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2.90.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8 22: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竹慧
研究生(外文):CHANG,CHU-HUI
論文名稱:清代廣東土產香料之運銷與消費
論文名稱(外文):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of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陳熙遠陳熙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HSI-YUAN
口試委員:陳慈玉陳國棟林士鉉陳熙遠
口試委員(外文):CHEN,TZU-YUCHEN,KUO-TUNGLIN,SHIH-HSUANCHEN,HSI-YUAN
口試日期:2015-01-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莞香廣東種香業清代貢香清代香料消費女兒香化學香料
外文關鍵詞: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burn incense woodConsumption of incense woodtributary systemChemical perfu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7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論述清代東莞土產香料之運銷和消費過程,並將消費主體分為民間與上層社會,透過兩種不同階層的消費行為來探討清代莞香商品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從民初香水工業興起角度看莞香的式微。在研究材料上,利用清代官方文書處理貢物制度,並透過內務府檔案觀察清宮使用香料的用途。其次,明清時期的文人筆記與詩詞則提供民間消費莞香的線索,而近代的調查報告也提供當時農業環境的概況,也利用海關紀錄和運輸過程建構莞香的消費型態。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簡述過去學界對香料與莞香的相關研究。第二章則梳理莞香產業與運輸方式,明初的海禁為莞香提供發展契機,使得廣東地區種香產業與香木加工業興起,女性勞動力也紛紛投入,而交通方式的轉變更擴大莞香消費市場,以江南為消費大宗進而擴及到全國。第三章討論清代上層社會的莞香消費,宮廷透過貢物制度獲得穩定的香料,卻衍伸出社會問題與上貢機制問題。地方香農因官吏搜索導致產量下滑,一方面官員也藉由送名貴的香料來表達自己的誠意,這些進貢香料也供應宮廷祭祀與工藝品等方面使用。第四章從民間的消費文化來看女兒香一詞的形成,女兒香的使用也影響文士的嗅覺感官,利用文字去形塑莞香香味與評等,將女性化的形象建立在香味認知上。除閒暇賞玩的用途外,莞香也成為廣東祭祀節慶不可或缺的商品。第五章論述民初莞香在芳香用途上的消退,由於香水的普及與消費者習慣的改變,使得焚香不再是交際與維持芳香形象的必需品,因此香品的藥用與祭祀功能更被凸顯,侷限了香品的使用範圍。

The article is about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a kind of incense wood) in Guangdong during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Aquilaria sinensis to the upper and lower class of Guangdong customers in modern period, it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commoditization upon the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in Qing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y in early Republic.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a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es on fragrance and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lusion Policy helped thrive the market of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sis, which in turn prospered female labor force in the agriculture and processing industry of Guandong Aquilaria sinesis.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lso expanded the market further.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consumption of the upper class in Qing dynasty. Social crisis and problems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arose as a result of regular supply of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or fragrance to the court as tribute, which became handicrafts and sacrifices for God in Qing palace. Chapter four illustrates that “Nu-erh-hsiang”(女兒香) was formed in popular consumer culture, and how popular consumer culture influenc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impression on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si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to describe scent and favor it associated with. In addition,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became important product for worship in Guangdo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rituals.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decline of Guangdong Aquilaria sinensis in early Republic. Because perfume was becoming cheap and popular, burning incense wood in stove was no longer a necessity for body fragrance and social event. Utilization of incense wood became limited as fragrance merchants emphasized more on its medical and religious usage. Thereafter, fragrance merchant didn’t emphasize scent, but focused on officinal effect and religion instead that limited incense wood to particular use.
目 錄

謝 辭
中文論文提要
英文論文提要
目 錄
圖 次
表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介紹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材料選擇與章節架構安排

第二章 清代嶺南地區土產香料產地及運輸
第一節 廣東香國與海南沉香
第二節 廣東香木種植產業
第三節 廣東莞香運銷路線
小結

第三章 清廷的土貢制度與香料使用
第一節 香料來源—採辦物料與官員例貢
第二節 香料收儲機構與貢香制度衍生問題
第三節 清宮的香料使用:祭祀、工藝品和居家環境
小結

