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騰坤(2012)。《兩岸經貿關係提升臺灣競爭力ECFA大解密》。臺北:普林斯頓。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2003)。《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李非(2008)。《海峽兩岸經濟關係通論》。廈門:鷺江。
李家緯、林明謙、張閩傑、陳怡和(2010)。《你為什麼要懂中國十二五經濟規劃》。臺北:財信。
李家銘(2011)。《Three essays o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es》。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中壢。
李奇穎(2011)。《廣東省臺商區位選擇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官宗翰(2011)。《公司治理、風險與經營績效-臺商赴大陸投資之實證分析》。逢甲大學經濟所博士論文,台中。林武郎、陳泰明、郭艾艾(1999)。《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與產業發展》。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林義夫(2009)。《解讀中國經濟》。臺北:時報。
林佩佳(2011)。《大陸勞工薪資調漲對臺商經營策略影響之研究-以製鞋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林祖嘉、陳建良(2009)。〈兩岸經濟結構之進程:海峽經濟區先試先行之建議〉。「海峽論壇海峽經濟高層研討會」論文集,福建。
邵宗海(2007)。《兩岸關係》。臺北:五南。
林義欽(2001)。〈兩岸經貿交流發展趨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1期,臺北。林依瑄(2008)。《建立兩岸經貿合作之探討-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個案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臺北。金國柱(2009)。〈中共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整合-間論兩岸經濟整合〉。《復興崗學報》,民98,96期,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洪志清(1999)。〈中共對臺資企業政策的演變分析-福建省個案研究1979~1997〉。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洪維強(2004)。《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概論》。臺北:鼎茂。
洪正隆(2011)。《臺商赴大陸投資模式與績效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耿慶武(200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臺北:聯經。
高長(2009)。《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
黃健群(2009)。《讓海西區成為臺灣的機會》,產業雜誌。臺北:中華民國工業總會,98年7月號。
張五岳(2007)。《中國大陸研究》。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海如(2002)。《區域經濟教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07)。《經濟學》。臺北:翰盧。
張志弘(2011)。《臺商進入中國地區之經營策略與競爭力分析-以冠軍磁磚公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游智彬(2010)。〈兩岸產業競合分析-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臺北。梁秦龍(2010)。《中國區域經濟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陳正倉、林惠玲、陳忠榮、莊春發(2011)。《產業經濟學》。臺北:雙葉。
陳德昇、耿曙、王信賢、耿慶武、朱文暉、殷存毅、吳浙、湯建文、孫祖培、葉裕民(2003)。《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變遷與挑戰》。臺北:五南。
許育聖(2011)。《臺商製造業在中國大陸的區位選擇和兩岸供應鏈調整》。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景體華、陳孟平(2007),《2006-2007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坤生(1998)。《區域經濟論,市場經濟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
費洪平(1998)。《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科學出版社。
練卜鳴(2005)。《中國區域經濟四大亮點「福建廈門的未來展望」》。臺北:成信文化。
蔡宏明(2006)。《1986年以來兩岸傳統產業的合作與發展》。臺北:天下遠見。
蔡沐學(2011)。《臺商對外投資製造業的決定因素分析-勞動成本及市場區位選擇的比較》。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鄭永年(2010)。《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浙江。
鄧麗娟、石正方(2008)。《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研究》。北京:九州。
戴國良(2007)。《企業管理》。臺北:五南。
韓政怡(2010)。〈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岸經貿關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05)。《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臺北:雙葉。
Roy J. Lewicki,David M. Saunders,Bruce Barry著,陳彥豪,張琦雅譯(2010)。
《談判學》。臺北:華泰。
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11)。《十二五規劃逐商機-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臺北:商周。
〈海西推進三產業,臺商看好金融航運〉。2009年5月16日。《中國時報》,第A8版。
二、英文部分:
Edgar M. Hoover(1975).《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New York:Alfred A. Knopf.
Francois Perroux(1981).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Gillis, Perkins, Roemer & Snodgress(1987).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W. W》. Norton and Company.
Krugman, P.(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MIT Press.
Lewis, W. A. (1969). 《Some Asp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Olson, M. (1982).《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Economic Growth》, Stagfatio, and Social Rigidit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 (1991).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NY Free Press.
Samuel C. Certo、J. Paul Peter(1991). 《Strategic Management》. McGraw-Hill, Inc.
三、網站部分:
人民網。海西發展新跨越。
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158902/index.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51935/204121/index.html
百度百科。海峽西岸經濟區。
http://baike.baidu.com/view/9271.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mp.asp?mp=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
新華網。海峽西岸經濟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06/15/content_11545160.htm
海峽資訊網。「大陸海西區基礎建設不足,臺商投資裹足」。
http://www.haixiainfo.com.tw/t1-77356.html
經濟部統計處。
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wFrmIndicator.aspx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http://www.moeaic.gov.tw/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報 閩政(2011)57號。
http://wcm.fj.gov.cn:8081/gazette/detail_gazette.jsp?channelid=75140&primarykeyvalue=ARTICLEID%3D04E447752.00001787.4567&primaryrecord=1
劉大年(2009)。「觀念平臺-海西區與ECFA」。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128
譚瑾瑜(2009)。「臺灣與海西區經濟合作建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8-028號。
http://www.npf.org.tw/post/2/6264
譚瑾瑜(2009)。「海西區在兩岸共同市場的角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8-014號。
http://www.npf.org.tw/post/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