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7年7月28日)。中文熱方興未艾【大紀元新聞網】。取自www.epochtimes.com/b5/7/7/28/n1785898.htm
中國教育學會(1982)。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臺北市:華欣。
中國教育學會(2006)。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臺北市:心理。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王 衍等著(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初版)。臺北市:洪葉文化。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朱文禎、鄭景華、楊建民 (2003)。以階層程序分析法建構軟體再用效益評估模式。 中華管理學報,4(1),45-62。李健浩(1995)。我國啟智教育高職階段職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淑玲、闕月清(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及需求之差異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5-30。
李永山、黃錦川、許譽勝 (2008)。以修正式德菲法探討台灣資訊軟體公司競爭策略之研究。資訊電子學刊,3(1),39-50。吳政達(1995)。階層分析法與模糊評估法在學前教育指標系統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48-49。
吳清山、林天佑、黃三吉、蔡佳霖、陳瑩如、蔡芷嫻、羅銀慧(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能力之評鑑與教師遴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2418-H-133-001-F19),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鄉泉(2003)。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的走向與學校步調。研習資訊,20,76-81。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3)。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錘卿、林生傳(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9,45-64。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教育專業,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縕琪(1999)。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
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時傑(2000)。社會工作Q&A。臺北市:風雲論壇。
邱馨儀 (2002)。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佩瑩(1996)。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敎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師大敎育研究所集刊,13,45-107。
林俊彥、陳昭君(2002)。技職學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MOE-S-027-006-X3),未出版。
林秉毅 (2012)。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柯文華、蕭靜雅 (2008)。廚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餐旅暨家
政學刊,5(1),69-91。
翁素敏(2011)。國小教師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2)。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3。
張德銳等(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6)。臺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18-40。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的發展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1-25。臺北市:學富。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編),
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92-130。臺北市:心理。
商業週刊(2007年6月28日)。打破臺灣父母四大教學迷思。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29942
張繼寧(2009年10月)。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臺灣師資
培育資料庫電子報。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b)。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郭玉霞(1998)。教育專業倫理準則初探—美國的例子。臺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4-19。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綠萍、楊玲珠、葉曉晴、湯宜家(2010年9月)。國語文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國語實小為例~,臺北市第八屆中小學暨幼稚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成果發表,臺北市教育局。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素秋(2001)。國民小學校長遴選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許明華 (2003)。我國飲用水水質適飲性指標化評估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曾憲政等(2007)。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之研究,新竹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程瑞福 (2004)。臺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31-42。馮永敏(2001)。試論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要》內涵與特色。應用語文學報,3,167-186。馮永敏 (2003)。九年一貫國語文能力序列。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之研習手冊暨教學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教學原理,1-26,臺北市:師大書苑。
程瑞福 (2004)。臺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31-42。黃善祺 (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繼仁、周立勳、甄曉蘭(2001)。國小教師國語教學信念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期刊,7(47)107-132。
楊國賜(1994)。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改進芻議。教師天地,68,13-16。楊國賜(199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和地位。師友,241,1-2。
趙鏡中(2000)。以語文能力為中心的教與學。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文忠(2006)。建構本土性的教師專業評鑑經驗-記北縣的「親身體驗」。教育
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案例專輯,95,7-10。
潘慧玲(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 ,12(4),129-168。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成果報告(編號:0198),未出版。
賴鵬升 (2010)。應用灰色統計法及分析層級程序法建構軍事機關小額採購績效指標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盧威志(2012)。國中教師文化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韓明梅(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之探究-以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薛蕙俐 (2005)。應用專家群體決策方法建構倉儲理貨型物流中心之績效評估指標架構與準則權重設定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簡禎富 (2007)。決策分析與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1,135-172羅秋昭(2003),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蘇以文(2006)。語言與認知。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貳、外文部分
Anderson, V. (1991). Alternative economic indicators. London : Routledge.
Benveniste, G. (1987). Professional 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sico: Jossey - Bass.
Burstein, L. (1992).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M.C.Alkin(Ed.), Encycol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pp.409-418).N.Y.:Macmillan
Blank, P. K. (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s: Selecting,
implementing,and reporting indicat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5(1),65-80.
Cuttance, P. (1990).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ED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Calderhead, J.(1994).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activity. In A.Pollard & J. Bourne(Eds.),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Routledge.
Cooter, R. B. (2003). Teacher “capacity-building" helps urban children succeed in reading. Reading Teacher, 57(2), 198-205.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Darling-Hammond, L. (1990). Teachers and teaching: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
In W.R.Houst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pp.267-
290).New York:Macmillan.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 Washington, D. C.: Acting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Edgar, K. (2001).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stonia: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2) , 99-114.
Houle, C. O. (1980). Continuing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ickcox, E. S. , & Musella, D. F. (1992). 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taffDevelopment. In Fullan, M. & Hargreaves, A.(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Educational Change : 156-169.
Jarvis, O. T. , & Pounds, H. R. (1990). Organizing supervising and administr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est Nyack, NY: Parker publishing Company.
Johnstone, J. N. (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Kennedy,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Kangas, J., & Leskinen, P. (2005). Modelling ecological expertise for forest planning
calculations-rationale, examples, and pitfal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6,125-133.
Linstone, H.,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ss:Addison-Wesley.Lynch,
Mayston, D.J., & Jesson, D.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19,99-108.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Nelly, M. (1990). Educ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s: Developing indicator systems in
Alberta.(EDR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0924.)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N.J.: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June-July,24-29.
Pollard (1989).Statistical Science,14(4),341-354.
Power, C. (1990). Higher education indicators: An exercise in interpretation. In
N.Bottani,&I. Dalfau(Eds.),Indicators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353-361.
Parkay, F. W. ,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ulman, L. S. (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vard Educational Rview,57(1),1-23.
Smith, M. S. (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 Phi Delta Kappan, 69(7), 487-491.
Sykes, G. (1989).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ism: A cautionary perspective.
Seyfarth, J. T. (1991).Persona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Boston:Allyn &Bacon.
Spee, A., & Bormans, R. (1992).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4(2),139-155.
Vargas, L. G. (1990). An overview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48(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