第四章 清代莞香的商品化與民間消費
第一節 清代女兒香的形象塑造
第二節 莞香的評等與香味認知
第三節 民間的莞香消費—以廣州為例
小結

第五章 民國時期莞香的衰落
第一節 莞香產量的減少
第二節 香味的改變:西方水香傳入之影響
第三節 傳統製香業的發展和文化圈焚香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清代地方土產表廣東香木出口表
附錄二 1859-1922年廣東香木出口表
附錄三 1859-1922廣東神香出口表

徵引書目


徵引書目(依出版先後排列)
一、史料文獻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漢書》,據武英殿本校刊影印,收入《四部備要》.史部,83,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晋)嵇含,《南方草木狀》,臺北:新文豐,1985。
(晋)郭璞《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元大德南海志殘本》,收入《廣州史志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漢)劉向《說苑》,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鈔本重印,收入《四部叢刊》.初編,58,上海:上海書店,1989。
(宋)江少虞《新雕皇朝類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宋)陳敬《陳氏香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周去非撰,《嶺外代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元)陳大震,(元)呂桂孫纂修,《(大德)南海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元)王禎撰,《農書》,收入《子海珍本編》.臺灣卷,第一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子部善本,兵家類,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據明嘉靖九年山東布政司刊本影印。
(明)周嘉冑,《香乘》,卷二十八,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九集,220-22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作活計清檔》,故宮博物院所藏。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中山大學圖書館編,《清代稿鈔本》(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明)李景隆等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顧炎武,《日知録之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董說著,《非煙香法》,收入《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藝術叢編,第一集,第30册。臺北:世界書局,1962。
(明)萬泰,《黃熟香考》,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周嘉冑,《香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明)周嘉冑,(宋)洪當、陳敬撰,陳雲軼譯,《香典:天然香料的提取、配制(明)笑笑生著,《金瓶梅》,臺北:桂冠,1984。
(清)陶元藻,《泊鷗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與使用古法》,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清)張渠撰,程明校點,《粵東見聞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清)任果等修,檀萃等纂,乾隆《番禺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王永瑞纂修,《康熙新修廣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
(清)陳伯陶纂,葉覺邁修,民國《東莞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金武祥撰,《粟香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張渠,《粵東見聞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清)袁枚撰,王英志編纂校點,《小倉山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清)姜山修,呂伊纂,乾隆《陽春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劉芳纂修,乾隆《新興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劉於義等監修,(清)沈青崖等編纂,雍正《陝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棠撰,《燕在閣知新録》,臺南:莊嚴,1995。
(清)宋國用修,洪灃洙纂,康熙《遂溪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陳元龍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天成修,雍正《東莞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屈大均撰,《翁山詩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李調元撰,《粵東筆記》,揚州:廣陵書社,2003。
鄧植儀等著,《東莞縣土壤調查報告書》,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調查所,1934。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鈕琇撰,《廣東月令》,上海: 上海書店,1994。
(清)張應昌輯,《國朝詩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塤撰,《竹葉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許玉彬、沈世良等輯,謝永芳校點《粵東詞鈔》,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清)孫慶長著,《黎歧紀聞》,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129,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清)趙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人傑,嘉慶《東莞縣志》,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清嘉慶年間東莞縣衙藏本刊本。
(清)史澄等纂,光緒《廣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清)王崇熙等纂,《新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1980。
(清)陳坤輯,《從政緒餘錄》,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清)張九鉞撰,《紫峴山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鄧蓉鏡撰,鄧進滔整理,《鄧蓉鏡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張人駿編,《廣東輿地全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 : 國風出版社,1963。
(清)王慶雲撰,《石渠餘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龍璋刻本影印。
(清)任果等修,檀萃等纂,乾隆《番禺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3冊,168。據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收入《十通》,第九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清)汲修主人著,《嘯亭雜錄》,上海:文明書局,1915。
