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傳統古籍
(先秦)不著撰者,朱謙之、任繼愈 校,《老子釋譯》,里仁書局,民國74年。
(先秦)不著撰者,楊伯峻 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先秦)不著撰者,程樹德 集釋,程俊英、蔣見元 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先秦)不著撰者,楊維傑 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年。
(先秦)不著撰者,楊維傑 編,《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年。
(先秦)孟軻,楊伯峻 譯注,《孟子譯注》,華正書局,民國79年
(先秦)荀況,李滌生 校釋,《荀子集釋》,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陸賈,王利器 校,《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漢)賈誼,閻振益、鍾夏 校,《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漢)韓嬰,許維遹 校,《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荀悅、(晉)袁宏,《兩漢紀:漢紀/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不著撰者,吳樹平 校注,《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州古籍,1987年。
(漢)不著撰者,劉文典 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揚雄 撰、(宋)司馬光 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揚雄 撰,汪榮寶 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向,向宗魯 校,《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漢)劉向,王叔岷 校,《列仙傳校箋》,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4年
(漢)徐幹 撰,程榮 校,《中論》,收於《漢魏叢書》第27冊,上海涵芬樓景印本,1925年。
(漢)王充 撰,黃暉 校,《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桓寬,王利器 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應劭,王利器 校,《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魏)劉邵,李崇智 校,《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皇甫謐,《黃帝針灸甲乙經》,台北市:學苑,1995年。
(晉)葛洪 著,王明 校注,《抱朴子內篇校釋》,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70年。
(晉)葛洪 著,楊明照 校,《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宋)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房玄齡 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市 : 鼎文書局,民國69年。
(清)汪繼培,《潛夫論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星衍,《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唐晏 著,吳東民 點校,《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2年。
嚴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補釋》,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漳八 輯 ,《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專著
(清)張爾田,《史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月
袁信愛,《先秦學人研究》,收於 林慶彰 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二編》第一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鄧秀梅,《儒學中有關「天命流行」一義之探討》,收於 林慶彰 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二編》第二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收於 林慶彰 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二編》第十三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市:聯經,198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市:聯經,1980年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郭偉川,《先秦六經與中國主體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7月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8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市:文津,民國85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6年6月
甘懷真 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繼海,《漢代城市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6月
張立文 主編,周桂鈿 李祥俊 著,《中國學術通史 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 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蕭登福,《讖緯與道教》,台北市:文津,2000年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市:台灣學生,民79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童書業,《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市:台灣學生,2000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5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 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佐豐,《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0年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羅二虎,《漢代畫像石棺》,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伍宗文,《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7月
劉利,《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厚琴,《漢代倫理與制度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二年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市:麥田,2004年
蒲慕州 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市:麥田,2005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台北市:聯經,民國82年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立緒文化,2001年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王文亮,《聖人與日中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育成,《道教法印令牌探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成雲雷,《先秦儒家聖人與社會秩序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高明士,《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瞿中溶,《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第三版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縣板橋市:稻香,民國93年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市:台灣學生,民國65年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龔鵬程,《儒學反思錄》,台北:台灣學生,2001年
龔鵬程,《漢代思潮(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日)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東京:平河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
(日)安居香山,《緯書の成立とその展開》,東京:國書刊行會排印本,1979年
(日)安居香山,《緯書と中囯の神秘思想》,東京:平河出版社排印本,1988年
(日)安居香山著: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日)安居香山編,《讖緯思想の綜合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排印本,1984年
(日)安居香山 中村漳八,《緯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排印本,1986年
(日)尾形勇,《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日)岡西為人 編著,《宋以前醫籍考》,台北市:南天書局,民國66年。
(日)栗山茂久 著,陳信宏 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市:究竟,2001年。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期刊論文
黃清章,〈先秦聖人觀念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李玉琦,〈魏晉玄學聖人觀之演變〉,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劉芝慶,〈修身與治國-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7月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3年。邢義田,〈秦漢皇帝與「聖人」〉,《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頁389-406。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一分,民國八十二年三月,頁1-37甘懷真,〈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收於高明士 主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142~163。
王衛東,〈聖之原型考〉,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
啟良,〈聖人崇拜與中國政治哲學〉,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10 (1983):159-216。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官僚化與士族化〉,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九十四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劉昭瑞,〈論“黃神越章”—兼談黃巾口號的意義及相關問題〉,歷史研究,1996年第一期。
吳士煇,〈讖緯與兩漢經學、政治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民國70年3月。夏長樸,〈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9月。蔣義斌,〈六藝身體思維的意旨〉,宗教哲學季刊,第二十九期,2003年。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