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依姓筆畫)
丁竹君(2011)。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國文科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探討。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大前研一(2013)。教出孩子的生存力。臺北市:天下文化。
中島孝志(2011)王蘊潔譯。一流人才的讀書習慣。臺北:太雅出版社。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臺北市:天下雜誌。
王乙茜(2010)。嘉義市國小中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策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王平坤(2011)。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生佳(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態度與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國小三年級閱讀童話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秀梅(2010)。國小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秀梗(2008)。課綱微調下國語文領域閱讀能力之淺見。教育研究月刊,175,45-52。王奕臻(2012)。以共讀「橋梁書」提升國小三年級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王曉璿、張雅華、陳姵汝(2010)。數位原生代學生書寫退化情形現況分析研究。「TANET 2010臺灣網際網路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南市。
王瓊珠、陳淑麗(2010)。突破閱讀: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朱玉文(2009)。記憶研究與記憶策略。現代教育科學,1,22-23。
江欣怡(2013)。多元閱讀媒材融入班級輔導方案對高年級學童關係霸凌課程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何佳怡(2012)。提升國中生國文「反思與評價」閱讀素養之教學策略研究-以PISA閱讀試題分析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金典(2012)。讀報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畫線與摘要策略」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琦瑜、錢欽昭(2009)。世界視野: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天下雜誌,435,取自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12。
吳明烈(2010)。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3(1),45-75。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易習。
吳庭耀(2009)。比較不同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文體之閱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表現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吳惠琪(2004)。高中學生科學閱讀歷程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虹叡、蔡蕙如、許修齊(2012)。古典文本中生命與品格教育的多元思考─以《論語》資材為例。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012(12),62-92。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博雅書屋。
周子敬(2007)。高統計套裝軟體─精通 SPSS。臺北市:全華。
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周祝瑛(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臺北市,三民。
周蘭芳(2012)。高一學生線上文學素養與後設策略覺察評量工具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宗玉印(2013)。新住民家庭之國中生其閱讀行為、閱讀動機對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模。臺北市:遠流。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54,4-8。林千惠(2012)。國小學童之工作記憶能力對於閱讀理解監控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臺北市:巨流。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佳慧(2009)。國中生記憶策略應用、教師成語教學與國語文成就之相關因素探討──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孟君(2011)。閱讀教育政策與學生閱讀素養之比較研究─以臺灣、香港與新加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9-53。林盈均(2012)。以CIPP模式觀點探討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因素─以臺灣與韓國參加PISA 2009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秋嬋(2011)。頭份國中運用閱讀策略提升閱讀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淑芬(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行為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之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7。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 PISA 2006 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22-S-026-002),未出版。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秀威。
林曉芳(2009a)。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資料庫介紹:TIMSS、PISA。趨勢導報,12,110-123。
林曉芳(2009b)。影響中學生科學素養差異之探討:以臺灣、日本、南韓和香港在PISA 2006資料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77-107。柯怡寧(2013)。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
柯華葳(2008)。臺灣的閱讀現況。閱讀動起來。(78-103頁)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0)。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1)。素養是什麼。親子天下,25,30。
柯華葳(2012)。閱讀素養、數學素養。親子天下,41,10-11。
柯華葳、張毓仁、邱皓政、歐宗霖、溫福星(2010)。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 2006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69-105。柯華葳、詹益綾(2013)。書與閱讀。國家圖書館館刊,102(1),40。柯華葳、詹益綾、邱佳慧(2013)。PIRLS 2011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科會與教育部補助(專案編號NSC100-MOE-S-008-001),未出版。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PIRLS%202006%20Report.html
洪 蘭(2006a)。講理就好。台北:遠流出版社。
洪 蘭(2006b)。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台北:遠流出版社。
洪 蘭(2005)。閱讀,讓妳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2(11),42-45。
洪月女(1998)。談閱讀。臺北:心理。
洪婉伊(2010)。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閱讀媒介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洪碧霞(2010)。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臺灣PISA 2009 結果報告。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
洪碧霞(2011)。國、高中學生線上閱讀理解發展概況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案研究報告(編號:NSC99-2420-H-024-001),未出版。
洪碧霞、林素微、吳裕益(2011)。臺灣九年級學生閱讀樂趣與策略斷PISA閱讀 素養解釋力。課程與教學季刊,14(4)1-14。洪碧霞、蕭嘉偉、林素微(2010)。PISA 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補救教學的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47-66。胡千惠(2011)。社經地位、家庭資源、早期閱讀活動與學生閱讀態度對閱讀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唐 鑫(2008)。學習從閱讀開始。臺北縣:雅書堂。
孫劍秋、林孟君(2013)。從臺灣中學生PISA閱讀素養的表現談精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64(3)35-51。
徐月雲(2012)。摘要策略融入國小語文科課文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徐玫慧(2014)。七年級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融入讀報教育與學生閱讀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翁淑玲(2012)。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研究-以苗栗縣竹南鎮中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宜蘭縣。郝明義(2007)。越讀者。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高詩琴(2011)。只「悅」不讀不閱讀難怪學生沒深度。取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
高碧玉(2011)。摘要策略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佳琳 (2010)。美國閱讀教育發展政策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4), 183-216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容甄(2010)。南投縣國小教師實施「愛的書庫」閱讀活動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國恩、蘇怡芬、宋曜廷(2000)。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研究─以閱讀障礙學生為例:統整式教學策略的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614-s-003-003),未出版。
