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信中、洪振方、楊芳瑩(2001)。科學理論形成與精鍊過程對科學學習的意涵。科學教育月刊,240,2-13。丁鋐鎰(2001)。國中氧化還原概念之精熟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丁健仁(2005)。「精熟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毛連塭、陳麗華(1987)。精熟學習法。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市:五南。
王沛清(2011)。以精熟學習理論和雙碼理論發展數位化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民中學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方靖淼(2012)。課本習題精熟學習法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學習效能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方鳳吟(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對學習困難學生之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425-473。臺北市:心理。
杜鴻模(2001)。國民中學理化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特性及補救教學策略研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511-S017-018)。
李翠玲(1993)。如何教國中低成就班級-英語教學錦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39-52。李咏吟(2001)。教學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正文(2011)。小組論證對高二學生概念改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何雅芬(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英語補救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振霖(1993)。國中學生的分子概念為基礎的化學反應概念學習與診斷教學的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47-176。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組明(2002)。桃園地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對有關摩擦力之概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生傳(2007)。資訊社會中的教師角色研究。教育學術彙刊,1(1),1-14。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邱上真、詹士宜、王慧川、吳健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洪振方(1996)。科學知識重建的認知取向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7,293-328。
洪志成(2000)。教學原理。高雄市:麗文,195-197。
段曉林、靳知勤(2000)。提昇國中理化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彰化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NSC 89-2511-S-018-030)。
徐美貞(1993)。如何提高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效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6-14。
張志成(1984)。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計算機概論電腦輔助補救教學之課程軟體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麗華(1987)。精熟學習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重吉(1989)。利用晤談方式探查國中學生對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構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33-153。
郭重吉、吳武雄(1990)。利用晤談方式探查國中學生對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構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78-0111-S-018-04D)。
陳麗華(1990)。精熟學習的發展及運作。淡江學報,28,118-129。陳義勳(199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思概念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83-104。張惠博(1993)。示範實驗的意義與實施。物理教育學刊,3(2),127-130。
張新仁(1995)。教育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高雄市:復文,281-310。
郭奕玲、沈慧君(2009)。物理學演義。新竹市:凡異。
黃政傑(1999)。個別化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1-13。
張新仁(2000)。國民中學學習策略訓練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17-003)。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14-H-017-01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張新仁、張酒雄、邱上真、吳慧珠、李長燦、方吉正等 ( 2003 )。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陳密桃(2003)。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刊,21,29-51。黃永義(2004)。運動與力補救教學模組發展與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彥廷、柳賢(2004)。從數學教學中再探「精熟學習」:嘗試建立融合性的教學原則。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4,88-106。陳均伊、張惠博(2004)。我國中小學生物理迷思概念診斷問卷的發展與實施:中小學生物理概念診斷、理解與教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517-S-018-001)。
張容君、張惠博、周進洋(2004):中學生「燃燒」相關迷思概念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新仁 (2005) 。國科會教育學門-「學習策略」主題研究成果之綜合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主辦之「94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94-111。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陳俊昌(2006)。多媒體對中、低成就國中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透鏡成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湯清二(1993)。我國學生生物細胞概念發展研究:迷思概念之晤談與概念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4,141-170。彭泰源(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基倫(2011)。融入5E學習環的補救教學對低成就國三學生光學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董正玲(1991)。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的另有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招謨(1997)。數學低成就學生除法解題錯誤類型分析及補救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坤原、張賴妙理(2004)。遺傳學迷思概念之文獻探討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科學教育學刊,12(3),365-398。
楊之明(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摩擦力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龍立(2006)。講述式教導及接受式學習的實施一前導組織的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6專刊,61-74。
楊德清、洪素敏(2008)。分數補救教學之歷程的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85-118。楊德清、黃月純(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廖宏毅(2010)。精熟學習網站及S-P表診斷分析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劉子鍵、林怡均(2011)。發展二階段診斷工具探討學生之統計迷思概念:以「相關」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2(3),379-400。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6,263-294。
蔡春來(2003)。探討國中生對摩擦力的迷思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霍秉坤、黃顯華(2000)。教科書前導組體設計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3(2),95-114。霍秉坤(2004)。教學方法與設計。香港:商務。172-173。
簡順永(2000)。高二學生力學概念的運用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藍雅齡(1998)。讀圖訓練對國二學生理解地球科學圖形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92年2月27日臺國字第 0920028081號發布。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98年1月13日教育部臺國(二)字第0970255767C號令訂定。
英文部分
Barrass, R. (1984). Some misconcep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perpetuated by teachers and textbooks of b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8(3),201-206.
Carro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 723-733.
Driver, R. (1981). Pupils'' alternative frameworks in science. E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 93-101.
Guskey, T. R. (1985). Implementing mastery learning. NY: Wadeswoth.
Garnett J.P. & Hackling M.W. (1995).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Chemistry: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5(1), 69-96.
Hancock, C. H. (1940). 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popular science misconceptions. Science Education, 24(4), 208–213.
Halliday, D., Resnick, R. & Walker, J. (200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extended 6th ed.) (pp.99-100). NY: John Wiley & Sons.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Novak, J. D. (1988). 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5, 77-101.
Olivares, R. A. (1993). The language and content connec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 In R. M. Anderson, (Ed.),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the at-risk student. Schenectady, NY: New York State English Council.
Reif, F. (1987). Instructional design,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4),309-324.
Ross, R. & Kurtz, R. (1993). Making manipulatives work: A strategy for success. Arithmetic Teacher, 40(5), 254-257.
Shuell, T. J. (1987).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nceptual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1(2), 239–250.
Slavin, R. E. (1989).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52-54.
Stein, M. K., Smith, M. S., Henningsen, M. A. & Silver, E. A. ( 2000). Implementing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A casebook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ein, M. K., Remillard, J. & Smith, M. S. (2007) How curriculum influences student learning, in F. Lester (Ed)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319-369).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Treague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 10(2), 1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