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正婷(2007)。不同管教方式之父母比較行為對子女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瑞賢、王慧蘭、陳正昌(譯)(2008)。Rob Moore 著。教育社會學。台北:學富。
王嘉寧(2003)。台南市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之國中生的生活適應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王燕,張雷(2005)。兒童學業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風格與學業成就間的中介效應。應用心理學。11(2),186-192。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鍾和(2009)。親職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0。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朱美祝(2009)。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何 原(2006)。父母管教的原則-父母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五南。
吳毓瑩 (1993)。教學評量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14。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6(82),1-33。巫有鎰(1998)。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 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臺東師院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芊蒂 (2005)。母親教養行為對青少年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婚姻衝突的效果。國立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威伸、何信慧(2003)。誰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檢視文化資本的效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66-79。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杜宜展(2003)。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 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第4 版)。台北市:巨流。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 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 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芬(2006)。台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淑美(2008)。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第6 版)。台北市:台灣。
林清江(1995)。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標 (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義男 (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天助(1993)。Boudieu 文化再製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文仁(2003)。全球女性大調查。 ELLE 雜誌,145,202-208。
邱珍琬(2004)。有學生眼中的父親形象―以一次焦點團體討論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6),69-108。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孫中欣(1999)。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台北:揚智。
孫清山、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 ,95–139。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孫智綺(編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 賁(2002)。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分子。二十一世紀,70,75-81。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翁毓秀(2007)。從「大家再見」談青少年憂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 年4 月30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3738
馬信行 (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9-56。馬信行(1988)。一九九O 年人口普查中教育與職業資料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5,29-66。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台北:生智。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等人(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關係。台東師院學報,8,25-52。
莊婉妮 (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莊雪芳(2003)。現代母職角色之探討-「現代」與「傳統」。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5。
許修龍(2007)。父母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鶯珠、黃玲蘭、丁介陶(2004)。中學階段的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連惠君(2000)。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怡靖、鄭燿男 (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陳奎憙(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
陳奎憙(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 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85-106。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和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心理。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
黃芳銘(1998)。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43-71。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朗文(2000)。手足結構與家庭資源。第三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學術研討會。台北南港。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華都文化。
黃毅志 (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楊 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
楊國樞(1986)。心理與行為。台北:正中書局。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葉美雲(2011)。「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書評。家庭教育雙月刊,32,77-86。
詹棟樑(2003)。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鄒浮安(1994)。父母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3(2),38-47。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42),123-140。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歐妙苓(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文輝(2010)。社會學(修訂六版)。台北市:三民。
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治平(2010)。解釋風格、學習型態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二學生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 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鄭淵全(1996)。學校教育是偉大的平衡器或不公平的再製者。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4,127-167。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賴哲民(2003)。社會變遷下的兒童福利新風貌。論文發表於元培技術大學:第三屆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藝庭(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命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鍾紅柱、曾火城、黃恆(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簡美玲(2006)。親子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身心症狀之關聯。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顏銀和(1992)。台中市忠孝國小六年級智優生學業成就與智商、家庭社經水準之關係。台中師院進修班學生獨立研究專輯,1,1-17。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
二、英文部份
Baumrind, D.(1994).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43(4),360-362.
Bernstein, B.(1975). Class, Code and Control. Vol. 3: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London:R.K.P.
Bourdieu, P.(1986).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rans. By Nice, R. New
York :Green Wood Press,241-258.
Coleman, J. 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T. Husen 和 T. N.
Postlethwaite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 2272-2274).
Oxford: Pergamon Press.
Coleman, J. S. et al.(198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print edition). New Hampshire: Ayer Company.
Collins III, J. W. 和 O’ Brien, N. P. (2003). The greenwoo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South Carolina :Greenwood Press.
J. S. Coleman(198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I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pp.7-22, 1968.
Lareau, A. (1989). 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London: Falmer Press.
Lopez, G. (2002).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generation status on Mexican descent students'' grade point average and college plans. DAI-A 63(4), 1296.
Mahan, H. (1992). Understanding inequality in schools: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pretive studi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5(Jan.).
Sherman, A.(1994). Wasting America''s future: The children''s defense fund report on the cost of child poverty. Boston: Beacon.
Teachman, J. D.(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