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20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26 17:0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許富堯
研究生(外文):
Fu-Yao Hsu
論文名稱:
李小平京劇導演藝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esearch of Xiao-Ping Lee’s stage direction in Beijing Opera
指導教授:
楊馥菱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京劇
、
戲曲現代化
、
導演
、
李小平
外文關鍵詞:
Beijing Opera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
director
、
LEE XIAO PI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2495
評分:
下載:155
書目收藏:2
臺灣自70年代起展開「戲曲現代化」之後,導演在戲曲劇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成為戲曲演出中,除演員與劇本之外,另一值得觀察的課題。
本論文透過對當代京劇劇場中新一代優秀導演:國光劇團導演、2011年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進行觀察,整理其創作之發展脈絡,並藉此探究其京劇導演藝術對臺灣當代京劇發展之影響。
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分成生平研究及作品研究兩大部分。生平研究以李小平之家庭背景及劇校習藝為起始,記述其人從傳統戲曲演員逐漸轉型為導演之歷程,並透過生平與創作經歷的比對,歸納其創作分期。作品研究主要以李小平之京劇作品為主,並旁及對其創作歷程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依創作分其挑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討論。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內容,並略述臺灣當代京劇導演發展概況。第二章為生平與創作歷程。第三章為萌芽期之導演作品分析,探討李小平自演員轉型為導演初期於現代劇場及傳統劇場從事創作的情況,及其導演理念初步成形的歷程。第四、五章為蛻變期之導演作品分析,探討李小平在執導多齣新編京劇後,導演理念日漸成熟,在創作上產生重大轉變,樹立自身特有的導演風格的歷程。第六章為成長期之作品分析,以李小平挑戰京劇表現形式的四部跨界作品為觀察對象,探討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第七章為本論文之結論,歸納總結前文論述,針對李小平之導演創作提出階段性觀察及省思。
Besides performers and scripts,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ors has rise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ater and it have become a topic worthy to be discussed si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ater in 70s in Taiwan.
In the paper,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ew-born Beijing Opera director called Lee XIAO PING, who is the director of GuoGuang Opera Company and 2011 National Arts winner. These research can help us to figure out how Beijing Opera Arts influenced Modern Beijing Opera Arts in Taiwan.
LEE XIAO PING ‘s life history and his work studies are two main parts in the research. Lee XIAO PING ‘s life history begins with his family and school times, then looks into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director from a performer and compares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By doing this, we can figure out the stages of his creation. Work studies mainly discuss LI XIAO PING’s Beijing Opera Works and partly discuss some works that is meaningful or have influence to him.
Chapter 1 of the pap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show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and the contents and simply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 of Modern Taiwan Opera Development,. Chapter 2 is his life history and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In chapter3 is the analysis of the beginning stage of his works, also discuss the creative condition in traditional opera and modern opera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perform to a director and the process of the growing idea of direction.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is the changing stage of his creation. After directing lots of new-write Beijing opera, the idea of direc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mature, this have a very huge change on his creation and become his unique style of direction. Chapter 6 is an analysis of the growing stage of his works, through the 4 of his works that challenge the formation of Beijing Opera performance, we could know the developing aspects in the future.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that conclude those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 above and bring up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his directing work.
論 文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及內容 4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8
第四節 臺灣京劇導演發展概況 12
第二章 李小平之生平經歷與創作歷程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成長習藝(1964~1985) 14
第二節 從演員到導演的轉變(1985~1995) 21
第三節 創作歷程與自我精進(1995迄今) 27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遊走現代‧厚積傳統:創作能量的累積
第一節 遊走現代:現代劇場的經驗反思 37
第二節 厚積傳統:舊戲新排的創作思考 42
第三節 京劇本土化的新嘗試:《廖添丁》 47
第四節 小結 52
第四章 大陸劇本‧臺灣詮釋:自我整合的完成
第一節 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閻羅夢》 54
第二節 經典戲重詮的新表現:《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65
第三節 歷史議題與人性思考:《李世民與魏徵》 69
第四節 小結 74
第五章 文學發想‧深情敘事:個人風格的建立
第一節 小劇場京劇的新思維:《王有道休妻》與《青塚前的對話》 75
第二節 女性內心的深情敘事:《三個人兒兩盞燈》 85
第三節 文學經典的動態展現:《金鎖記》 91
第四節 小結 99
第六章 形式跨界‧美學融合:京劇美學的提煉
第一節 京劇與交響樂的對話:《快雪時晴》 101
第二節 京劇歌唱的抒情內在:《孟小冬》 110
第三節 自述身世的戲子旅程:《百年戲樓》 120
第四節 疏離、解構與跨文化:《豔后與她的小丑們》 127
第五節 小結 135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導演風格的形成脈絡 137
第二節 導演發展的藝術特質 140
第三節 創作影響與未來展望 145
