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5.23.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昇樺
研究生(外文):HO,SHING-HUA
論文名稱: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north coast culture of stone tidal weir
指導教授:張震鐘張震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Chung Chang
口試委員:周宗賢陳子淳
口試委員(外文):Chou Tsung-hsienTzu-Chun Chen
口試日期:2014-12-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室內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空間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淡北海岸石滬河口漁場族群
外文關鍵詞:North CoastStone Tidal WeirEstuarine FisheriesR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
研究生:何昇樺
指導教授:張震鐘
時間:一○三年十二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早期空照圖資及歷史文獻記載,分析淡北海岸石滬的發展變遷。並將石滬文化發生的影響因子,以地理空間及人為時間為探討中心,作為分析淡北石滬發展脈絡的主要觀點。
研究結果發現,最早的石滬記載時期台灣是以平埔文化為主的社會族群,而其時也已有百年以上少數的移民貿易活動。而移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為農墾,其與石滬設施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而空間的分布除了符合莊文星之石滬發生地理條件外更,本研究以圖資及實地探查歸納出河口北岸及岬角突出部為石滬發生的密集點,符合潮汐海流影響近岸漁業的原理。
本研究藉由以上的理念,論文分述四個脈絡,第一、透過史料推敲淡北海岸石滬族群的骨架,第二、公文書檔案比對分析石滬存在的地緣及人文歷史關係,並藉由空照圖資重現日治時期石滬漁業的景象。第三、實地探查及耆老的訪談以補足石滬文化內涵。第四、綜合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並歸納成果如下:
一、淡北海岸石滬的構築及運作顯現於石滬的形式及操作法則,是順應自然物理與人間默契的文化生活。
二、庄社與移民聚落的石滬生計訴說早期海岸交通及移民農漁生活的可能歷史。
三、淡水河口獨特的魚鱗石滬文法顯現獨特的石滬群聚原則。
四、黑潮下河口北岸藻礁與火成岩生態漁場成為淡北海岸石滬景觀地理條件的完美組合。

關鍵詞 : 淡北海岸、石滬、河口漁場、族群

Research on the North Coast of the Stone Tidal Weir Culture

ABSTRACT

In this study, using early aerial photographs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o analyz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one tidal weir through the north coast and Tamsui. Def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stone tidal weir, using the geographic space and time period as center to analyze the explore of stone tidal weir r on the north coast and Tamsu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arliest time recorded the stone tidal weir was during Pingpu culture in Taiwan, while minority immigrant trade had happened over hundred years ago. The most important lifestyle for the immigration was agriculture; it has some relevance with the happening of the stone tidal wei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according to Juang, Wen-Shing’s stone tidal wei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which by using graphic to conclude north shore estuary and headland protruding parts were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for the stone tidal weir. It goes with the tidal currents which affect compli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inshore fisheries.
By the above rational, this study described as four contexts. First, try to refine the north coast stone tidal weir structure through the history. Second, comparative and analysis of the public archives the presence of stone weir, its ethnic and geopolitical aerial through photographs owned by aerial photographs to reproduc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stone tidal weir fisheries scene. Third, field explor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seniors to make up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the stone tidal weir. Fourth, a comprehensive of the above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as follows:

I. The North Coast of stone tidal weir is to build and operat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and cultural life.
II. The village and immigrant’s stone tidal weir livelihood tell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history of coast communication and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immigrant life.
III. The mouth of Tamsui River’s unique scale stone tidal weir appears unique clustering principle.
IV. The north shore of Kuroshio estuary’s algal reefs and igneous becom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northern coast stone tidal weir landscap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North Coast, Stone Tidal Weir, Estuarine Fisheries, Race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 …………………………………………………………………………………………………….……………Ⅲ
目錄 . ………………………………………………………………………………………………………………….Ⅴ
圖目錄 .……………………………………………………………………………………..………………………Ⅵ
表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1.3 研究方法 3
1.4 研究範圍 4
1.5 研究流程圖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淡北海岸族群墾拓發展歷程 7
2.2 滬尾地名考釋 12
2.3 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描述 14
2.4 方志及文書記載的石滬 18
2.5 近年有關石滬研究的出版品 23
2.6 相關文獻參考解析 26
第三章 淡北海岸的石滬文化產業 27
3.1 石滬產業的發展型態 27
3.2 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石滬的記載 34
3.3 淡水河口岬角石滬漁場 42
3.4 公司田溪石滬漁場 47
3.5 圭柔山溪、興化店溪石滬漁場 50
3.6 大屯溪石滬漁場 55
3.7 海尾溪石滬漁場 61
3.8 八連溪石滬漁場 65
3.9 新庄子溪石滬漁場 68
3.10 麟山鼻、富貴角石滬漁場 71
第四章 淡北海岸石滬產業特質與構造形式 77
4.1 淡北海岸石滬產業形成的社會特質 77
4.2 庄社及移民與石滬產業之關係 81
4.3 淡北石滬的構造形式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附錄 102