(清)王茂蔭撰,《王侍郎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刻本影印。
(清)王之正纂修,乾隆《嘉應州志》,收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34-36。據清乾隆15年刻本影印。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清)吳宗焯修,溫仲和纂,光緒《嘉應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 廣東省,第11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二十二年補刻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影印。
(清)王茂蔭撰,《王侍郎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張塤,《竹葉庵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屈大均撰,《翁山詩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影印。
(清)袁翼,《邃懷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袁鎮嵩刻本影印。
(清)觀保等修,《欽定太常寺則例(乾隆朝)》。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清)邁柱等纂,《九卿議定物料》。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 : 中華書局,1986。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4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乾隆七年敕撰,(清)乾隆二十四年增修,《國朝宫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闕名著,《燕京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清)湯鵬,《海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佚名撰,《乾隆添抵帳》,收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清)李鼎元,《師竹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
(清)祝德麟,《悦親樓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4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嘉慶二年姑蘇張遇清刻本影印。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4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木犀軒重刻本影印。
(清)樊增祥,《樊山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74-15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光緒二十八年西安臬署刻本影印。
(清)陳夔龍《松壽堂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宣統三年京師刻本影印。
(清)趙翼《甌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46-14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影印。
(清)周天成,《東莞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9冊,173-174。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金武祥,《陶廬雜憶續詠》,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7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光緒二十四年至民國八年江陰金氏廣州遞刻本影印。
(清)穆彰阿,王雲五主編,《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清史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進呈寫本影印。
(清)陳灃,《東塾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湖北省圖書管藏清光緒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影印。
(清)郭嵩燾,〈瀝陳廣東隱患日積應請及時籌辦情形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林直,《壯懷堂詩》,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7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光緒三十一年羊城刻本影印。
(清)鄧蓉鏡撰,鄧進滔整理,《鄧蓉鏡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錢以塏,《嶺海見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0冊。臺南:莊嚴,1996。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印光任,《(乾隆)澳門記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乾隆西阪草堂刻本影印。
(明)顧起元,《説略》,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50-1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清)阮元修,道光《廣東通志》,收入《中華叢書》。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9。據同治三年重刊本影印。
(清)谷應泰,《博物要覽》,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藝術類第50册。臺北:新文豐,1985。據函海本影印。
陳伯陶纂,葉覺邁修,《東莞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5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
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代廣東貢品》。香港: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
(清)陸士諤著,馬寄萍校點,《十尾龜》,(收入《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1〔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第二十七回,頁646-647。
(清)張其淦輯,《東莞詩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十三年張氏寓園刊本。
(清)陳伯陶纂,(清)葉覺邁修,《東莞縣志》,據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阮元等纂修,道光《廣東通志》,收入《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33-34,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清)郭文炳編,康熙《東莞縣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1994。
