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王淑慧,2006,〈近十年國內中輟暨復學輔導相關論文之分析研究〉,《學生中輟防治輔導經驗傳承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江明達,2012,《傅柯的「權力/知識觀」及其在課程之蘊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李偉俠,2005,《知與權力》。台北:揚智。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素珠,2002,《一個「快樂」女人的生命故事:反正我要第一就對了》。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真,2000,《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月清,1995,《國際家庭年談台灣單親、婚姻暴力和家有殘障成員之家庭》。社會建設,89,104-113。姚志文,2004,《生涯追尋,杏壇揚芬:四位國小菁英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博惇,2006,《男性軍官之親子關係》。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麗真,2005,《從社會學看家庭中的權力分配及溝通原則》。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頁27-32。
梁志成,199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Dennis H. Wrong原著,《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
高宣揚,2005,《傅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翁慧圓,1995,《從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i》。社區發展季刊。韋彥如,2009,《權文指導中的權力運作》。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涂靜宜,2000,《臺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怡禎,2011,《國小中輟高關懷學生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祺,2005,《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松慧。
黃木添、王明仁,1998,《兒童虐待的原因及預防》。社區發展季刊。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16-33。張朝忠,2006,《分部式慈輝專班對中輟生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 家庭觀念影響之質性研究-以台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其輔導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25,頁48-56。張坤鄉,1998,《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張滿玲譯,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市:五南。
陳秀麗,2004,《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遇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陳叔宛,2004《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縣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儀如,1998,《國民中學學生時間管理、時間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第一至第三章。
許文耀,1998,《影響中途輟學學生扮演學習者的因素及其與犯罪關係》。教育部訓委會。
莊玉麗,2008,《中輟生輔導志工之服務經驗探究》。國立教育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教育部,2002。《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統計分析》。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學校穩定就學及中途離校學生輔導機制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站:http://www.k12ea.gov.tw/ap/index.aspx
郭靜晃,2000,《中途輟學少年對家庭生活認知與感受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1,302-315。
郭靜晃、曾華源、王順民,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二六。
郭昭佑,1999,《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曾 玉,2001,《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與輔導測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彭懷真,1994b,《單親家庭的資源與責任》。關懷單親家庭研討會。內政部社會司
彭懷真,1995,《發展中途輟學青少年福利服務支持網絡研究方案》。內政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葉蕭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葉蕭科,2007,《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永文,1997,《論傅柯 ( Micllael Foncaultl 的統治術 )》,哲學雜誌,220,204-223。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國立嘉義師院學報,10,119-146。楊雅筑,2009,《資源式中途班之實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大春,1998,《文本的世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新竹縣政府,2007,〈壹、辨識篇〉,《新竹縣九十六學年度「友善校園-中輟防治資源手冊」》,頁3-4。
翟本瑞,2005,《傅柯:《規訓與懲罰》導讀〉。頁249-161,收錄於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劉永謀,2009,《福柯的主體解構之旅—從知識考古學到〝人之死〞》,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劉德威,1996,《學習中輟之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測驗與輔導,138,2843~2845。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期,233-276頁。賴瑞芳,2001,《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國立彰化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的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峰山,1996,《傅柯對於權力之分析》,頁99-164,收錄於黃瑞祺主編,《歐洲社會理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蘇英霆,2010,《新竹縣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輔導研究~以93至97學年為例》。私立中華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Foucault,M.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Foucault, M. (1978/198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謝石(譯),《性史》。台北:結構群。
二、英文部分
Blau, L. G.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arr, R.B. (1987). 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e No.ED279733)
Bradshaw, John著/鄭玉英、趙家玉譯,(1988/1993),《家庭會傷人》。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Gilles Deleuze著、楊凱麟譯,2000,《德勒茲論傅柯》。臺北:麥田。
Bogdan & Biklen ,(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等譯。嘉義:濤石。(原著1998年出版)
Deenis H. Wrong , Some Problem in Defining Social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 i 01 ogt , (1986).,張茂桂、張杰芳合譯,《社會權力定義之商榷》。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1986 月。
Etzioni, A. (1968). The active society: A theory of societ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New York : Free Press.
Foucault, M. (1991).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a prison. London, Penguin.
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blish: The Birth of Prsion (A. Sheridan,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5)
Foucault, M. (1994).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In J. D. Faubion (Ed.), Power (Vol. 3, pp. 239-297). New York: The New Press.
Flurry, L. A. and A. C. Burns, Children’s Influence in Purchase Decisions: A Social Power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Vol. 58, pp.593-601.
French,J. and Raven, B.(1959).“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ed.),Studies in Social Power, pp.150-167, Ann Arbor, MI: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rarch
Irene Golderberg、Herbert Goldenberg, (1999)。《家庭治療原理》,翁樹澍、王大維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6)
Lorber, Judith and Susan-A. Farrell. (eds) (199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Newbury:Sage.
Neuman, W. L.,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NJ: Prentice Hall
Olson, D. & DeFrain, J. (4th)(2003). Marriages and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New York: McGraw Hill.
Patton, M. Q., (1990/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李奉儒、吳芝儀譯。台北:桂冠。
Perraw, C. (1972). Compler organizations: A critical essay. Glenview Ill : Scott, Foresman.
Rossiter, R. C., The Ecology of Subterranean Clover-Based Pastures, In Wilson, J.R.(Ed), Plant Relations in Pastures, Australia: Melbourne,(1978). pp.325-339.
Self, Timothy C. (1985). Dropout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roject Talent
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0307).
Satir,V.(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1972)
Williams, L. A. and A. C. Burns, Explor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Children 's Direct Influence Attempt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000). Vol.27, pp.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