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2010)。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SA 2006閱讀素養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1-46。張菀真、辜玉旻(2011)。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93-122。
張瑞純(2014)。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銘秋、謝秀月、徐秋月(2010)。PISA 科學素養之試題認知成份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20。教育部(2009a)。培養閱讀力德國全日制學校增373個閱讀區。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4942 。
教育部(2009b)。澳洲全國讀寫與數學週。取自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8231 。
教育部(2010a)。「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old/topical.aspx?topical_sn=436。
教育部(2010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拾)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1)。學校社區攜手讓孩子閱讀、悅讀。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old/topical.aspx?topical_sn=561。
教育部(2014)。「享受閱讀的甜滋味」~教育部閱讀磐石獎活動起跑。國教署即時新聞。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330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Index=1
梁惠棉(2012)。臺灣與上海的PISA 2009 閱讀素養表現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許力云(2014)。多媒體教學對國中學生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許君穗(2009)。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許呈沅(2013)。影響學生閱讀成就因素之多層次分析:以PISA 2009臺灣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 。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管理學院學報。5(2),66-77。
許瑋珊(2011)。家庭資源、課後學習對閱讀素養影響之研究─以臺灣、韓國、加拿大、芬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許詩玉(2012)。提升語文閱讀興趣與能力─以合作教學及CIRC進行小五學童之「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探索。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宏智(2013)。建立線上閱讀引導與網路同儕互評之閱讀策略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縣。陳怡陵(2009)。不同讀書會型態和性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品儒(2014)。國小學生語文能力、資訊素養、線上閱讀策略與線上閱讀理解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昱璋(2012)。應用心像記憶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3)。網路閱讀態度、網路閱讀行為、網路閱讀素養之橫斷面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3)23-50。陳茹玲(2010)。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摘要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淑惠(2014)。不同類型之線上閱讀文本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東縣。陳雅圻 (2014)。運用圖畫書教學提升幼兒閱讀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雅慧(2010)。國中生閱讀現況大調查:誰說少年不閱讀?親子天下,19。
陳端品(2013)。說明文文章結構分析結合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文章結構分析能力和摘要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曉卉(2009)。國小學童班級閱讀環境、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靜如(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國語日報為教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 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13
彭湘婷(2009)。家庭社經地位、家長閱讀態度與個人閱讀特質對閱讀成就之影響─以PIRLS 2006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彭雅君(2012)。採2009 PISA資料,探索社交性與訊息搜尋性線上閱讀活動對紙本文本與電子文本閱讀素養的影響:以學習策略為中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市。曾世杰(譯)(2010)。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原作者:Pressley, M.)。臺北市:心理。
曾志朗(2002)。閱讀為什麼重要?天下雜誌 2002 教育特刊。
曾屏憶(2007)。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曾雅筠(2009)。大學生圖書館素養之調查研究-以嘉義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程介明(2010)。應試教育之外,信報。2010年12月24日。
程炳林(2000)。國中生認知/意動成份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5(1),43-59。
黃心慧(2012)。羅馬房記憶策略應用於華語詞彙學習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黃任瑜(2012)。雙語環境下電腦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閱讀理解率差異研究--以新加坡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玟靜(2013)。國小教師閱讀策略使用信念與使用頻率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郁婷(2010)。閱讀態度與閱讀策略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上海、香港、韓國與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麗菁(2011)。閱讀態度與閱讀策略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上海、香港、韓國與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2001)。記憶心理學。臺北:五南。
楊雅淇(2012)。Rasch模式檢核「閱讀動機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楊璧華(2014)。應用思考地圖結合摘要策略於國語課文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記敘文為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葉錦花(2013)。彰化縣國小四、五年級學童閱讀態度與家庭閱讀環境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鄒慧英(2010)。PISA閱讀素養評量理念與命題架構。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所。
鄒慧英、黃秀霜、陳昌明(2011)。從PISA 2009建構反應題剖析臺灣學生的閱讀問題。課程與教學,14(4),25-48。廖彥琳(2010)。家庭場域與臺南市國小學童閱讀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臺南市。廖紫吟(2013)。從PISA 2009剖析閱讀行為、閱讀策略對數學素養之影響─以上海、新加坡、香港、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2014)。解讀臺北人閱讀行為及借閱排行榜。取自http://www.tpml.edu.tw/public/Attachment/41298513757.pdf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a)。臺灣PISA 2009精簡報告。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b)。關於PISA評量內涵。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3.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c)。關於PISA評量宗旨。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2.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d)。關於PISA計畫概述。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5)。學生能力國際排名。取自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賓靜蓀(2010)。PISA啟示錄-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親子天下,19,126-135。
遠見雜誌(2014)。22縣市閱讀競爭力調查。取自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3413_1.html。
齊思賢(譯)(2000)。知識經濟時代。(原著作者:Lester C. Thurow)臺北:時報文化。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雜誌。劉干美(2012)。閱讀山水:文本與圖像之間。哲學與文化,39(11),131-147。
