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間集》專著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宋紹興十八年康那齋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 局,1974年。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南宋淳熙年鄂州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十卷二冊》,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詞苑英華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十卷四冊》,明正德辛巳(十六年)吳郡陸元大覆宋刊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四卷四冊》,明湯顯祖評,明萬曆庚申(四十八年)刊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宋名家詞九十一卷二十八冊》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詞苑英華四十五卷八冊》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
後蜀‧趙崇祚:《花間集十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後蜀趙崇祚編:《宋本花間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初版)。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收入楊家洛主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影印本。)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李誼:《花間集注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沈祥源、傅生文:《花間集新注》(南昌: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蕭繼宗:《評點校注花間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
華連圃:《花間集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年3月,增訂本。)
二、其他專著(依時代、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十卷》,四部叢刊景印明本。
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胡仔著:《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
明‧梅膺祚:《字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明‧毛晉:《詞苑英華》四十五卷,明汲古閣本。
清‧沈雄:《古今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康熙澄暉堂本。)
清‧周濟:《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第2版第5刷,《詞話叢編》本。)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影印《惜陰堂叢書》本。)
清‧朱彝尊、汪森:《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四庫全書本)
王國維:《唐五代二十一家詞輯》(六藝書局,1932年。)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林大椿輯:《唐五代詞》(香港:商務印書館,1963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正生書局,1973年。)
羅琪:《中國歷代詞選》(香港:上海書局,1975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台北:大安出版社,1975年10月。)
張夢機、張子良:《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
羅聯添:《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6月。)
陳弘治:《唐五代詞研究》(台北:文津,1980年。)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顧俊:《唐宋詞選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5月再版。)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一版。)
李誼:《韋莊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胡適:《詞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育民:《唐五代詞評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楊海明:《唐宋詞風格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陳弘治:《唐宋詞名作析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1月。)
汪志勇:《唐五代詞詳析》(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8月六版。)
王易:《詞曲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蔡信發、沈謙:《詩詞曲賞析》(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12月再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
王新霞:《花間詞派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9月。)
黃文吉:《詞學研究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劉尊明:《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王偉勇、龔兆吉:《歷代詞論新編》(台北:祺齡,1994年。)
林玫儀:《詞學論著總目》(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籌備處,1995年6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木齋:《唐宋詞評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弓保安:《唐五代詞三百首今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3刷。)
孔範今:《全唐五代詞釋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全唐五代詞(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4刷。)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葉嘉瑩:《詞學新詮》(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劉揚忠:《詞學研究年鑑:1995-1996》(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3月。)
劉尊明:《唐五代詞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0月。)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唐圭璋:《詞學論叢》(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5月15日初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舍,2002年12月第1版。)
汪志勇:《唐五代詞詳析》(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10月8版。)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張以仁:《花間詞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修訂二版。)
劉尊明:《唐宋詞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高峰:《唐五代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
俞平伯:《唐宋詞選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第1刷。)
龍榆生:《唐五代詞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6月。)
黃昭寅、張士獻:《唐宋詞史論稿》(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占國:《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詠景》(北京:學苑,2006年1月。)
張占國:《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詠情》(北京:學苑,2006年1月。)