(清)周天成修,雍正《東莞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史部地理,廣東府州縣志,第8-9冊,173-174,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清)崑岡等奉敕著,《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清高宗敕,《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張煜南、(清)張鴻南同輯,《梅水詩傳》,據光緒二十七年張煜南刊本影印,台北:張頴基,1973。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據清康熙木天閣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史部,地理類,7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范瑞昂撰,《粵中見聞》,收入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56-57,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陳坤撰,《嶺海異聞錄》,收入中華文史叢書.第十三輯,108,台北:華文書局,1969。
(清)周廣等纂修,《廣東攷古輯要》,收入《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45-48,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陳永正選注,嶺南文庫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合編,《嶺南歷代詞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余祖明纂輯,《近代粵詞蒐逸》,出版地不詳 : 出版者不詳,197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1。
鄧寄芳撰,鄧進滔整理,《鄧寄芳詩集》,收入《東莞歷代著作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江陰香撰,《九尾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朱瘦菊,《歇浦潮》。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建設委員會調查浙江經濟所編,《杭州市經濟調查.民國21年》,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第一輯第12種。台北:傳記文學,1971。
陸精治,《改進廣東全省農業計劃》,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經濟.農業,508。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據民國15年出版影印。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廣東分會編,《廣東省基本工業、特殊工業、農村副業調查報告書》,收入《民國史料叢刊》.經濟.工業,60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據民國21年出版影印。
張富強等編譯,《廣州現代化歷程: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941)》。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
廣州總商會編,《廣東省出品協會出品說明書》,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三編清代稿鈔本》,14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宣統二年廣州總商會報鉛印本影印。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陸允昌編,《蘇州洋關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日)農商務省商工局編纂,《香料の研究》,東京:丸善,1918。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張守軍,《中國古代的稅賦與勞役》。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揚之水著,《香識》。香港:香港聯合書刊發行,2014。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何新華,《最後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1988。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辜振豐,《時代精神:從香水到百貨公司》(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頁190-194。
許錫輝、陳麗君、朱德新著,《香港跨世紀的滄桑》,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徐德志等編著,《廣東對外經濟貿易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元邦建編著,《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1988。
羅一星著,《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李龍潛,《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李龍潛等點校,《明清廣東稀見筆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尹中興,〈東莞縣農業概況〉,收入廣東省農林處編,《廣東農訊》,廣州:廣東省農林處,1947。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9。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編,《廣東荔枝志》。廣東:廣東省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鄧植儀等著,《東莞縣土壤調查報告書》。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土壤調查所,1934。
高洪興、徐錦鈞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吳郁文,《廣東地理概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1988。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硏究:1644-184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劉良佑,《香學會典》,臺中:東方香學研究會,2003。
劉靜敏,《宋代《香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2007。
何新華,《最後的天朝:清代朝貢制度硏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吳建新,《明清廣東的農業與環境—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華,《清代貢物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張珣,〈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收入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邱炫煜,〈明初與南海諸番國之朝貢貿易1368-1449〉,收入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日)岡本良知,《中世モルッカ諸島の香料》,東京:東洋堂,1944。
(日)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76。
(日)山田憲太郎,《香料の歴史:スパイスを中心に》,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
(日)山田憲太郎,《スパイスの歴史:薬味から香辛料へ》,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1995。