參考書目 148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安祈:《戲裡乾坤大─平劇世界》。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臺北:印刻文化,2008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沈惠如:《從原創道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紫貴等講授;龔戰、高法全整編:《戲曲導演技巧》。武漢:湖北省戲曲學校,1984年。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論述卷》(一)、(二)。臺北:幼獅出版社,1987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姜智主編;王佩孚、李峰、曲錦春副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卷三‧戲曲導演、音樂、舞臺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胡芝風:《戲曲舞臺藝術創作規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上、中、下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馬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臺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82年。
馬森:《馬森戲劇論集》。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馬森:《當代戲劇》。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陸愛玲:《天馬行空──編導天地》,《青少年表演藝術叢書》,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0年。
徐城北:《京劇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郭亮:《戲曲導演學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芸芸譯,奈梅斯(Jill Nelmes)編:《電影學入門》。臺北:韋伯出版社,2006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1990年。
張庚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下卷。臺北:大鴻圖書出版,1998年。
楊雲玉:《青年族群對傳統戲曲「京劇」的觀賞行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蔡倜:《戲曲導演技法》。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鍾傳幸:《戲曲導演:兒童戲曲《森林七矮人》創作演出》。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2001年。
薛沐:《戲曲導演概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年。
藍劍虹:《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布雷希特、莫雷諾比比較研究》。臺北:唐山文化出版社,1989年。
藍劍虹:《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現代戲劇表演美學的革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藍劍虹:《導演與表演專題》。臺南:臺南人劇團,2006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二、單篇論文
王璦玲:〈經典性與現代性〉。《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年6月,頁160-163。
王友輝:〈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評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表演藝術》,2004年5月,頁87-88。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2006年7月,頁179-181。
王友輝:〈藉夢論史看人生──《閻羅夢》之「觀看」〉。《聯合文學》,2008年10月,頁174-175。
王德威:〈京劇南渡,快雪時晴〉。《聯合文學》276期,2007年10月,頁35-42。
王安祈:〈閻羅夢‧天地一秀才──靈魂的靈魂深處〉。《聯合文學》,2008年10月。頁168-170。
王安祈:〈有鳳來儀─期待《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國光藝訊》第39期,2001年6月。
王安祈:〈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京劇《金鎖記》劇場設計〉。《聯合文學》第259期,頁63-66。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2009年1月,頁31-52。
王安祈:〈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為例:論京劇流派的人文意涵〉。《戲劇研究》,2009年7月,頁15-44。
王安祈:〈從寫意到象徵──臺灣新編京劇導演二度創作的舞臺新景觀〉。《第一屆兩岸韻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頁279-304。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論京劇在臺灣的藝術追求與文化意義〉。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論壇論文,頁25-45。
尤麗雯:〈幽微的聲音──論王安祈四部新編女戲的藝術價值〉。《戲說‧戲言》,2010年4月,頁63-79。
丘慧玲:〈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2008年3月,頁171-204
李樹良:〈論戲曲導演〉。《藝術學報》,1993年6月,頁88-111。
李元皓、林幸慧整理:〈從京劇到現代劇場─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的跨劇種創作談〉。《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頁34-37。
李小平:〈逐漸明白中的糊塗──寫在京劇啟示錄演出後〉。《國光藝訊》第二期,1996年12月。
李惠綿〈鳳姐千面展藝,紅樓鬧中沁寒〉。《表演藝術》,2003年12月,頁70-72。
李惠綿:〈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戲劇學刊》,2005年7月,頁63-84。
汪詩珮:〈世紀末「京劇臺灣化」風潮下的省思──從國光《廖添丁》與復興《出埃及》談起〉。《臺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頁295-324。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2008年3月,頁205-247。
汪詩珮:〈女人心,女兒情〉。《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年6月,頁164-167。
汪詩珮:〈孤獨,是一種境界:《孟小冬》觀後之零零落落〉。《戲劇學刊》,2010年7月,頁245-250。
吳佩凌:〈試論實驗京劇《青塚前的對話》的女性意識〉。《臺藝戲劇學刊》,2008年9月,頁109-128。
吳秀玲:〈饗有餘兮思無窮:我看青塚〉。《絳唇珠袖兩寂寞》,臺北:印刻文化,2008年,頁314-318。
林鶴宜:〈《廖添丁》引爆本土化難題〉。《民生報》,1999年10月25日。
林淑薰:〈新編京劇《金鎖記》的舞臺空間處理〉。《戲曲學報》,2008年12月,頁273-298。
林幸慧:〈臺灣戲曲學界對京劇文本創作的影響:由《閻羅夢》的映像說起〉,《民俗曲藝》。2008年6月,頁123-168。
周逸昌、田啟元、彭雅玲、閻鴻亞:〈座談三:身體、語言與意識形態〉。收錄於《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臺灣小劇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227-250。
紀慧玲:〈廖添丁出入野史回歸人性─國光「臺灣三部曲」終結篇人物定位讓劇團煞費苦心〉。民生報,1999年10月17日。
亮軒:〈「閻羅夢」亦非夢──談此劇之奇情與常理〉。《聯合文學》,2008年10月,頁171-173。
施如芳:〈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表演藝術》,2004年1月,頁38-41。
施如芳:〈流離者的生命密碼〉。《聯合文學》276期,2007年10月,頁47-54。
徐城北:〈京劇「巧縣官」二題〉。《戲劇電影報》第21期,1981年5月24日。
貢敏:〈從陳西汀到童芷苓‧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的編與演〉。《國光藝訊》第38期,2001年4月。
康韻梅:〈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婦研縱橫》,2004年10月。
張育華:〈試論新編戲曲表演功法的探索與商榷──以京劇《金鎖記》為例〉。《戲劇學刊》,2008年1月,頁41-67。
廖燦輝:〈京劇景物造型產生特殊效能的詮釋〉。《華岡藝術學報》,2003年6月,頁348-371。
劉信成:〈見證臺灣「戲曲導演」之進步──從《原野》與《金鎖記》談起〉。《傳藝》65期,2006年8月,頁97-99。
劉慧芬:〈「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戲曲學刊》,2009年1月,頁125-150。
蔣興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曲學報》,2008年6月,頁225-249。
謝東寧:〈把眼睛放在鏡框外─專業的跨劇種導演李小平〉。《表演藝術》第105期。2001年9月。頁52-54。
謝昌益:〈試論新編戲曲演出對於戲曲審美觀之影響〉。《藝術論文集刊》,2004年12月,頁249-262。