劉欣佩(2012)。閱讀資源、課堂秩序與閱讀態度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劉芸珮(2013)。閱讀投入與閱讀策略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金萍(2012)。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素真(2011)。閱讀教學策略、閱讀策略與閱讀態度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 PISA 2009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劉雪芬(2013)。提升臺灣國中生閱讀能力之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劉雅華(2011)。家庭資源、閱讀教學策略與閱讀態度對學生閱讀素養 之影響-以 PISA 2009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劉潔玲(2011)。從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反思香港語文課程、教學與學生的閱讀素養。課程與教學季刊,14(4),49-72。劉穎韻(2005)。國小低年級兒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以寓言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潘麗珠(2009)。閱讀的策略。臺北:商周出版社。
蔡枚峨(2010)。國民小學學校閱讀環境與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政勳(2010)。父母對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之態度與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雅雯 (2011)。自我發問策略教學對不同國語文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發問、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詩威(2013)。國中生網路休閒閱讀現象之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鄭白宏、白舜文(2013)。以PISA的觀點探討影響臺灣學生閱讀態度的相關因素。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149-175。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賴詩婷(2012)。精緻化記憶策略對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戴秋華(2013)。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戴源甫(2008)。家庭背景、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途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謝石竹(2009)。記憶策略在華語詞彙教學中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伯倫(2014)。影響臺灣學生在PISA閱讀素養表現的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顏阿棉(2012)。運用ASOIM閱讀策略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顏瑩玫(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閱讀策略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臺東縣。羅文岑(2013)。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以PISA 2009閱讀素養評量內涵為教學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羅苡芳(2013)。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興趣培養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蘇旻洵(譯)(2007)。語言學習策略手冊。(原著作者:Rebecca L. Oxford)臺北:湯姆生。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J. E.,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for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s.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elow, J. L., Skinner, C. H., Fearrington, J. Y., & Sorrell, C. A.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Early Literacy: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through Fifth-Grade Dynamic Indicators of Basic Early Literacy Skills Prob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9(2), 240-257.
Brozo, W. G. (2002). To be a boy, to be a reader.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Bruning, R. H., Schraw, G. J., Norby, M., & Ronning, R. (201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5th ed. NJ: Pearson Educait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Clary, L. (2001). Getting adolescents to read. Journal of Reading, 34, 340-345.
Coles, M., & Hall, C. (2001). Gendered reading: Learning from children’s reading cho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5, 96-108.
Faulkner, H. J., & Levy, B. A. (1999). Fluent and nonfluent forms of transfer in reading: Words and their message.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6, 111-116.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yde, A. A., & Bizar, M. (1989).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ongnitive proces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Longman.
Kintsch, W. (1986). Learning form text.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3(2), 87-108.
Lam, J. W. I., Cheung, W. M., & Lam, R. Y. H. (2009). Lrarning to read: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primary studen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IRLS 2001 and 2006.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2(3), 6-32.
Lever Chain, J. (2008). Turning Boys off ? Listening to What Five-Year-Olds Say about Reading. Literacy, 42(2), 83-91.
Lewis, R., & Teals, W. H. (1980). An other looks a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2, 187-201.
Mathewson, G. C. (1994). Models of attitude influence upon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In R. B., Ruddell, J. Unrau. (Eds.). Theoretical models nd processes of reading (pp. 1431-1461).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l Reading Association.
Mckenna, M. C., Konradi, K., Lawrence, C., Jang, B. G., & Meyer, J. P. (2012). Reading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of a U. S. Surve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7(3), 283-306.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 Drucker, K.T. (2012). PIRL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Nippold, M. A., Duthie, J. K., & Larson, J. (2005). Free time preferences of older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 93–102.
OECD (2009a). 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 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11/40/44455820.pdf
OECD (2009b). Equally prepared for life? How 15-year-old boys and girls perform in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59/50/42843625.pdf
OECD (2010a). PISA 2009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8852548.pdf
OECD (2010b). 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epartment/0,3355,en_2649_33723_1_1_1_1_1,00.html
OECD (2010c). What PISA i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ages/0,3417,en_32252351_32235907_1_1_1_1_1,00. html
OECD (2010d). Participating countries/econom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ages/0,3417,en_32252351_32236225_1_1_1_1_1,00.html
OECD (2010e). PISA 2009 Results: What makes a school successful? Resources, policies, practi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8852721.pd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ictionary/literacy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pp. 573-603). Hollsdale, NJ: Erlbaum.
Wigfied, A., Guthrie, J. T., & McGough, K. (1996).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22). Athens, GA: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