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30 21:4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川島尚子
研究生(外文):
KAWASHIMA NAOKO
論文名稱:
台灣的語言接觸與語言變化 ――以電影中多語言現象之分析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hange in Taiwan――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Which Multiple Languagesare Used in Movie
指導教授:
何義麟
口試委員:
翁聖峰
、
許佩賢
口試日期:
2014-07-08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台灣電影
、
多語言現象
、
台灣華語
、
語言接觸
、
語言變化
外文關鍵詞:
Taiwan Movie
、
Multilinguistic Phenomenon
、
Taiwan Mandarin
、
Language Contact
、
Language Chang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328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3
日治時期推行的語言政策造成台語中出現大量日語語彙,這項結果對戰後華語產生了不少影響。1945年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華語成為台灣的「國語」。加上戒嚴期間台灣與中國斷絕往來,更讓台灣華語與中國普通話出現很多的不同的發展。解嚴後,由於媒體開放及近年網路資訊的時代來臨,日語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外語」,一般民眾透過各種媒體來接觸日語,不斷地受容日語語彙,讓台灣華語與中國普通話出現更多的差距。台灣原本就是多語言的社會,而後用受容大量日語語彙,因而造成台灣華語的混雜性更為明顯。
戰後不少台灣電影,具體呈現出台灣華語的混雜性。特別是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電影獲得充分的自由,電影中除了展現對歷史與自我認同的追尋外,同時也呈現出台灣社會多語混用的情況。因此,臺灣電影可以說是我們認識華語具有混雜性特質之最佳文本。
Japan had enforced language policy and assimilation education to make Japanese language national language. Because of such language policy, there are many words derived from Japanese in current Taiwanese.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at is, after Japan was defeated, government of the Kuomintang-led Republic of China (ROC) adopted “Speak Mandarin Movement” was conducted over Taiwan. Thus Mandarin became national language of Taiwan. The government proclaimed martial law in Taiwan thereafter and disrupted interaction with China. Mandarin in Taiwan hence developed into so-called “Taiwan Mandarin”. After the revocation of martial law, deregulation of media progressed and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has com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growth of internet. Today, a lot of Taiwanese people accept Japanese vocabulary through mass media, Japanese language has now become important “foreign language” in Taiwan, while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Mandarin and Beijing Mandarin further increased. The main cause of such linguistic difference is hard to be defined since Taiwan is basically multilinguistic socie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history, and Existence of many words derived from Japanese in Taiwan Mandarin shows its characteristic of hybridity further shows.
After the WWII, hybridity of Taiwan Mandarin is shown in many Taiwanese movies. Taiwan achieved freedom of express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martial law in 1897, and thus Taiwanese history and identity came to be expressed realistically in movies at the same time of showing vividly the state of multilinguistic society in Taiwan. Therefore, Taiwanese movies could be one of the good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hybridity of Taiwan Mandari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20
第二章 重層化的多語混用之現象.............................................................................23
第一節 兩次推行國語政策的實施與影響.....................................................................23
第二節 母語、日語、華語三種語彙之混用現象................................................................31
第三節 海峽兩岸用語之差異.............................................................................47
第三章 戰後台灣電影發展及其語言使用狀況.....................................................................53
第一節 戰後台灣電影史................................................................................53
第二節 台灣電影史上代表性導演..........................................................................65
第三節 電影中台灣人使用日語之情境......................................................................77
第四章 解嚴後電影呈現的台灣語言接觸與變化...................................................................91
第一節 電影追求呈現台灣多語言現象.......................................................................91
第二節 電影呈現的台語對日語語彙之受容....................................................................95
第三節 當代國片呈現的台灣華語之特徵.....................................................................108
第五章 結論....................................................................................................117
