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1989)。新辭典。台北市:三民。
王蓁蓁(2001)。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61-86。史家瑄(2008)。國中生的自我調節、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達(2010)。21世紀黑死病—憂鬱症的解藥。台中市:白象文化。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吳齊殷、李文傑(2003)。青少年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併發之關係機制。台灣社會學,6:119-175。
呂岳霖(20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學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2。
李明濱(2005)。壓力人生—情緒管理與健康促進。台北縣:吳氏圖書。
李毓貞(2005)。高中資優學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劭政忠(2010)。國小學生自尊、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周震歐、郭靜晃(1992)。青少年輔導中心需求評估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卓良珍(2005)。憂鬱症的心理治療。2010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ccmm.org.tw/magazine/magview/magazine1view.asp?key=441
周文欽、孫敏華、張德聰(2004)。壓力與生活。台北縣:空大。
林少龍(1995)。組織因素、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美芳(2008)。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師苑。
林蔓繻(2008)。何必為難自己—壓力下台。台北市:滿天星文化。
林續琴(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柯澍馨、郭靜靜(2007)。臺北市高職學生憂鬱傾向、生活壓力與婚前性行為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3(1),13-30。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唐全騰(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高立人(2005)。探討憂鬱青少女的社會支持系統:父親、母親、好朋友、男朋友以及師長的正向支持之保護效果。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修慧蘭校訂,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200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張郁雯、林文瑛 (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育心理學報,35(2),167-182。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家銘(2009)。EQ殺手--認識憂鬱。2011年11月15日取自: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know_info_part.asp?paper_id=64
張雅惠(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芳菊(2009)。都是情緒惹的禍。親子天下,5,150-156。
郭淑玲(2009)。國小高年級兒童生活壓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態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建和、曾郁喬(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關係之探討--性別差異。運動與遊憩研究,4(2),166-184。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游錦雲(2010)。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華盛(2005)。談青少年的自殺現象。2011年11月15日取自: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know_info_part.asp?paper_id=46
黃同展(2006)。高雄縣市高中學生生活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靖雯(2010)。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物質使用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曉瑜、吳肖琪、陳李綢(2008)。高中職學生憂鬱情緒與父母失業及其他相關因素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8,97-114。楊延光、鄭淑惠(2006)。全方位憂鬱症防制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楊昭瑾(2005,5月9日)。青春變調近一成青少年重鬱症。國語日報,1版。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環華(2010)。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葉真秀(2003)。高中生完美主義傾向、解釋風格與憂鬱程度之關係-以台中縣市六所高中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董氏基金會(2002b)。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11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3&page1
董氏基金會(2002a)。十七歲的冬天教師手冊。台北: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劉方(2000)。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劉漢政(2010)。國中學生社會支持、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分析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潘盈君(2004)。有無犯罪國中生自我調控能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照順(1999)。青少年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駱芳美、郭國禎著(2009)。走出憂鬱:憂鬱症的輔導諮商策略。台北市:心理。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市:幼獅。
羅瑋萱、李怡慧、李嘉音(2004)。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成醫藥誌,14(6),1-6版。
嚴烽彰(2007)。不憂鬱生活:走出憂鬱的生活全計畫。台北市:甜茴香文化。
英文部分
Byrne, D. G., Davenport, S. C., & Mazanov, J. (2007). Profiles of adolescent stress:The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tress questionnaire (ASQ).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0,393-416.
Folkman, S. & Lazarus, R. S.(1988). Manual for the ways of copong questionnaire. Pla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
Law, F. M., & Guo, G. J.(2007). A study of ways of anger expression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predictiting depression for the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First Year Experienc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ddison, TX.
Lazarus, R.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s. New York: McGraw 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olen-Hoeksema, S.(2004). Abnormal psychology (3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Powell, D. H. (1983). 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 Normal adaptation in the
life cycles. Boston : Little-Brown.
Wills, T. A., & Hirky, A. E.(1996). Coping and substance abuse: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In M. Zeidner & N. S. Endler(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 reseach, and applications(pp.279-302). 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