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44.210.239.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韓新陸
研究生(外文):Hsin-Lu Han
論文名稱: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heir Campus Space Planning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張國保張國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Kuo-Pao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校園空間規劃校長領導風格校長領導
外文關鍵詞: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Principal’s LeadershipCampus Space Plan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9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所產生的差異,進一步分析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之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法,以101學年度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205份問卷,回收197份,有效問卷197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針對文獻探討及統計分析結果,立意徵詢具校園空間規劃實務經驗之校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經依上述研究程序,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對校長領導風格之整體現況,獲得高程度的認知與支持,其中以「權力運作取向」認同程度為最高。
二、國民小學校長對校園空間規劃之整體現況,獲得高程度的認知與支持,其中以「校園景觀設計」認同程度為最高。
三、不同「參與校園規劃經驗」之國小校長對整體校長領導風格及「公共關係取向」層面,具有顯著的影響性。
受訪校長認為必須要隨時去轉換多種的領導風格,以多元的領導方式,就校園中變換的情境,去轉變自己的領導方式與行為。
四、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校長對知覺校園空間規劃之差異情形,在「最高學歷」、「學校所在地區」、「參與校園規劃經驗」的背景變項中,具有顯著的差異。
訪談中認為具博士學歷的校長,較獲社區接受與認同。
五、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之間呈現正相關。
受訪校長也認為校長影響力大,校園空間規劃要思考永續性、地方特色條件、後續使用維護經費等因素。
六、校長領導風格對於校園空間規劃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綜合研究結論,分別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政人員、校長協會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政策規劃與推動、校長領導實務及校園空間應用與學術研究之參考。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 and campus space plan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New Taipei C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generated from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s of these principals and campus space planning and predic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New Taipei City. 205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197 retrieved, all valid.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 analysis, principals with experience in campus space planning were invited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study procedure mentioned above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overall status of leadership style was highly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with the highest recognition for “orientation to power operation”.
2.The overall status of campus space planning was highly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with the highest recognition for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3.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ampus space planning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leadership styles as well as their orientation to public relation. However, the interviewed principals believ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witch between a multitude of leadership styles; i.e. changing their ways and behaviors of leadership in a diversity of ways of leading based on the changing scenarios on campus.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cognition of principal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on campus space plann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for the variables of “highest education background” , “area where the school is” and “experience in participating in campus planning.
4.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s and campus space planning. ” The interviewed principals who have PhD degrees were more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communities.
5.The principals interviewed believed that they had influences and that the campus space planning had to take into account sustainability,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 and costs for subsequent use and maintenance.
6.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s had significant power of prediction for campus space plann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to produce suggestions for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incipals and administration staff of elementary schools, principals’ associ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The resul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planning and promoting of policies, principals’ leading practice, campus space applications and academic studies.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頁次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校長領導風格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校園空間規劃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39
第三節 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的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覺校長領導風格、校園空間規劃之現況分析 9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對校長領導風格與校空間規劃的知覺差異情形分析 98
第三節 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相關及預測力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結論 137
第三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9
壹、中文部分 149
貳、英文部分 155
附 錄 159
附錄一 專家徵詢問卷 159
附錄二 諮詢問卷學者一覽表 171
附錄三 專家意見彙整表 172
附錄四 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關係之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82
附錄五 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關係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87
附錄六 訪談題目與內容摘要 192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2)。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12 年11月11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王滿馨(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麗美(2007)。高職校長領導風格對學校組織創新發展之研究分析。商業職業教育,107,18-28。
朱子君(2007)。學校領導與經營。載於秦夢群(主編),學校行政(頁12-25)。臺北市:五南。
何昕家、張子超(2011)。初探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原則脈絡。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之「百年校園建築創新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8-51)。臺北市。
吳勁甫(2006)。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2),155-186。
吳家云(2008)。台北縣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專職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6 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5年5月)。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635,2-7。
吳清山(2006)。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42,9-15。
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4,4-9。