參考文獻....................................................................................................123
一、基本資料:電影
丁善璽,《英烈千秋:Everlasting Glory》,(台北:中央電影),1972年。
王育麟、劉梓潔,《父後七日:7 Days in Heaven》,(台北:海鵬影業),2010年。
王童,《香蕉天堂:Banana Paradise》,(台北:中央電影),1989年。
王童,《稻草人:Strawman》,(台北:中央電影),1987年。
王童,《無言的山丘:Hill of No Return》,(台北:中央電影),1992年。
吳念真,《多桑:A Borrowed Life》,(台北:得寶影片),1994年。
李行,《小城故事: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台北:大眾電影),1980年。
李行,《原鄉人:My Native Land》,(台北:大眾電影),1980年。
林正盛,《天馬茶房:March of Happiness》,(台北:青頻果),1999年。
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台北:中央電影),1983年。
侯孝賢,《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台北:萬寶路),1984年。
侯孝賢,《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台北:中央電影),1985年。
侯孝賢,《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台北:中央電影),1986年。
侯孝賢,《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台北:年代電影),1989年。
侯孝賢,《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台北:年代電影),1993年。
洪智育,《一八九五: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台北:青睞影視),2008年。
馬志翔,《KANO》,(台北:果子電影),2014年。
陳玉勳,《總舖師:Zone Pro Site》,(台北:威像電影),2013年。
黃玉珊,《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The Strait Story》,(台北:台灣聯通、黑巨傳播),2005年。
萬仁,《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台北:萬仁電影),1995年。
葉天倫,《大稻埕:Twa-Tiu-Tiann》,(台北:青睞影視),2014年。
劉家昌,《梅花:Victory》,(台北:中央電影),1976年。
蔡銀娟,《候鳥來的季節:Stilt》(台北:冬候鳥電影文化、三映電影),2012年。
魏德聖,《海角七號:Cape No. 7》,(台北:果子電影),2008年。
二、專書
小葉,《看日劇,你的人生更美麗》,(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小魏(魏德聖),《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川瀨建一,《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台北:南天),2002年。
世界華語文教育會編,《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台北:國語日報社),2012年。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編,《臺灣新電影二十年——時代舊記憶國片新浪潮》,(台北: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2003年。
白睿文,《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2007年。
吉川ちかし、林珠雪、川口隆行編著,《日本語在台灣・韓國・沖繩做了甚麼?(中譯本)》,(台北:致良),2008年。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市:自立晚社),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台灣論集》,(台北:聯經),2012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年。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縫上新舌頭》,(台北:無限),2012年。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Ⅱ惡夢醒來》,(台北:無限),2012年。
洪泉湖,《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2005年。
洪德麟,《臺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徐樂眉,《百年台灣電影史》,(台北:揚智文化),2011年。
徐叡美,《製作「友達」——戰後台灣電影中的日本(1950s-1960s)》,(台北:稻鄉),2012年。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年。
曹銘宗,《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台北:貓頭鷹),2013年。
曹銘宗,《台灣國語》,(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許錫慶,《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陳柔縉,《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
陳柔縉,《台灣幸福百事》,(台北:究竟),2011年。
陳柔縉,《舊日時光》,(台北:大塊文化),2012年。
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高雄復文),2009年。
陳飛寶,《臺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0年。
陳儒修,《台灣電影史叢書1台灣電影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 : 萬象圖書),1993年。
黃仁,《國片電影史話——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的先行者光影言語》,(台北:臺灣商務),2010年。
黃仁,《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2008年。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台北:遠流),1995年,頁37。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年。
傻呼嚕同盟,《因動漫畫而偉大》,(台北:大塊文化),2003年。
遠流台灣世紀回味編輯組,《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2011年。
劉登翰,《跨越海峽的文化記認——中華文化與閩台社會》,(台北:海峽學術),2010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著,《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發行),2011年。
三、期刊論文
田惠剛,〈漢語“外來詞”概念界定獻疑〉,(《詞庫建設通訊》11月第2期,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93年。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卷1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7年3月,頁1-31。
周兆良,〈台湾におけるテレビ放送の多チャンネル化、国際化の進展〉,(《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No.53,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1998年,頁125-136。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第37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年,頁329-362。
曹逢甫,〈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18卷特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頁273-297。
