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44.202.209.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春燕
研究生(外文):Chun-Yen Lai
論文名稱:《易傳》「神」概念的美學發展及其教育啟發
論文名稱(外文):The Esthetics Development and Its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cept of ”Shen” in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指導教授:鈕則誠鈕則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e-cheng Ni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易傳美學美育
外文關鍵詞:esthetic educationestheticsShen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主旨:希望從經典(《易傳》)對文化(美學)的影響中,挖掘其中的教育啟發。即尋找經典──文化──教育三者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價值(美學、教育),故本文之主要研究重心有二:(一)文化之歷程發展;(二)從(一)中汲取豐富的文化珍寶(資產),以為世用。

本文研究之內容推展如下:從字學、歷史文化探究出「神」概念發展的文化背景。再以此輔助探究《易傳》「神」之原義,歸納出其用法,有助於研究其在美學中的發展情形。從美學史中探尋其與美學範疇融攝之情形,以探究《易傳》「神」之美學內涵的發展。《易傳》「神」一些具美學內涵的「神」啟示、影響了美學上「神」的發展。首為由哲學到美學的過渡期──《淮南子》「心、氣、神」論,到漢末起之人物品藻,其中以帶政治性的漢末劉卲《人物誌》、審美性的《世說新語》人物品藻為代表,到魏晉顧愷之「傳神」,將「神」帶入文藝美學領域,由人物畫之「傳神」,到文學之「傳神」,而形成「形神」之美學體系。本文第四章將《易傳》「神」與上述諸美學範疇之融攝情形作綜合分析、融合聯貫,發現《易傳》「神」諸多內涵流貫在此審美活動、經驗中。而在此《易傳》「神」的美學發展中所形成之美學範疇,也是頗有教育意義的審美活動,故第五章,先綜合談《易傳》「神」發展中的教育蘊義,再談三美學範疇之教育啟示或實踐。此三主題分別為(一)「形、氣、神」論,對審美活動的啟示與建構。(二)品鑒人物之審美觀,可為人格教育之美育典範。(三)形神文藝美學,更可用於文藝的審美教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wishing to find out th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ulture (esthetics) affected by the classic—“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t means that looking for the culture value (esthetics and education)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classic- culture –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major research targets of this article are: (1) developing progresses of culture, and (2) dip out the rich culture treasures (asset) from (1) to put out to be used in the world.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to find out cultur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Shen” from Chinese character and history culture, and make use of it as an assistance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conclude its application to look into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on esthetics. To probe into the esthetics culture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searching the integration scenario of esthetics category in esthetics history. Inspiration of “Shen”, which possess esthetics concept, in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ffects the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Shen” in esthetics. Firstly, the transition stage from philosophy to esthetics --- “Huai Nan Zi” theory of “mind, physical, and spirit ” ; secondly, person portrait from the last phase of Han dynasty,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political “Portrait Record ” of Liu, Shao, and esthetic “New Story of the World- Shi Shuo Xin Yu ” ; and till Wei-Jin era, “Vivid Spirit” of Gu, Kai-zhi brought “Shen”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esthetics, from the “Vivid Spirit” of people portrait to “Vivid Spirit” of literature and established the esthetic system of “Physique Spirit”.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scenario of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ith esthetics categories mentioned above, and found out in the esthetic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congested with so much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addition, in the esthetics categor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esthetics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lso a esthetic activity with education purport. Hence, in the fifth chapter, I discussed the education purport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es of ”Shen” i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n discussed the education inspiration or practice of the three esthetics categories. The three topics are: (1)the inspi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mind, physical, and spirit ” brings to the esthetic activities; (2) the esthetic standard for ranking people could be the esthetic paragon for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3)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esthetics of the “Physique Spirit” could be applied to esthetic teach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頁次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Ⅰ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授權書 ……………………………………………Ⅱ
誌 謝 ……………………………………………Ⅲ
中文摘要 ……………………………………………Ⅳ
英文摘要 ……………………………………………Ⅴ
目 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8
第二章 《周易》對中國美學的影響 12
第一節 《周易》的內容 12
第二節 《周易》與中國美學 24
第三章 《易傳》「神」的概念 34
第一節 字學上「神」字義的演變 35
第二節 通行本《易傳》中所見「神」字及其意義 38
第三節 帛書本《易傳》中所見「神」字及其意義 55
第四節 《易傳》「神」的主要用法 61
第四章 《易傳》「神」所衍生之美學範疇及其發展 65
第一節 《易傳》「神」所融攝之美學範疇 65
第二節 形神美學的流變 104
第三節 《易傳》「神」內涵的美學發展 109
第五章《易傳》「神」所融攝之美學範疇的教育啟發 115
第一節 《易傳》「神」美學發展中的教育蘊義 117
第二節 「形、氣、神」審美活動之建構 128
第三節 人物品藻之審美活動 133
第四節 傳神之審美活動 135
第六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研究過程 136
第二節 研究發現及展望 142
參考文獻 ……………………………………………………………… 149
壹、古 籍

周易、尚書、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管子、樂記、漢書、內經、論衡、三國志、人物志、說文解字、文心雕龍、世說新語、淮南子、周易本義、正蒙
蘇東坡集•續集、歷代名畫記、全唐書

貳、著 述

孔穎達(疏)(1996)。周易正義。臺北:中華。
王開府(1984)。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
王夢鷗(1991)。文學概論。臺北:文藝。
成復旺(1992)。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
朱光潛(譯)(1989)。新科學。北京:商務。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藍燈。
朱秀麗(1996)。王充形神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世耀(1990)。人物品評與六朝文學批評。文學遺產,2,45。
李厚澤(1987)。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谷風。
李澤厚(1994)。美的歷程•李澤厚十年集•美的歷程。合肥:安徽文藝。
宗白華(1987)。藝境。北京:北京大學。
宗白華(2001)。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
邱連煌(1990)。心理與教育。臺北:文景。
段玉裁(1987)。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
唐翼明(1992)。魏晉清談。臺北:東大。
徐志銳(1994)。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
袁濟喜(1989)。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張立文(1989)。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立文(1991)。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
張善文(1997)。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
盛 源、袁濟喜(2001)。六朝清音。鄭州:河南人民。
郭建勳(1996)。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
陳昌明(1994)。「形─氣─神」:中國人獨特的美學思維。國文天地,9(9)。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
陳傳席(1985)。六朝畫論研究。南京:江蘇美術。
陳鼓應(1997)。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三聯。
彭 鋒(2000)。「鼓之舞之以盡神」的美學闡釋。「首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
湯用彤(1991)。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
程振清 何成正(1999)。易經與現代管理。臺北:中天。
華香園(編)(1998)。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
劉綱紀、范明華(2001)。易學與美學。台北:大展。
葉太平(1998)。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北京:人民。
葉 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
葉嘉瑩(1979)。鍾嶸「詩品」評詩之理論標準及其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臺北:巨流。
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史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
廖名春(1998)。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
廖柏森(1990)。世說新語中人物美學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樊莘森(1992)。美學教程。臺北:曉園。
戴璉璋(1989)。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
顧 俊(1987)。美學辭典。臺北:木鐸。
王弼、韓康伯、朱熹等注(1999)。周易二種。臺北:大安。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臺北:師苑。
杜正勝(民82)。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載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郭靜晃(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
張鈞莉(1997)。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年,18。
李建中(1993)。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湖北教育。
黃進傳。全人教育的認識。http://www.smes.tcc.edu.tw。
郭靜晃(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
余照(1977)。人格心理學。台北:中央圖書供應社。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