. F. (1998) /顧瑜君譯(2002)。質性研究寫作(初版四刷)。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