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1] 小野寺勝重,實踐FMEA手法:提升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維護性和安全性,台北:中衛,2001。
[2]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1999。
[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九十三年歷次颱風災害相關縣市政府所提復建工程案件災害成因之檢討與分析,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
[4]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九十四年歷次颱風災後復建工程案件災害成因之檢討分析及災害復建作業資料處理之整體評估,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
[5] 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台北:中華水土保持學會,2005。
[6] 吳偉特,邊坡穩定之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現代營建,第三版,1992。[7] 廖瑞堂,山坡地護坡工程設計,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叢書(2),台北:文芳印刷事務有限公司,1998。
[8] 國道新建工程局,邊坡坍滑案例回饋設計之研究,台北,2000。
[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技術規範,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
[10] 中央氣象局,氣候監測報告2005年1月-12月,台北:中央氣象局,2005。
[11] Billerbeck, W. ,”MINIMIZING SPACECRAFT POWER LOSS DUE TO SINGLE-POINT FAILURS”,2003.
[12] Reliey, T.T. ,” FMEA in preventing medical accidents”,2004.
[13] Balachandra, S.H.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by FMEA”,1983.
[14] Maqrashi, A.A. Al Zahawi, B.A.T. Shuttleworth, R. Snell, M. Lane, S.E. ,”FMEA and FMECA analysis of vacuum high voltage DC circuit breakers”,2001.
[15] Abramson, L. W., Lee, T. S., Sharma, S., Boyce. G. M., “Slope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2002.
期刊論文
[16] 洪如江,「賀伯颱風、新中橫公路與坍方及土石流實害」,地工技術,第57 期,1996,第25~30頁。[17] 林銘郎、鄭富書、吳俊傑,「新中橫沿線天然災害及成因分析」,地工技術,第57 期,1996,第31~44 頁。[18] 鄭富書,林銘郎等,「岩石邊坡之破壞與防治」,土木工程技術 ,第五卷,第三期,2001,第1~28頁。
會議論文
[19] 張志民,「擋土結構修復設計之探討 」,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課程專題報告,2001。。
[20] 廖洪鈞,「山區坍方道路簡易搶修工法」,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1999,第1709-1716 頁。
學位論文
[21] 李蕙蘭,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相關研究所學位論文內容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台北,2005。政府委託專案
[22] 李維峰等人,山區道路邊坡崩塌防治工法最佳化研究,臺灣營建研究院,交通部委託研究報告,MOTC-STAO-92-12,臺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