陳秀琪,〈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孜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6年,頁417-434。
蔣為文,〈從漢字文化圈看語言文字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舉辦),2006年6月10-11日。
四、碩士論文
丁錦昌,《台語之日語借詞研究》,(高雄: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山口要,《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方逸珮,《台灣日語外來流行新詞之演變與融入》,(台北市: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朱俞,《從文化認同檢視年輕族群對國片的消費行為》,(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岡井將之,《日本華語教材加入台灣華語成分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健雄,《台湾における野球用語の使用実態——日本語借用の観点から》,(台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瑞祥,《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金慧蘭,《現代漢語新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柯惟惟,《台灣的新日系外來語之研究——透過『mina米娜時尚國際中文版』的調查》,(台南: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范智盈,《日本殖民對客家話的影響:以客語中的日語借詞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徐汶宗,《台灣日語借形詞之考察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柏湟,《臺灣閩南語中日語之考察》,(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家偉,《國小學童國語發音類型及成因初探》,(台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凱渟,《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經營效率分析——三階段法之應用》,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莉芳,《蘭嶼的語言接觸與語言變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連梓鈞,《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思琪,《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曾心怡,《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瑞田,《台灣語言政策演變之研究——以1895年至2001年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2年。
黃詩蘋,《從目的論探討日本女性時尚雜誌之翻譯——以《mina﹙米娜時尚﹚》為例 》,(台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2011年。
楊喬伍,《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劉麗萍,《臺灣棒球術語翻譯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英泰,《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電影裡的論述與認同——以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為例》,(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賴巽匯,《從台灣地區使用的日語借詞看〈台語〉的發展歷程——檢討台灣的台語教育政策》,(台北: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簡佳敏,《宜蘭縣溪北地區褌、恭、姜字組的語音變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五、日文資料(五十音順)
荒井智子、杜岱玲,〈研究ノート:台湾にある日本語〉,(《明海日本語》,第18號増刊,日本:明海大學日本語學會),2013年。
岡本輝彦,〈台湾社会における「国語」と「日本語」の位置づけ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別府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No.2,日本:別府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3月,頁3-12。
柯旗化,《台湾監獄島——繁栄の裏に隠された素顔》,(高雄:第一出版),1992年。
柯惟惟,〈台湾と中国の語彙の差異 : 日系外来語を中心に <研究ノート>〉,(《アジア社会文化研究》,No.13,日本:廣島大學),2012年3月,頁173-188。
片山佳史,《台湾に生きている「日本」》,(東京:祥伝社),2009年。
金光林,〈近現代の中国語、韓国・朝鮮語における日本語の影響——日本の漢字語の移入を中心に〉,(《人文学部紀要》,第16號,日本:新潟産業大學東亞洲經濟文化研究所),2005年,頁111-128。
酒井亨,《「親日」台湾の幻想——現地で見聞きした真の日本感》,(東京:扶桑社),2010年。
酒井亨,《台湾人には、ご用心!》,(東京:三五館),2011年。
酒井亨,《哈日族——なぜ日本が好きなのか》,(東京:光文社),2004年。
上利博規,〈台湾語歌謡曲に見る近代化と文化の変質——日本の歌謡曲の成立と比較しつつ〉,(《アジア研究》,第8號,日本:静岡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亞洲研究中心),2013年,頁5-17。
宣聖芳,〈〈展望〉台湾メディアにおける日本報道〉,(《季刊誌ソフィア》,57巷第4號,日本:上智大學),2009年,頁96-105。
中川仁,《戦後台湾の言語政策——北京語同化政策と多言語主義》,(東京:東方書店),2009年。
長田彰文,〈朝鮮三・一運動の展開と日本による鎮圧の実態について——日米の史料に依拠して〉,(《上智史學》,第47號,日本:上智大學史學會),2002年,頁13-47。
東浩紀,《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2008年。
平塚千尋,〈多元社会・台湾における放送と市民〉,(《立命館產業社會論集》,第45卷第1號,日本:立命館大學),2009年6月,頁117-127。
松下慶太,〈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メディア文化の普及と「日本イメージ」の形成〉,(《目白大學人文學研究》,第4號,日本:目白大學外國語學部亞州語學科),2008年,頁121-134。
松永正義,〈郷土文学論争(1930-32)について〉,(《一橋論叢》,101卷3號,日本:日本評論社),1989年,頁352-370。
李衣雲,〈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恋愛ドラマと日本イメージの関係について〉,(《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第69號,日本:日本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學會),2006年,頁108-125。
六、 其他
楊萍、朱宇編,《最新兩岸用詞速查1600》,(台北:漢子國際文化),2008年。
《廣辭苑》,(東京:岩波書店)。
《大辭林》,(東京:三省堂)。
<日治時期總論>,≪台灣大百科全≫,最後瀏覽日期:2013/11/19,來源:
http://210.69.67.7/web/content?ID=1264。
<國語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維基百科>,≪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後瀏覽日期:2013/11/29,來源: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D%C9%B5%FC&pieceLen=50&fld=1&cat=&ukey=1841446918&serial=1&recNo=0&op=&imgFont=1。
<瓊瑤電影>,≪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瀏覽日期:2013/03/10,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103