吳清山、林天祐(2001)。潛在課程。教育研究,86,111。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市:師大師苑。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2006)。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惠琴(2010)。雲林縣國民小學女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遠志(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卓越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正國(1990)。學校建築與美育。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21-129)。臺北市:台灣書店。
李明來(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家明(200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銷管理與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慶裕(2011)。國民中學空間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懿芳、江芳盛、喬麗文(2010)。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學校氣氛與學習成就之關聯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91,39-54。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秀娟(2010)。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仁煥(2008)。由全球化觀點談校長創新卓越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54,12。
林文展(2009)。「3600領導」在我國中小學校長領導策略之應用。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7,17-30。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原作者:R. G. Owens)。臺北市:揚智。
林勇、黃秋芳(2007)。從環境教育觀點探討校園空間規劃。載於「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161-177)。
林海清(2007)。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11-2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清江(1994)。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台灣書店。
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類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74,75-89。
洪祥(2008)。教育行政(3 版)。臺北市:鼎茂圖書。
紀秀娥(2010)。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淑娟(2010)。台中市國民小學校園規劃與創意經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徐吉春(2008)。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載於黃宗顯等,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頁267-292)。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志明(2012)。校長激勵領導的知識與技術。教育研究月刊,213,60-70。
張明輝(2000)。中小學學校行政領導的發展趨勢。師友月刊,401,11-14。
張慶勳(2004)。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行為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1-38。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教育部。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莊鴻專(2011)。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態度之關係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許銘欽(2005)。課程改革觀點的校園空間營造-以永安國小班群空間的規劃與實踐為例。教師天地,139,24-26。
連銘棋(2008)。國小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之知覺與其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玟婷(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木金、楊念湘 (2008年11月)。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2008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12-26),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
陳信宏(譯)(2010)。Alain De Botton著。幸福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臺北市:先覺。
陳妍孜(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組織科技素養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淑君(2010)。國小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環境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紅(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行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曾旭正(2008)。校園空間營造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174,39-48。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湯志民(2006a)。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b)。臺灣的學校建築(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7a)。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等著,優質領航─校園營造篇(頁6-27)。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174,18-38。
湯志民(2009)。空間領導的策略與方式。載於薛春光等著,2010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效-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頁76-91)。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湯志民(2009)。學科型教室:規劃、發展與案例。政大附中學報,2,1-51。
湯志民(2009b)。優質校園營造:2010新趨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辦,「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論文集(頁22-6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湯志民、何昕家、湯為國(2008)。臺灣學校建築研究之發展-博碩士論文及學會年刊之探析(1968-2007)。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舉辦,「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頁300-317),臺北市。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頁157-180)。臺北市:臺灣書局。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59。
黃文琳(2005)。由工程變課程—北市師院實小「路公園」校園營造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世孟(1995)。教育改革中之最大教具: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轉型。載於第四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頁2-2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世孟(2000)。回歸教育本質的校園美學-談校園戶外教學資源區幾則故事之啟示。載於21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13)。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玉英(2002)。校園環境對學生學習之影響。臺灣教育,618,24-30。
黃宗顯等(2008)。領導理論研究概覽。載於黃宗顯等,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頁2-12)。臺北市:五南。
黃昆輝(1996)。教育行政學(六版)。臺北市:五南。
溫子欣(2009)。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賈馥茗(1969)。學校建築的陶冶作用。教與學,3(1),11-13。
漢寶德(2005)。談校園營造。教師天地,139,4-8。
劉金山(2004)。從哲學之主體與空間互動觀點談學校建築規劃-以梅洛龐蒂的身體存有論出發。中等教育,55(4),78-89。
劉瑞梅(2007)。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台灣商務。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進雄(2008)。教育領導與課程領導關係與整合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67,93-103。
蔡進雄(2009)。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之研究:專業、情緒與靈性的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靜怡。(2010)。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縣興糖國小與旗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鄧悅玲(201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整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鄭漢文(2005)。生活校園的創造行動-環境、文化與教育的結合。臺東縣:台東縣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國民中小學校長會議手冊。
鄭華鈞(2008)。校園藝術空間營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魯和鳳(2009)。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基隆市高級中等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錫錡(2010)。學校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芝君(2010)。高雄地區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團體動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薛方杰(2008)。結合課程教學需要的校園設施建構模式-以國小生態池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1),77-119。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3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4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韓新陸(2012)。校園空間規劃影響因素與新趨勢。2012銘傳大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1-57)。桃園縣:銘傳大學。
簡如姬(2009)。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龔怡如(2010)。稅務機關領導風格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Blake, R., & Mouton, J. S. (1985). The managerial grid(3rd ed.). Houston, TX: Gulf.
