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A、古代典籍(按作者年代排列)
[漢]司馬遷撰,[唐]張守節正義:《史記》第二冊,卷27〈天官書第五〉(臺
北:鼎文書局,1990年7 月)。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漢]班固:《漢書》(上海:新華書店,1989年)。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戴德:《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正編》第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11月臺1版)。
[漢]劉歆:《西京雜記》,《四部叢刊正編》第23冊,卷1〈七夕穿針開襟樓〉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11月臺1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10
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
六三冊詩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年7月)。
[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收錄於《傳世藏書》諸子部(海南:海南新
聞出版社,1995年7 月,頁 638)。
[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5
月)。
[東漢]蔡邕撰,鄧安生校注:《蔡邕集編年校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吳]徐整:《三五歷記》,收錄於[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卷 63
(長沙:長沙嫏嬛館,1883年)。
[晉]周處:《風土記》,收錄於[明]陶宗儀:《說郛三種》第5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晉]張華撰:《博物志》卷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三五三冊小說
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海內經》(臺北:漢京文化,1984
年11月)。
[後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收於[明]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臺北:
新興書局,1960年6月)。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唐]王冰次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卷 1,收入《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7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卷5(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時序部十六》卷31(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1
月)。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 1〈正朔曆數部第二〉,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
201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第1冊,第19卷(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10月)。
[明]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卷2,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第12冊(成都:
巴蜀出版社,1993年11月)。
[明]郎瑛:《七脩類稿》卷 1〈天地類〉(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明]馮應京輯:《月令廣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史部一六四冊時令類
(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8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5(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1月)。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10月)。
[清]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1958 年10月)。
[清]蔡振豐:《苑里志》下卷(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1958年10月)。
[清]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8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林焜熿:《金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年10月)。
[清]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10月)。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10月)。
[清]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58年10月)。
[清]劉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58年10月)。
[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10月)。
[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8年10月)。
[清]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1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
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張學禮、王士禎等:《清代琉球紀錄集輯(下)》(臺灣文獻叢刊第292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
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 19(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七夕部〉卷66 (臺北:鼎文書局,
1977年)。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走橋摸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8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遼寧:萬有圖書,2003年3 月)。
B、 近代論著(按出版時間排列)
[日]新城新藏:《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上海:中華學藝社出版,1933年)。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選第一集》(上海:人民學出版社,1959 年 1月)。
唐圭璋:《全宋詞》第一冊(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6月)。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2(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1月)。
蘇同炳:《臺灣今古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申丙:《唐宋散文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7月)。
王君華纂修:《雲林縣志稿》(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
婁子匡:《臺灣民俗源流》(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陳慧樺、古添洪《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2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2月)。
孟健君纂修:《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 43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鐘華操、林衡道編著:《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論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
李德君、陶學良:《彝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5月)。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會編:《滿族民間故事選》(第一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年10月)。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10月)。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0月)。