謝柏梁:〈層層枷鎖重沉沉:《金鎖記》從小說到京劇的嬗變〉。《戲劇學刊》,2007年7月,頁257-267。
三、學位論文
林胤華:《臺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7年。
林俐慈:《從現代小說改編的臺灣京劇研究(1990-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淑薰:《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紀家琳:《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慧勻:《臺灣廖添丁劇場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芳菱:《論王安祈與臺灣京劇發展》。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瀛鐸:《國光劇團二十一世紀初愛情京劇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京崑表演藝術為範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楊子宜:《《金鎖記》相關戲劇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信成:《臺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臺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臺北:中國文化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浩君:《90年代臺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四、演出節目單
《廖添丁》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1999年。
《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2年。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3年。
《李世民與魏徵》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4年。
《三個人兒兩盞燈》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5年。
《金鎖記》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6年。
《快雪時晴》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07年。
《孟小冬》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10年。
《百年戲樓》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11年。
《豔后與她的小丑們》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光劇團,2012年。
五、影像資料
《武惡》演出錄影帶。臺北:麥田電影工作室。1998年。
《廖添丁》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1999年。
《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2年。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3年。
《王有道休妻》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4年。
《三個人兒兩盞燈》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5年。
《金鎖記》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6年。
《青塚前的對話》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6年。
《快雪時晴》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07年。
《孟小冬》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10年。
《巧縣官》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10年。
《百年戲樓》演出DVD。臺北:國光劇團,2011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推文
推文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er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
2.
臺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
3.
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
4.
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
5.
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
6.
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
7.
台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
8.
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
9.
台灣廖添丁劇場研究
10.
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
11.
從現代小說改編的臺灣京劇研究(1990-2008)
12.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13.
臺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
14.
論王安祈與臺灣京劇發展
15.
《金鎖記》相關戲劇之研究
1.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2.
沈惠如:《從原創道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3.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4.
王友輝:〈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評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表演藝術》,2004年5月,頁87-88。
5.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2006年7月,頁179-181。
6.
王友輝:〈藉夢論史看人生──《閻羅夢》之「觀看」〉。《聯合文學》,2008年10月,頁174-175。
7.
王安祈:〈閻羅夢‧天地一秀才──靈魂的靈魂深處〉。《聯合文學》,2008年10月。頁168-170。
8.
王安祈:〈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京劇《金鎖記》劇場設計〉。《聯合文學》第259期,頁63-66。
9.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2009年1月,頁31-52。
10.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論京劇在臺灣的藝術追求與文化意義〉。臺灣漢學新世紀─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周年論壇論文,頁25-45。
11.
李樹良:〈論戲曲導演〉。《藝術學報》,1993年6月,頁88-111。
12.
李元皓、林幸慧整理:〈從京劇到現代劇場─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的跨劇種創作談〉。《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頁34-37。
13.
李惠綿:〈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戲劇學刊》,2005年7月,頁63-84。
14.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2008年3月,頁205-247。
15.
林淑薰:〈新編京劇《金鎖記》的舞臺空間處理〉。《戲曲學報》,2008年12月,頁273-298。
1.
國光劇團新編京劇的女性書寫研究
2.
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
3.
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
4.
論王安祈與臺灣京劇發展
5.
臺灣新編京劇之導演制應用──以2015年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為個案
6.
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
7.
國光劇團二十一世紀初愛情京劇之研究
8.
臺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
9.
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
10.
國光劇團跨文化京劇的改編與詮釋
11.
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
12.
戲曲與音樂的對話—以鍾耀光新編京劇與二胡協奏曲《快雪時晴》為例
13.
從傳統與現代結合中看台灣京劇音樂發展─以國立國光劇團演出製作為例
14.
京劇老戲的修編與改編研究──以劉慧芬「國光」劇作為範圍
15.
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