(二)期刊論文
陳文石著,〈明初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月刊(復刊)》1986第15卷9/10期,。
徐曉望,〈試論清代閩粵鄉族械鬥〉,《學術研究》,1989第5期,廣東,頁69。
董建中,〈清乾隆朝王公大臣進貢問題初探〉,《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邱仲麟,〈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清華學報》,2004年第34卷第1期。
陳國棟,〈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2年第33期。
王鞠侯,〈南海輸入香料品類考〉,《南洋研究》,9:4(上海:1941),頁47-74。
林天蔚,〈山田憲太郎著「東亞香料史硏究」評介〉,《食貨月刊》,7:7(台北:1977),頁62-66。
王永興,〈唐代土貢資料系年—唐代土貢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北京:1982),頁60-65。
唐森、李龍潛,〈明清廣東經濟作物的種植及其意義〉,收入廣東歷史學會編,《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復刊),15:9、10(台北:1986),頁379-394。
葉農,〈“香港”的傳說與種香業〉,《港澳經濟》,1998年第10期。
張維屏,〈滿室生香:東南亞輸入之香品與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1:3(2002),頁69-93。
王鴻泰,〈明清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歷史硏習營:日常生活的經驗》(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3)。
單鵬,〈宋代土貢制度考略—以常貢為中心〉,《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
陳東杰、李芽,〈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香料與香具探析漢代用香習俗〉,《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29卷第01期。
韓波,〈漢代宮廷香薰活動及香薰器具的藝術成就〉,《藝術百家》,2010年第26卷第5期。
廖浿晴,〈先秦典籍所見之香事活動與香文化〉,《應華學報》,2011年第9期。
嚴小青、張濤,〈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2期。
郭永琴,〈《禹貢》中“貢”與“賦”的關係〉,《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0卷第1期。
陳蕴鑾、曹幸穗,〈論明清松江府官布徵解之變遷〉,《中國農史》,02(江蘇:2012),頁72-81。
梁明倫《宋代沉香之香藥方研究》,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2。
陳冠岑,《香煙妙賞:圖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12。
張維屏,〈滿室生香:東南亞輸入之香品與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第5期。
萬秀鋒,〈清宮的莞香—清宮藏香系列之二〉,《紫禁城》,2012年第10期。
萬秀鋒,〈清宮的藏香〉,《紫禁城》,2012年第3期,北京,頁90-95。
劉建中,〈祕探莞香〉,《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
張月娥,〈香港村與九龍新界等地香品之種植與出口〉,香港:中國學社,1959。
楊寶霖,〈女兒香今昔談〉,收入《自力齋文史農史論文選集》,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李寅恭、蘇甲薰,〈全國森林樹種及副產之初步調查〉,收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編輯,《國立中央大學農學叢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劉正剛,〈清代廣東鄉村女性在社會經濟的角色〉,《學術研究》,廣東,2003。
白芳,〈莞香對嶺南社會經濟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東,2008。
羅彧,《明清海南社會經濟中的女性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韓建,《清代廣東女性經濟權益探析》,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陳光良,〈從明清黎族採香圖解讀海南採香業的興衰〉,《農業考古》,4(江西,2010)。
吳建新,《民國廣東的農業與環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頁35。
張福達,〈東莞女兒香之調查〉,收入廣東建設廳農林局編,《廣東農林》(廣州:廣東建設廳農林局,1931),頁27。
樊菊芬,〈海南沉香〉,《中藥通報》,1958年第4卷第4期。
曹元宇,〈香料說略〉,《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所第三次展覽會分門化學工藝特刊》,1923年第3期。
《東莞旬報》,1908年第1期。
李義灃,〈我國松香工業的躍進情況〉,《林業實用技術》,1958年第1期。
嚴小青、張濤,〈鄭和與明代西洋地區對中國的香料朝貢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第2期。
白壽彝,〈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禹貢(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4期。
未具名,《實業導報(上海)》,8(上海,1930)頁5。
彭漢濤,〈香料之研究〉,《實業雜誌》,1929年第144期。
王璉,〈香料之論略〉,《科學》,1919年第4卷第10期。
未具名,〈新書介紹:天然香料與人造香料(錢若錦編)〉,《圖書月刊》,1941年第1卷第4期。
昆譯,〈香水簡便製造法〉,1919年第5卷第8期。
林潔,〈香水古今談〉,《知識與趣味》,1940年第2卷第2期。
未具名,〈先施老牌化粧品〉,《華洋月報》,1934年第1期。
廖園芳,〈學藝門:說香料〉,《婦女雜誌》,1919年第5卷第5期。
朱玉泉,〈學術:研究香料概論〉,《新藥月報》,1936年第1卷第7期。
王鞠侯,〈南海輸入香料品類考〉,《南洋研究》,1941年第9卷第4期。
雲樓,〈香料雜談〉,《婦女雜誌》,1925年第11卷第12期。
若光,〈香料製造法(二)〉,《自修》,1939年第75期。
梅影,〈香料淺說〉,《機聯會刊》,1947年第207期。
辛裕貞,〈香料固定劑之概述〉,《化學季刊》,1933年第1卷第2期。
豐子愷,〈我的燒香癖〉,《論語》,1947年125期。
林建同,〈訪台觀感〉,《留東季刊》,春季號(廣州,1949),頁11-13。
〈雙妹牌超等檀香水之高妙〉,《廣益雜誌》,192?年第12期。
〈香水脂粉輸入百餘萬〉,《青年文化》,1934年創刊號。
〈工商鳞爪〉,《時事大觀》,1934年。
《華洋月報》,1934年第1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