賴熾昌等:《彰化縣志稿》(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 7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林興仁、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66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編輯組:《傈僳族民間故事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8月)。
西雙版納傣族民間故事編輯組:《傣族民間故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11月)。
丁如明:《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
〔日〕片岡嚴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1月)。
凌志四主編:《臺灣民俗大觀(二)》(臺北:同威圖書,1985年3月)。
曾迺碩總纂:《臺北市志》卷4,(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6月)。
銀帆:《哈薩克民族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
簡上仁:《臺灣民謠》(臺北:眾文圖書,1987年7月)。
谷德明:《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劉還月:《臺灣歲時小百科(下)》(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9月)。
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4月)。
蘇勝興等:《瑤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0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3月)。
賀學君:《中國四大傳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鄺偉英:《客家歌謠》(臺北:作者自己出版,聖鸚公司印刷,1992年8月)。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康原:《臺灣囝仔歌的故事(一)》(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4年6月)。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2月)。
[德]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王秋桂:《中國節日叢書------七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6月)。
俞曉群:《數術探祕------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祕意義》(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8月)。
鍾達明:《客家臺語詩選》(臺北:愛華出版社,1995年8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歲時節慶》(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11月)。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正之:《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1年12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傳説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第一~五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2月)。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8月)。
孫秋雲:《文化人類學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
劉慧潔:《臺灣的節日慶典》(臺北:幼福文化,2007年2月)。
劉斐青:《神氣遊臺灣》(臺北:大輿出版社,2008年1月)。
姜漢椿:《東京夢華錄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二)單篇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列)
A、臺灣期刊論文
王孝廉:〈牽牛織女傳說的研究〉,《幼獅月刊》(1974年7月,頁55-72)。羅煥光:〈傳統客家生育禮俗〉,《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3月,頁149-163)。彭美玲:〈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363-394)。洪淑苓:〈七夕------女性的民俗嘉年華〉,《國文天地》第16卷第3期(2000年8月,頁29-31)。洪淑苓:〈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 期(2001年5月,頁227-229)。鄭振滿:〈「保生大帝」考〉,《田野與文獻》第51期(2008年4月,頁18-21)。
周志川:〈與天地自然冥合------從《禮記˙月令》看古代養生觀〉,《國文天地》第287期(2009年4月,頁8-13)。林素英:〈七夕節俗論略〉,《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9年9月,頁1-28)。林長華:〈兩岸七夕情味濃〉,《文化交流》第8期(2011年,頁77-79)。
B、大陸期刊論文
孫續恩:〈關於「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幾個問題〉,《武漢大學學報》第3 期 (1985年,頁103-107)。
顧希佳:〈馬頭娘及其神話------蠶神考〉,《民間文學論壇》第4期(1987年,
頁20)。
洪淑苓:〈「牛郎織女」在俗文學中的特色〉,《中外文學》第17卷第3期(1988年8月,頁87-108)。徐傳武:〈漫談古籍中的銀河牛女〉,《棗莊師專學報》第3期(1988年8月,頁34-38)。
劉丹:〈天鵝處女型故事淵源考略〉,《民間文學論壇》第6期(1991年,頁92)。
王雅清:〈論牛郎織女故事主題的演變〉,《玉溪師範學報》第5期(1994年,頁53-56)。
何根海:〈七夕風俗的文化破譯〉,《民間文化論壇》第4期(1998年,頁45-50)。
於長敏:〈日本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國原型的比較〉,《日本學論壇》(1999年第2期,頁47-50)。
邱福慶:〈中國愛情文學中的牛郎織女模式〉,《龍巖師專學報》第17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56-64)。
田茂軍、林鐵:〈中國四大傳說中的男性形象〉,《民間文化》第7期(2000年,頁8)。
余敏芳:〈宋代七夕詞的民俗文化闡釋〉,《語文學刊》第5期(2001年,頁 1-3)。
杜漢華、汪碧濤、余海鵬:〈牛郎織女七夕節源考〉,《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107-112)
張玉璞、曹瑞娟:〈「七夕」題材詩歌源流考〉,《聊城大學學報》第1期(2005
年4月,頁27-30)。
王帝:〈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及其演變〉,《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06年6月,頁25-30)。
田有餘:〈從小說、戲曲看牛女傳說在明代的演變〉,《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2008年,頁135)。
刑莉:〈民間制度視野下的《牛郎織女》傳承------從織女形象與習俗談起〉,《民俗研究》(2008年4月,頁199-208)。
張鳳霞:〈元宵節中的女性文化〉,《晉陽學刊》第1期(2009年,頁1-3)。
郭青:〈從白居易的《長恨歌》談七夕節的文獻價值〉,《名作欣賞》(2009年9月,頁118-120)。
周衛:〈論上巳節的文化內蘊〉,《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11年4月,頁18-19)。
趙逵夫:〈從廣東七夕節的傳播源流看其文化特徵〉,《文化遺產》第3期(2011年,頁84-92)。
周紅萍、蘇家福:〈襄陽穿天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頁23-26)。
(三)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排列)
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劉學燕:《兩宋七夕與重陽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劉奇慧:《唐代節令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張秀娟:《寶卷中的四大民間故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吳淑杏:《七夕詩之研究------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張銀《古代詩詞曲賦中的七夕風俗與「牛郎織女」》(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蘇柔雯《七夕節的由來及其節俗研究------兼論臺俗十六歲成年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趙偉含《中國傳統女兒節探析》(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虹《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七夕民俗流變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民俗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四)網際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
「臺灣文獻叢刊」:http://union.ncl.edu.tw/TaiwanWeb/home/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