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4.34.64)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8 16: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培元
研究生(外文):Pei-Yuan Wu
論文名稱:宗教信仰變遷對部落組織與空間的影響─以llyung Klesan 的Rgayung部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n organization and space throng religion changes –A case study on “Rgayung”, Llyung Klesan
指導教授:鄭晃二鄭晃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宋立文汪明輝
口試日期:2014-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南澳群泰雅族澳花部落歲時祭儀祖靈祭空間
外文關鍵詞:Atayal llyung KlesanRgayungSm’atuindigenous festival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Rgayung是一個多社群組成的泰雅族部落,雖然內部的社會組織與文化習俗在日治時期已遭受破壞,但在1945年後初期,Rgayung出現積極恢復原本社會組織和復辦Sm’atu(祖靈祭)的過程。然而在1950年後,基督長老教會被引進,Rgayung的社會組織、祭典儀式和Gaga律法等,逐漸被轉化或取代甚至消失。當年禮拜堂的出現,開始象徵著Ragyung部落新的信仰核心之外,在當時也是教育、政治和集會的場所。近年來禮拜場所也增加到五、六間,且功能也只剩下宗教集會之用。除此之外,在台灣原住民族的許多部落都在以不同方式振興部落傳統祭典、恢復原本組織和建築空間,使其部落能連結過去和土地,自主性的發展部落光觀、產業以及文化傳承等目的。反觀Rgayung部落,為何只有「聖誕節」?基督長老宗教的泰雅爾中會為何只重視泰雅族文化中的「語言問題」?為何一個部落存在兩個長老教會和多個教派的教會?
本研究目的在於,尋找Rgayung部落宗教信仰變遷中的行為與認知,以及部分族人復辦Sm’atu(祖靈祭)的目的。並從Rgayung部落信仰組織和相關的部落建築空間來探討其對Rgayung部落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訪談以及參與觀察和測繪的相互印證,將這些方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範圍從llyung Klesan(南澳群)往回看Rgayung;時間從Rgayung的形成到1950年基督長老教會被引進,再到2013年澳花國小復辦傳統祭典來研究與觀察。
2.透過現場測繪來分析活動行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
3.整理宗教信仰變遷中,Rgayung部落的組織、成員、祭典(節日)、行為、建築、空間以及不同時期的比較。
因此,本研究發現如下:
1.多社群組成的Rgayung部落,難形成共識的狀態也反映在多宗教教派的建立上。
2.在Rgayung部落,傳統信仰與新信仰,產生了各自所需的建築與空間,反映著不同的功能與宇宙觀。
3.在振興Sm’atu(祖靈祭)時,尚缺乏建築與空間與流程上的嚴謹性。

“Rgayung” is an Atayal tribal which is composed by many communities.Soon after 1945, a series of recovering procedure were to have the origin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m’atu’ retrieved. However after 1950,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resbyterian Church,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ritual and “Gaga” were transformed, replaced and even disappeared. The appeared of the church symbolized not only the new core of beliefs but also the place where functions education, politics and gathering. Besides, a majority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 are revitalizing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recovering the original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al space via many way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develop tribal tourism, and inheritance culture. In contrast Rgayung tribe, why only "Christmas"? Why Presbyterian religion Taiyaer only pay attention to "language problems" of Atayal culture? Why a tribe has two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he Church there are two more religious group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not only to seek the changes in religious behavior recognition in ‘Rgayung’ but also purposes of the tribal people to to recovery “Sm’atu”. Further,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n ‘Rgayung’ through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and architectural spaces in this tribal.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are literature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with following steps:
1. Ranging from ‘llyung Klesan’ to ‘Rgayung’; timing from 1950 to 2013.
2. Through site mapp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activities.
3.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 period of tim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s, members, architectural spaces.
Thus, this study found that:
1.The status of difficult to form a consensus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multi-religious village.
