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王慧芳(2012)。繪本教學改善幼兒同儕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碧華(1992)。一個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中尾明(1999)。兒童文學與電子出版品。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58-61。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丘華殷(2007)。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江麗莉(2006)。繪我童年閱讀起飛-幼稚園繪本教學資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朱芷萱(2014)。學齡前幼兒使用電子繪本對注意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五南。
何瑾宜(2014)。高雄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圖畫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 ( 2 ),29-36。李侑蒔、吳凱琳譯(1998)。幼兒文學。臺北市:華騰。
李錫文(2005)。澎湖縣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蒨茹(2010)。多媒體教材視覺化呈現差異對幼兒學習趨向動詞「來」和「去」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余秀玉(2005)。高屏地區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余憶婷(2010)。心智圖運用在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偵維(2012)。電子繪本教學對發展遲緩兒童之口語理解能力提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沈衍紋(2006)。繪本故事教學對不同族群學童在「陂塘」主題學習及客家文化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小芳(2008)。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宥榕(2009)。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思琪(2010)。電子繪本互動性對兒童思考風格與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麗淑(2014)。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心得寫作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岳蓉(2005)。幼兒閱聽電子童書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美琴(2012)。繪本有什麼了不起。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幼兒的閱讀之窗。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真美(2001)。走入繪本的世界。載於林真美等著,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頁6-46)。臺北市:遠流。
林佳慧(2002)。故事啊!故事!淺談說故事的原則與延伸策略。幼教資訊,654,7-11。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松居直(2000)。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臺北市:台英。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郝廣才(2010)。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讀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台灣教育藝術館。
張湘君(1994)。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兒童文學研究(七)-鄉土文學專輯(2),94-97。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張曉華(1999)。創造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純子(2004)。圖畫書在幼兒多元智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淑玲(2005)。不同讀者對國內兒童創作家圖畫書之反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茜宜(2011)。繪本教學策略影響新移民子女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雲林縣育英國小一年級新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張秀鶯(2013)。應用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多元族群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州科技大學,彰化縣。曾琬雯(2003)。台中市幼稚園教師圖畫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曾莉美(2013)。客語多媒體繪本教學聽說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黃郇 (2005)。幼兒文學概論。臺北:光佑。
黃敏玲(2008)。幼稚園教師運用閱讀相互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郭靜一(2005)。幼稚園教師圖畫書發展教學活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美雲(2008)。幼稚園繪本教學之歷程分析-以大班幼兒說故事能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鳳娟(2000)。學齡前兒童的適切實作。臺北市:桂冠。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載於「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5),臺北市。
陳慧卿(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系,臺北市。陳建灯(2005)。電子繪本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對學童多元智能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美伶(2010)。繪本教學對智能障礙幼兒學習功能性詞彙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系,臺東市。陳麗琴(2010)。幼兒對於顛覆性別刻板印象圖畫書教學之回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系,屏東縣。陳雅君(2012)。電子繪本與紙本繪本教學對學童故事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以桃園地區某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秀房(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雅圻(2014)。運用圖畫書教學提升幼兒閱讀動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梅瑛(2014)。繪本教學提升幼兒閱讀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黃瑞琴(1999)。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市:五南。
黃如屏(2009)。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抒情文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黃文樹(2010)。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臺北市:秀威。
梁玉珊(2009)。繪本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現況與成效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游淑燕(2008)。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研究的回顧與未來展望。中臺學報,20(1),93-117。詹日宜(2005)。低年級學童繪本教學以增進祖孫情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廖品蘭(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廖春美(2002)。嬰兒在嬰兒中心閱讀圖畫書反應之探討。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富春文化。
廖衾儀(2004)。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齊若蘭(2002)。心靈的遊戲場-一生的領航員。天下雜誌,264,84。潘瑀瑄(2008)。電子繪本教學及其對提升幼兒詞彙與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啟英。
鄭淑方(2003)。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7號夢工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劉玉玲(2000)。以動畫觀點探討互動式動畫故事書之創作特質及對圖畫書與動畫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臺南市。劉滌昭(譯)(2007)。幸福的種子(原作者:松居直)。臺北市:阿爾發。
蔡婷然(2010)。相互教學法融入幼兒園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預測策略和提問策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鄺李慧儀(2000)。「童書朗讀」學前兒童閱讀能力。語言基金計畫-學前語言教育。計畫編號:G/C/036/97
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盧秀琴(2006)。互動式電子繪本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介紹。國民教育,46(3),22-29。盧秀琴、陳月雲(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6),998-1003。
盧美貴、郭美雲(2008)。幼兒生命“故事”的編織-幼稚園繪本教學策略的。臺灣教育,654,2-9。謝士英、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育對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9-324),高雄市。
藍婉禎(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繪本教學策略對幼兒友誼概念的知識結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蘇振明(2002a)。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覽(13-25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2b)。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覽(28-32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1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542&KeyWord=%e5%
b8%ab%e8%b3%87%e5%9f%b9%e8%82%b2126
貳、英文部分
Beck, I.L., & Mckeown, M.G.,(2001). Text Talk: Capturing the benefits of read-aloud experience for young children. The Reading Teacher, 55(1),10-20.
Glazer,J. I.(1997).Introduction to Children Literature. NJ:Prentice-Hall, Inc.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Higgins, N., &Hess,L. (1999).Using electronic books to promote vocabulary development,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tion, 31(4),425-430.
Henry, R.,& Simpson, C. (2001).Picture Books & Older Readers: A MatchMade in Heaven. Teacher Librarian, 28(3), 23-27.
Lefever-Davis, S., & Pearman, C. (2005). Early readers and electronictexts: CD-ROM storybook features that influence reading behaviors. Reading Teacher,58(5), 446-454. doi: 10.1598/RT.58.5.4
Linder. (2007).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 35(4), 3-15.
Mayer, R. E. (2006). Introduction to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 1-18), 150-158.
Oakley, G., & Jay, J. (2008). “Making Time”for read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multimedia reading in the home. Reading Teacher, 62(3), 246-255.
Palincsar, A.,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Pearman, C. J., & Chang, C. W. (2010). Scaffolding or Distracting: 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TechTrend: Linking Research &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s, 54(4) , 52-57. doi: 10.1007/s11528-010-0420-5
Rosenblatt, L. M. (1994).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Robert B. Ruddelled ,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4th ed.,1057-1092).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M. R. Ruddell, & Singer Harry.(Eds.), Theoretical Reading Association.
Russell, D.L.(1997).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 A short introduction(3rd ed.). NY: Longman.
Roskos, K., & Neuman, B. S. (2011).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Reading Teacher, 65(2), 110-114.
Strasser. J.K.(2000). Beautiful me. Childhood Education, 10,37-47.
Shamir, A., & Korat, O. (2006). How to select CD-ROM story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The teacher''s role.Reading Teacher,59(6), 532-543. doi:10.1598/RT.59.6.3.
Trousdale, A. M. (1990).Interactive storytelling:scaffolding children’s early narrative.Language Art,67(2),164-173.
Trushell, J., Burrell, C., & Maitland, A. (2001). Year 5 pupils reading an “Interactive storybook” on CD-ROM:losing the plo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4), 389-401.
Whalen, L. (1994).Wordless books. Emergency Librarian, 21(5),14-18.
Wood, M.,&Salvetti, E.P. (2001). Project storybook : read-aloud for students at risk. The Reading Teacher, 55(1), 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