<地球人間模様@台湾,日台歴史映画>,≪地球人間模様≫,最後瀏覽日期:2014/03/24,來源:http://www.47news.jp/47topics/ningenmoyou/174.html
陳乃菁,<萬仁:政治是虛假的,社會才是真實的。>,≪新台灣,第355期雜誌≫,2003年1月。最後瀏覽日期:2014/03/25,來源: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55&bulletinid=11982
林文淇,<侯孝賢電影中的寫實風格與敘事>,《林文淇個人網站》,最後瀏覽日期:2014/03/25,來源:http://www.ncu.edu.tw/~wenchi/article/HouReal.htm
<用光影寫歷史——台灣電影新浪潮裡的文學身影>,《追夢者,李志薔》,最後瀏覽時期:2014/03/26,來源:http://blog.udn.com/isaaclee/2746345
<陳柔縉:為什麼不是「一發」電話?>,≪聯合報≫,最後瀏覽日期:2014/04/15,
來源: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37086.shtml
<國語推行運動>,≪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瀏覽日期:2013/04/15,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66
<有線廣播電視法>,≪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瀏覽日期:2014/05/20,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640
<孔明車>,≪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瀏覽日期:2014/05/29,來源: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14
<nippon.com>,≪ドラえもん「生誕前」100年:世界に愛されるその魅力≫,最後瀏覽日期:2014/06/01,來源:http://www.nippon.com/ja/currents/d00056/
<新台灣新聞週刊>,≪小叮噹改名網路上吵翻天≫,最後瀏覽日期:2014/06/02,來源: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17
<今夏當紅食材_寒天>,≪楊桃美食網≫,最後瀏覽日期:2014/06/08,來源:http://www.ytower.com.tw/prj/prj_253/p2.htm
<漫畫>,≪台灣大百科全書≫,最後瀏覽日期:2014/06/18,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150
<日日新報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最後瀏覽日期:2014/06/24,來源:http://smdb.infolinker.com.tw/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後瀏覽日期:2014/06/25,來源: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資料庫>,≪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最後瀏覽日期:2014/07/14,來源: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cid=2&id=487
參考網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最後瀏覽日期:2014/07/14,來源:http://www.twcenter.org.tw/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推文
推文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er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2.
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
3.
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經營效率分析—三階段法之應用
4.
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
5.
從台灣地區使用的日語借詞看<台語>的發展歷程-檢討台灣的台語教育政策-
6.
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
7.
台灣日語外來流行新詞之演變與融入
8.
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電影裡的論述與認同—以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為例
9.
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
10.
現代漢語新詞研究
11.
從文化認同檢視年輕族群對國片的消費行為
12.
日本華語教材加入台灣華語成分之探討
13.
宜蘭縣溪北地區褌、恭、姜字組的語音變化
14.
從目的論探討日本女性時尚雜誌之翻譯- 以《mina﹙米娜時尚﹚》為例 -
15.
台灣日語借形詞之考察研究
1.
田惠剛,〈漢語“外來詞”概念界定獻疑〉,(《詞庫建設通訊》11月第2期,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93年。
2.
田惠剛,〈漢語“外來詞”概念界定獻疑〉,(《詞庫建設通訊》11月第2期,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93年。
3.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9年。
4.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9年。
5.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第37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年,頁329-362。
6.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第37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年,頁329-362。
7.
曹逢甫,〈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18卷特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頁273-297。
8.
曹逢甫,〈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18卷特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頁273-297。
9.
陳秀琪,〈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孜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6年,頁417-434。
10.
陳秀琪,〈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孜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編印),2006年,頁417-434。
1.
戰後臺灣懲罰社會之研究—以監獄執行為中心
2.
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與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女性追求愛情比較之探究
3.
臺語中日語借詞使用現況調查
4.
論侯孝賢電影中的抒情、隱喻與寫實
5.
明代俠女形象研究
6.
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
7.
被噤聲的台灣意識: 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
8.
黃春明的鄉土書寫及其鄉土意識之形成
9.
馬來西亞新山地區潮州方言的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
10.
明代兒童制義教習研究
11.
二次大戰後桃園市戲院之研究
12.
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的主題研究
13.
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對應規律研究與應用
14.
走向國民:跨政權臺灣末代傳統文人的應世之路──以張達修為主的考察
15.
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