2.Traditional beliefs and new beliefs, resulting in their architecture and space needed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cosmology
3.In the meanwhile to recovery “Sm’atu”, lacking the rigor in the process architecture and space.

目錄
謝辭 I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文獻回顧 2
1.3 研究課題 4
1.4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1.5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2章 RGAYUNG部落的形成與社群的複雜關係 11
2.1 RGAYUNG部落的形成 11
2.2 RGAYUNG的社會類型與部落空間 26
2.3 小結 27
第3章 RGAYUNG傳統社會組織與傳統信仰的集體活動與空間關係 29
3.1 部落組織的分支與融合 31
3.2 LLYUNG KLESAN傳統社會組織的集體活動與空間關係 33
第4章 基督長老宗教傳入與RGAYUNG部落的空間關係 60
4.1 基督長老宗教傳入RGAYUNG的過程 61
4.2 基督長老宗教被引進至RGAYUNG部落後,教會與部落之間的空間關係? 65
4.3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的成立 72
4.4 小結 96
第5章 結論 98
5.1 研究發現 98
5.2 後續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訪談資料 107
圖片目錄
圖片 1 1 Rgayung各組織關係圖 9
圖片 1 2研究流程圖 10
圖片 2 1 泰雅族各系統族群分布圖與南澳鄉行政區分布圖(資料來源:底圖摘自《文面‧馘首‧泰雅文化p.17》) 12
圖片 2 2 Klesan遷徙示意圖(地形圖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18
圖片 2 3 各社分佈圖(地形圖來源: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19
圖片 2 4 Ayaw設位置 21
圖片 2 5 西元1948年以前Rgayung(澳花村總稱)各地區之地名 22
圖片 2 6 Rgayung各社群空間分布圖 25
圖片 3 1 西元1924年時期Kmuyaw社mrhow qalang與mlahang gaga關係圖 32
圖片 3 2 西元2013年,澳花國小執行mba’iy puqin bh’ing gaga的空間配置圖 42
圖片 3 3 澳花國小的穀倉(khu)正面 44
圖片 3 4 澳花國小的穀倉(khu)側面 44
圖片 3 5 Rgayung澳花國小khu的北向立面圖與剖面圖 45
圖片 3 6 Rgayung澳花國小khu的東向立面圖與剖面圖 46
圖片 3 7 「tbuci gaga」與「mba’iy gaga」分析圖 48
圖片 3 8 Sm’atu祭典儀式空間配置圖 55
圖片 4 1 Rgayung部落澳花長老教會的石造教堂 65
圖片 4 2 右邊為Bakan Temu,左邊為Bakan Temu的姊姊 67
圖片 4 3 位於下村的澳花長老教會教堂與Tosa群和Truku群分布之空間配置圖 70
圖片 4 4 Rgayung澳花基督長老教會教堂 71
圖片 4 5 澳花上部落集會所空間用途變遷示意圖 74
圖片 4 6 澳花上部落集會所,位於圖4-4右圖之數字3的位置 74
圖片 4 7澳花上部落集會所,位於圖4-4右圖之數字1的位置 75
圖片 4 8澳花上部落集會所,位於圖4-4右圖之數字2的位置 75
圖片 4 9 長老林金樹的自宅 76
圖片 4 10 Rgayung和平基督長老教會教堂 77
圖片 4 11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青年會2013年報佳音前之交換禮物活動 84
圖片 4 12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2013年報佳音動線圖 86
圖片 4 13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2013年報佳音起點於Rgayung第四鄰 87
圖片 4 14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教友們於BakanTemu家屋前庭 87
圖片 4 15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報佳音情況,牧師、長老帶領教友們與屋主一同祝禱 88
圖片 4 16 圖片人物為澳花長老教會教友們,與和平基督長老教會教友們交會於此地 89
圖片 4 17 和平基督長教會教友們於禮拜堂合影完成2013年的報佳音 89
圖片 4 18 90
圖片 4 19 91
圖片 4 20 91
圖片 4 21 91
圖片 4 22 92
圖片 4 23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教友與非教友之rgayung部落人族人數與戶數比 93
圖片 4 24 93
圖片 4 25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平面圖 94
圖片 4 26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東、西向立面圖 95
圖片 4 27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南、北向立面圖 96

表格目錄
表格 2 1 泰雅族群分類表 13
表格 2 2 llyung Klesan各社所屬之系統(小群) 14
表格 2 3 南澳群各群戶數及人數比 14