參考文獻
文獻史料
蔣毓英,《台灣府志》,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688。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717。
吳明勇,淡水區志《沿革誌》,台北,淡水區公所,2013。
黃繁光,淡水區志《大事記》,台北,淡水區公所,2013。
林呈蓉,淡水區志《政事志》,台北,淡水區公所,2013。
林孟龍,淡水區志《地理志》,台北,淡水區公所,2013。
專書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北,台灣風物,1992。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
玉山社,1996。
劉益昌,〈台灣史前史總論〉,《台灣大百科叢書》,台北:文化部,2009。
劉益昌,〈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數位典藏,2014。
劉益昌,〈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周宗賢、李其霖,〈由淡水至艋舺:清代臺灣北部水師的設置與轉變〉,《淡江史學
卷》第23期,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11。
周宗賢,《臺北縣縣定古蹟公司田溪橋遺蹟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台北:臺北縣政
府文化局,2006。
李毓中,〈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歷史月刊》第222期,台北:台北:南天書局,
2006。
李毓中,〈從大航海時代談起:西班牙人在淡水(1627-1637)〉,《揭開紅毛城四百
年歷史,淡水紅毛城修復暨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北縣立淡水
古蹟博物館,2005。
陳宗仁,〈1632 年傳教士 Jacinto Esqulyel 報告的解析一一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
臺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台灣文獻》,第61期,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史研究(1400-1700)》,台北:聯經出
版公司,2005。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89。
莊文星,〈由地質地理環境談澎湖石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67期,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0。
張瑞津,〈淡水河下游感潮的研究〉,《地理學研究》,第13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學系,1989。
徐鐵良,〈臺灣海岸地形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刊》,台北:中華民國地質學會,
1962。
江玟德、呂珍謀、蔡長泰、翁俊鴻、何良勝,《96年臺北港對淡水河輸砂影響之
探討》,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7。
李明儒,《漁滬文化的源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文化局,2009。
李明儒,〈台灣西海岸石滬之研究〉,未出版,2014。
田和正孝,〈石干見-最古の漁法〉,日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2007。
許民陽,〈臺灣西北海岸的藻礁〉,《地質》,31-1,臺北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
所,2012。
劉澤民,〈「滬尾街」改名「淡水街」的時間與原因﹥,《台灣文獻館電子報》,第44
期,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張建隆,〈滬尾地名考辯〉《尋找老淡水》。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陳水木、潘英海,《道卡斯後攏社群古文書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
林文鎮,〈澎湖吉貝嶼的地方知識與石滬漁業〉,「澎湖研究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
文輯」,2013。
郭啟瑞、周正義、張玟珍、洪英烈、蔡進隆,《三芝-印象、回憶與傳說》,臺北縣三芝鄉:三芝資源資料工作,P82,2003。
學位論文
王國禧,〈澎湖西嶼石滬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
張莞文,《淡水河口地形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網路資料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348,摘錄於 2014年5月。
澎湖石滬網路資訊,http://stonefishweir.phhcc.gov.tw/school_01.html,摘錄於 2014年5月。
〈平埔族隸屬的大家庭—南島語族〉,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www.ianthro.tw/p/46,時間:2014
海的女兒,〈石滬〉,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fprint?ID=25464,摘錄於 2014年5月。
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徵集1945年台北及淡水地區高解析度航空照片一批〉,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1786,摘錄於 2014年5月。
三芝的石滬,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蘇文魁,〈淡水歷史故事-日治〉,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26702501,摘錄於 2014年5月。
劉澤民,〈「滬尾街」改名「淡水街」的時間與原因〉,台灣文獻館電子報,第44期,時間:2014。
劉益昌,〈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p/108,,摘錄於 2014年6月。
〈《大臺北古地圖》地名考釋表〉,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http://www.ascc.sinica.edu.tw/gis/twnhismap/table/pdf/tpoldmap.pdf,摘錄於 2014年5月。
陳水木,〈石滬〉,《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教育部、原民會網站: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973&keyword=%A5%DB%BA%AD,摘錄於 2014年5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沙崙里,摘錄於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淡水公司田溪,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wikia.com/wiki/港子坪,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wikia.com/wiki/大庄里,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wikia.com/wiki/圭柔社,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wikia.com/wiki/淡水舊地望,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屯山里,摘錄於 2014年8月。
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六塊厝漁港,摘錄於 2014年8月。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認識三芝〉,http://kaggilach.blogspot.tw/search/label/地名,摘錄於 2014年7月。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認識三芝〉,http://kaggilach.blogspot.tw/search/label/海岸,摘錄於 2014年7月。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認識三芝〉,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376.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認識三芝〉,http://kaggilach.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三芝區公所,〈認識三芝-地形〉,http://www.sanzhi.ntpc.gov.tw/_file/1688/SG/39023/FG0000001688000000_2_4.html,摘
錄於 2014年7月。
三芝區公所,〈認識三芝-地形〉,www.sanzhi.ntpc.gov.tw/web66/_file/1688/upload/.../village003.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石門區公所,〈村里簡介〉,http://www.shimen.ntpc.gov.tw/_file/2982/SG/46679/D.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石門區公所,〈村里簡介〉,http://www.shimen.ntpc.gov.tw/_file/2982/SG/46685/D.html,摘錄於 2014年7月。
台灣地景保育網,http://140.112.64.54/landspaces/landspaces.php?editSn=235,摘錄於 2014年5月。
淡水國小網址,http://dns.tsps.ntpc.edu.tw/~hermit/hunylamb/photo_1.html,摘錄於 2014年5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