張占國:《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詠志》(北京:學苑,2006年1月。)
張占國:《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詠懷》(北京:學苑,2006年1月。)
張占國:《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詠事》(北京:學苑,2006年1月。)
張以仁:《花間詞論續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8月初版。)
龍沐勛編選,卓清芬注說:《唐宋名家詞選》(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偉勇:《詩詞越界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
村上哲見:《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4月。)
三、學位論文
祁懷美:《花間集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廖雪蘭:《評述花間集暨其十八作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年。
黃彩勤:《韋莊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歐明俊:《花間詞試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李寶玲:《五代詩詞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鄭憲哲:《唐五代詞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7月。李恩禧:《溫庭筠詩詞中感覺之表現》〈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賴珮如:《《花間集》的女性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洪華穗:《《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高鋒:《花間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王怡芬:《花間集女性敘寫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陳明:《《花間集》與巴蜀文化》〈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5月。
張巍:《花間詞的社會文化闡釋》〈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淑華:《主體意識的情志抒寫—韋莊詩詞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賴靖宜:《花間集風土詞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黃全彥:《花間集研究》〈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3月。
郭楊波:《五代西蜀詞論稿》〈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
楊學娟:《波斯裔花間詞人李珣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
邱柏瑜:《李珣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蒲曾亮:《李珣生平及其詞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李姚霜:《《花間集》修辭美學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阮珮銘:《尊前集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黃懷寧:《五代西蜀詞人群體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四、期刊
沈祥源、傅生文:〈試論花間詞派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深圳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頁117-122。
張式銘:〈論花間詞的創作傾向〉,《文學遺產》1984年第1期,頁52-63。
諸葛憶兵:〈「花間詞」中的別調─毛文錫詞作初探〉,《求是學刊》,1986年第3期,頁61-65。
張以仁:〈花間詞人薛昭蘊〉,《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
王世達、陶亞舒:〈花間詞意象運用特點的社會文化學分析〉,《成都大學學報》2期,1991年。
張以仁:〈花間詞人皇甫松〉,《文史哲學報》,第39期(1992年6月)。
劉尊明:〈於「花間」香風中行「教化之道」—論「花間詞人」牛希濟的散文創作〉,《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頁60-64。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中外文學》第20卷第8、9期(1992年1、2月),頁4-31、頁4-30。華連圃:〈詞學引論〉,《河北女師學院期刊》第一卷第2期〈1993年7月〉。
何尊沛:〈論花間集的題材類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
周建國:〈論花間詞中的鳥類意象〉,《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1996年9月,頁16-21。
路成文、劉尊明:〈花間詞人李珣詞風的文化闡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17-22。
王曉驪:〈奇花初胎生氣遠出-論花間集的藝術魅力〉,《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3期,1997年。
張以仁:〈花間集中的非情詞(上)、(下)〉,《文史哲學報》,第48、49期(1998年6、12月)。
王新霞:〈論花間集的特徵及意義〉《北京:北京圖書館》第二期,1998年6月。
閔定慶:〈論花間詞人的詠史懷古詞〉,《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1期,頁54-59。
閔定慶:〈論《花間集》裡的邊塞詞〉,《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44-46。
任元彬:〈唐末五代的詠史詩〉,《北京中國人民學報》(北京:2000年第一期)。
白靜、劉尊明:〈論花間詞人歐陽炯的詞論及其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60-64。
涂茂齡、方文慧、費臻懿:〈從《花間集》看韋莊詞的風格〉,《建國學報》,第21期〈2002年7月〉。吳夏平:〈「人間無路相逢」的悲哀—兼談牛希濟的七首〈臨江仙〉詞〉,《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2003年第1期,頁49-64。
牛曉風:〈李珣的漁父詞和〈南鄉子〉組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5-8。
洪若蘭:〈花間詞人填詞環境變化初探—兼論晚唐五代曲子詞性質之轉變〉,《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1期,2004年12月,頁31-64。張帆:〈論牛嶠詞的「勁氣暗轉」〉,《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2006年2月,頁11-13。
鄭順婷:〈論《花間集》中「花」意象的成因〉,《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6年6月,頁68-71。
段鍾嶸:〈唐宋閑逸詞的思想內容〉,《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卷第3期,2006年8月,頁41-43。
徐玲:〈論花間詞的色彩藝術〉,《語文學刊》,2006年第4期,頁84-85。
陳未鵬:〈《花間集》與地域文化〉,《瀋陽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07年8月,頁43-46。
蘇中:〈略論花間詞之審美趣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06-110。
廖雪蘭:〈評述「花間集暨其十八作家提要」〉,《華學月刊》,第86期(1979年2月)。五、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7Etdbporj/handy1
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
http://cnki.csis.com.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l.htm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140.122.127.253/dragon/
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網路展書讀--唐宋文史資料庫
http://140.138.172.55/tasuhome.htm
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
http://hk.wanfangdata.com/wf/cddb/cddbft.htm
文淵閣四庫全書網上版
http://v3.skqs.com/skqs/downloa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