表格 2 4 Kumoyau社與Babo-kaikai社的組成與祭團數 20
表格 2 5 Kubabi社與Klmwan社的組成與祭團數 22
表格 2 6 Ryohen社的組成與祭團數 23
表格 2 7 Rgayung各社群遷入過程與分布 24
表格 3 1 遷入rgayung部落之原始部落gaga組織數表 32
表格 3 2 距今250年前Mba’iy gaga的成員、象徵物與建築空間列表 37
表格 3 3 傳統與現今的mba’iy puqin bh’ing gaga對照表 40
表格 3 4 Mbuci gaga行為活動和建築與空間列表 47
表格 3 5 Sm’atu的行為活動和建築與空間列表 54
表格 4 1 Rgayung部落各教派成立年代及成員分析 60
表格 4 2 Rgayung部落收穫節活動內容與成員關係表 68
表格 4 3 收穫節與季節之相關表格 68
表格 4 4 澳花長老教會教堂建築的建造、重建之相關課題分析表 72
表格 4 5 Rgayung和平基督長老教會成立與建堂的過程表 77
表格 4 6 Rgayung和平基督長老教會2012年度重要行事曆之相關表格 78

參考文獻
一、書籍文獻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初版,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譯自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王梅霞(2006)《泰雅族》,初版,台北市:三民。
布興‧大立(2007)《泰雅爾族的信仰與文化:神學的觀點》,台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撰稿(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石井玲子譯(1997)《上帝在編織》,初版,臺南市:人光出版社,譯自井上伊之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著(2006),《比亞毫古道環境教育叢書:林務局國家步道系統解說資料》,初版,宜蘭縣羅東鎮: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石磊、阮昌鋭、楊福發(1964)《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吳佰祿、李子寧、馬騰嶽(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初版,台北市:台灣博物館。
南澳鄉公所(2002)《南澳鄉簡史》,台北縣: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德、黃應貴編(2002)《「社群」研究的省思》,初版,臺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萊撒‧阿給佑(2012)《泰雅爾族傳統文化:部落哲學、神話故事與現代意義》,初版,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黃俊銘(1997)《桃園縣泰雅族居住文化發展調查及研究》,初版,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黃應貴主編(1986)《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2)《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初版,臺灣:晨星。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2011)《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市:原民會,南天。譯自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1984)《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趙芳如譯(2000)《台灣原為建築》,第一版,臺北市:原民文化事業公司,譯自藤島亥治郎。
二、論文文獻
尤巴斯‧瓦旦(2005)《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哈勇諾幹(2012)《制度性剝削與原住民社會經濟變遷:以南澳鄉泰雅族Rgayung部落礦業活動為例》,私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芃伶(2010)《尋回消失的Ryohen(流興)部落─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義勇(2004)《從Hobig Hazyung牧師(曾長清)的牧職工作論泰雅爾族宣教的議題》,玉山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
戴雷(2005)《泰雅族的家:共食與餵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欣育(1996)《「原住民神學」、傳道人與異文化─以泰雅族長老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三、期刊與其他文獻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3)《102年部落核定bbukeykay社訪查表》。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3)《102年部落核定kbubu社訪查表》。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3)《102年部落核定kmuyaw社訪查表》。
賴淑娟、哈勇諾幹(2012),「歷史過程中的族群實踐:宜蘭、花蓮邊界的族群流動與交疊」《東臺灣研究》,第18期,頁3-5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