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專書(依年代為序排列,同時代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古籍
〔周〕尸佼:《尸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春秋〕左丘明傳、〔晉〕杜預集解:《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臺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戰國〕孟軻、〔漢〕趙岐注:《孟子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戰國〕荀況著、〔唐〕楊倞注:《荀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戰國〕莊周著、〔晉〕郭象注:《莊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戰國〕屈原著、〔漢〕王逸注:《楚辭章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戰國〕墨翟:《墨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王充:《論衡》(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司馬遷著、〔晉〕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75年10月,八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80年9月,七版)。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鄭玄注:《周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撰:《禮記》(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劉向校編、〔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劉熙:《釋名》(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魏〕稽康:《稽中散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晉〕張湛注:《列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漢〕葛洪:《神仙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晉〕薛貞注、〔清〕王謨輯:《歸藏》(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年7月)。
〔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收錄於《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7年4月修訂版)。
〔梁〕昭明太子著、〔唐〕李善注︰《文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梁〕吳均:《續齊諧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北齊〕顏之推、〔清〕趙曦明注、盧文弨補:《顏氏家訓》(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李白:《李太白詩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李肇:《國史補》(臺北市:世界書局,1991年6月,四版)。
〔唐〕長孫無忌等:《隋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段成式著,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新北市:漢京文化,民72年10月)。
〔唐〕孫思邈著、〔宋〕高保衡、林億等校:《備急千金要方》(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釋元應:《一切經音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南唐〕沈汾:《續仙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宋〕上官融:《友會談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1月,臺一版)。
〔宋〕吳曾著︰《能改齋漫錄》(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11月)。
〔宋〕姚寬:《西溪叢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宋〕洪邁著:《容齋續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
〔宋〕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宋〕晏殊:《元獻遺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1月)。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74年2月,四版)。
〔宋〕劉斧撰輯:《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
〔元〕羅貫中原著、〔明〕馮夢龍增補、章行校點:《新平妖傳》(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明〕吳承恩著、劉脩業輯校、劉懷玉箋校:《吳承恩詩文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明〕李昌祺著、劉雅農校:《翦燈餘話》(臺北市:世界書局,1959年9月)。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市:文馨出版社,1973年5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臺北市:新文豐,民78年7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
〔明〕凌濛著、王古魯編註:《初刻拍案驚奇》(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9月)。
〔明〕張煌言:《張蒼水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
〔明〕馮夢龍編撰、海君校點:《足本三言:醒世恒言》(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明〕馮夢龍編撰、海君校點:《足本三言:警世通言》(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0月)。
〔清〕永瑢、紀昀等撰:《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10月)。
〔清〕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5月)。
〔清〕周亮工:《書影》(臺北市:世界書局,2009年8月)。
〔清〕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清〕陸次雲:《峒谿纖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清〕楊守敬著、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二十四.日本訪書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
〔清〕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二) 現代專著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8月)。
王國良:《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夢鷗輯校:《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6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原住民與其他民族神話為例》(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9年6月)。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吳逸驊:《圖解社會學》(臺北市:易博士文化,2004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李悔悟:《中國小說史》(臺北市:洪葉文化,1995年4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市:時報文化事業,1998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9月)。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5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4月,再版)。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9月)。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市:大林,1983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袁珂著:《古神話選釋》(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
唐嘉弘主編:《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焦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
陳聿東主編:《佛教文化百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一個哲思的;一個方法論的探索》(臺北市:谷風,1988年5月)。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3月)。
齊治平:《拾遺記(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民71年9月)。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3月)。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3月,四版)。
楊和森:《圖騰層次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3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述︰回顧與論釋》(臺北市︰里仁書局,2011年3月)。
錢超塵主編、姚春鵬評注:《黃帝內經》(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三) 翻譯作品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3年)。
二、 學位論文(依年代為序排列,同時代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博士論文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市: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二) 碩士論文
李卓穎:《分類、疆界與身份:《酉陽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研究》(臺北市: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李莉:《《酉陽雜俎》的博雜特徵及其文化人類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年)。
官怡嫻:《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虹君《《酉陽雜俎》「他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7年)。禹東完:《聊齋志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洪瑞英:《中國人虎故事變形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臺北市: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夷堅志》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市: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黃美秀《《酉陽雜俎》之民間童話研究—以諾皐記、支諾皐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年)。黃裕芬:《《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趙修霈:《段成式與《酉陽雜俎》之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劉宜芳:《《酉陽雜俎》神異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鄭暋暻:《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2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三、 期刊論文
石麟︰〈論段成式《酉陽雜俎》中的傳奇作品〉《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2年10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1986年10月)。
李亦園:〈總序一:從文化看文學〉,《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陳連山:〈《酉陽雜俎》在李朝成宗時代的刊刻〉《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1998年)。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
鄭慧生:《《酉陽雜俎》點校質疑》,《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1993年7月)。
蔣明智:〈作為巫術信仰的龍〉《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8年10月)。
鄭志明:〈搜神記的神話思維〉,《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1993年11月)。
四、 網路資料
〔清〕清仁宗敕編:《欽定全唐文﹙十六﹚》電子資源(臺北市:國家圖書館轉製,2011年3月)。
陳南暉:〈唐紀傳體國史修撰考略〉,中山大學中國文體學研究中心http://wtx.sysu.edu.cn/mofei_list.asp?id=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