Chapman, M. P. (2006). American places: In search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pus. CT: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Praeger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Daft, R. L. (2002).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Davis, K., & Newstrom, J. W. (1985). 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Dufour, R.,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2007). Inpraise of top-down leadership. School Administrator, 64(10), 38-42.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Gardner, H. (2007). Responsibility at work: Now leading professionals act(or don’t ac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ldman, E. (1998). The significance of leadership styl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 (7), 20-22.
Hallinger, P. (1992). The evolving role of American principals: From managerial to instru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Jour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0(3), 35-48.
Halpin, F. E., & Winer, B. J. (1952).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of the airplane commander. Washington, D. C.: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
Harding, T. (2010). Fostering creativity for leadership and leadingchange.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111(2), 51-53.
Harris, S., & Lowery, S. (2003). Standards-based leadership: A case study book for the principalship.Lanham, MD: Scarecrow.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7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tillizing human resources(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use, R. J. (1971). A path hoal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eptember, 321-328.
Lashway, L. (2006), Leadership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Stuart C. Smith & Philip K. Piele (Eds.)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 in student learning (4th ed.) (Ch.4).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Leone, S., Warnimont, C., & Zimmerman, J. (2009). New roles for principal of the future.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37(2), 86-96.
Lewin, K., & Lippitt, R., & White, R. K. (1943). Pattern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experimentally created, social cultur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 402-410.
Likert, R. (1967). The human organization: Its management and value. New York: McGraw-Hill.
Lussier, R., & Achua, C. (2010). Leadership: Theory, application, & skill Development. Cincinnati, OH: South Western Publishing.
McGregor, D. (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McGraw-Hill.
Northouse, P. G. (2001). Leadership:Theory and ractice(2nd ed.). California: Sage.
Reddin, W. J. (1970).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ull.
Robbins, S. 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9thed.). NJ: Prentice Hall Inc.
Stogdill, R. M. (1948).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35-71.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Macmillan.
Tannenbaum, R., & Schmidt, W. (1958). How to choose a leadership patter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ul, 164-186.
Yukl, G. (200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7th ed.). Engleg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清山(2006)。創意學校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42,9-15。
2. 吳勁甫(2006)。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2),155-186。
3. 王麗美(2007)。高職校長領導風格對學校組織創新發展之研究分析。商業職業教育,107,18-28。
4. 謝進昌、陳敏瑜(2011)。國內教育、心理後設分析研究出版偏誤檢定之實徵研究。測驗學刊,58(2)
5. 蔡姿娟(200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態度之效益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
6. 趙沐深(2007)。合作學習STAD教學策略對電路學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5,17-35。
7.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311-325。
8.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9. 張嘉蘭(2011)。網路合作學習系統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高職軟體應用課程為例。壢商學報,19,130-
10.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
11. 邱華慧、陳菁徽(2012)。同步網路合作學習對在職學生社群歸屬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教育研究月刊
12.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1-38。
13. 王凱平(2008)。網路合作學習對護專學生溶液化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新生學報,3,281-303。
14. 王文正(2007)。合作學習對足球盤球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華醫學報,27
15.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