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惠生、戴嘉南(2008)。彰化縣專業諮商人員介入國小校園輔導工作實驗方案評估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8,89-121。王麗斐(主編)(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王麗斐(主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3),2-12。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月刊,134,42-53。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校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S),295-320。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13-434。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林淑君、王麗斐(2013)。君子不器:諮商心理師與校長合作推動初級發展性輔導工作的經驗分享。輔導季刊,49(3),19-27。朱子斌(2014)。轉型之領導與策略-以台北醫學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朱秉欣(1970)。(八十年來美國輔導學的演進及今後的趨勢)。輔導學會回顧與展望: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市:幼獅。
何沙崙(2007)。現階段政府為民服務推動工作之變革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1(4),3-12。吳東峰(2009)。高雄縣特殊教育教師對專業團隊服務現況及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沈慶盈(2004)。台北縣學校社會工作方案之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初探。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67-107。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原著者:Robert K. Yi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3年)
林美華(2011)。新北市永和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台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3(2),23-39。林家興、洪雅琴(2001)。學校人員對國中輔導工作及專業輔導人員試辦方案之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2),103-120。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滿意度。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林淑君、王麗斐(2013)。君子不器:諮商心理師與校長合作推動初級發展性輔導工作的經驗分享。輔導季刊,49(3),19-27。林雅卿(2013)。校園內進行災難心理重建經驗之探究-以莫拉克風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台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洪雨蓁(2003)。國小輔導室老師參與受虐兒童保護工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胡中宜(2007)。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實施型態與滿意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49-171。胡中宜(2012)。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之實務策略。教育心理學報,43(4),833-854。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夏林清(1997)。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之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委託專案研究。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顏祥鷙(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頁31-91)。臺北市:三民。
張植珊、吳正勝(1999)。中國輔導學會早期的功能與貢獻-兼論八十年來我國的輔導運動。輔導學大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智婷(2013)。國中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處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君瑜、王欽毅、徐堅璽、柯書林、王智璿(2009)。臨床心理學在學校的應用。應用心理學研究,41,93-108。
黃政昌(2001)。學校三級預防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84,19-23。黃韻如(2003)。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實施運作模式初探。學生輔導,85,82-87。梁坤明、黃儒傑、謝傳崇、賴文堅、林曜聖、李永烈(譯)(2011)。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原著者:Lorrie R. Gay, Geoffrey E. Mills, Peter W. Airasian)。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09年)
許育光(2013)。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內涵初探:從困境與期待分析進行對話。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57-91。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1。劉佩宜(2009)。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劉姿君(2012)。營造學校輔導鐵三角-簡介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教師天地,177,34-3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政智(2002)。社會福利機構主管對新管理主義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陳俊辰(2008)。宜蘭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服務現況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惠雯、王曉薇、韓昌宏、彭瑞連、張雅苓(2006)。從中小學輔導工作的挫敗看專業證照助人工作者駐校模式的救濟:走一條尋回專業的路。應用心理研究,30,155-179。陳慶瑞(1991)。權變領導理論之理論變項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14,177-206。趙曉美、王麗斐、楊國如(2006)。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國小校園服務方案之實施評估。教育心理學報,37(4),83-102。趙曉美、王麗斐(2008)。國小學童個案問題與輔導室對校外心理健康專業協助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北體學報,16,351-363。蔡明富(2011)。行為問題全校性介入之探討與實施-以高雄市六所國中為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385-410。
蔡素惠(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之輔導網絡及其運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如安、葉宣瑩(2011)。高雄市駐校心理師服務現況與困境之分析研究。美和學報,30(2),15-40。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鄭崇趁(1994)。「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孰重?談輔導室(中心)主任的角色與功能。學生輔導雙月刊,35,16-19。廖茂村(2003)。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實施問題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8,108-124。魯名凱(2012)。南投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國教輔導團提供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郭騰淵(2001)。「人權」與「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學生輔導雙月刊,73,82-93。貳、英文部分
Bolton, R. N.,& Drew, J. H. (1991).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rvice changes on customer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5(1), 1.
Bronfenbre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s(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pp. 187-25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Demarest, M. (1997). Understanding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30, 321-384.
Heppner, P. P., Kivlghan, D. M., & Wampold, B. E. (1999). Research design in counseling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Hill, C. E., Thompson, B. J., & Williams, E. N. (1997). 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5, 517-572.
Hill, C. E., Knox, S., Thompson, B. J., Williams, E. N., Hess, S. A., & Ladany, N. (2005).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updat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2), 196-205. doi:10.1037/0022-0167.52.2.196
Luk, S. Y. (2012). Questions of Ethics in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The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1(2), 361-378.
SanAgustin, A. J. (2014). Case studies in managing chan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48(4), 42-44.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 25.
Patton, M. Q. (1994).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Evaluation Practice, 15(3), 311-319.
Waters, K. R. (2011). The importance of program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Human Services, 31(1), 83-93.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