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5.2.20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偉文
研究生(外文):Hsiao, Wei Wen
論文名稱:生物科技專利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ies of Reach-Through Claims in Biotechnology Patents
指導教授:沈宗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生物科技先驅型發明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產業利用性可據以實施性書面說明要件 
外文關鍵詞:BiotechnologyPioneer inventionsReach-through claimsUtilityEnablementWritten descri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生物科技專利對於生物科技產業之重要性已是不可言喻。由於生物科技發展之特性,例如:高度不確定性、研究週期長、投資成本高等因素,許多發明人在申請生物科技專利時,都試圖擬定較廣泛的申請專利範圍。「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reach-through claims)為基於目前專利說明書揭露之內容來涵蓋所有「未來」可能衍生之產物;或是某特定化合物尚未被確認前,試圖藉由一個上游基礎研究「先驅型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擴大延展至下游後續發明之商業產品,這非但會箝制技術後續之發展,更可對已存在之先前技術主張侵權,影響範圍極廣。從2004年University of Rochester v. G.D. Searle案 和2010年Ariad v. Eli Lilly案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皆認為「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無效,歸因於專利內容未清楚揭露而不符合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1段中所規定的「可據以實施性」和「書面說明要件」。2013年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同是屬於「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Probiodrug案與前述兩件美國相關判例有分歧之見解和判決。有鑑於此,本文以比較法觀點分析國外相關判例及實踐標準,全面性針對生物科技領域「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問題進行探討,嘗試建立一最適的法律模式,並期許未來可作為我國對其相關法制與解決方案之參考依據。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課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生物科技產業之特性與研發 10
第一節 高度不確定性 10
第二節 高投資成本及風險與高價值性 13
第三章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概論與影響 16
第一節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概論 16
第二節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於生物科技產業之影響 21
第四章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相關理論 24
第一節 獎勵理論 24
第二節 探勘理論 27
第三節 共有悲劇理論vs.反共有悲劇理論 29
第四節 本文理論基礎 31
第五章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可專利性 33
第一節 請求項解釋難以限制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 33
第二節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相關專利制度 38
第三節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模擬案例 65
第六章 以比較法觀點探討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重要判例 71
第一節 美國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v.G.D. Searle案 72
第二節 美國 Ariad v. Eli Lilly案 81
第三節 歐洲與德國Probiodrug案 93
第七章 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之整體分析與建議 101
第一節 對我國專利制度之建議 102
第二節 對生物科技學研機構與業者之建議 107
第八章 結語 111
參考文獻 114
一、中文資料(依據時間先後) 114
二、外文資料(依據時間先後) 120
三、英文判例(依字母排序) 123

一、 中文資料(依據時間先後)
1. 蔡明誠,發明專利侵權時保護範圍認定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植根雜誌,10卷5期,頁162-163,1994年5月。
2. 謝銘洋,論專利權之範圍-兼述德國相關之理論與實務,智慧財產權之制度與實務,頁140-154,1995年。
3. 馮震宇,論專利合作公約與歐洲專利公約之制度與發展(下),智慧財產權,14期,頁43-59,2000年2月。
4. 李森堙,談專利之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科技法律透析,14卷5期,頁44-61, 2002年。
5. 陳俊寰,生物科技專利申請之可實施要件,智慧財產權月刊,53期,頁18-33,2003年。
6. 陳文吟,由美國法制探討生物藥品專利,月旦民商法雜誌,4期,頁75-90,2004年6月
7. 何建志,生物技術專利之最適範圍:產業政策與法律分析,臺大法學論叢,33卷5期,頁153-214,2004年9月。
8. 陳秉訓,談專利法中發明專利之進步性審查基準—兼評行政法院八十七年度判字第一九六四號判決,智慧財產季刊,51期,頁59-70,2004年10月。
9. 余華,研究工具的可專利性及其權利執行範圍,智慧財產權月刊,71期,頁82-106,2004年11月。
10. 焦子奇,論競爭法對生物科技研究工具專利授權之規制—以延展性權利金(reach-through royalty)條款為中心,政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5,2004年.
11. 郭仲偉,生技醫藥相關發明之專利要件探討:以美國與台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85,2005年。
12. 陳文吟,由美國實務經驗探討基礎科學專利對生物科技的影響,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7期,頁115-173,2008年9月。
13. 沈宗倫,專利侵害均等論之過去、現在及未來我國法應何去何從,東吳法律學報,20卷2期,頁173-222,2008年10月。
14. 李素華,歐洲聯盟專利法之發展-建立共同體專利之困難與挑戰,月旦法學,174期,頁30-46,2009年11月。
15. 楊宜璋,專利法上生物寄存之研究,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3-125,2009年。
16. 陳昭華,張乃文,鍾鏡湖,鄭耀誠,林芬瑜,基因有關研究工具授予專利之探討:以基因專利之審查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9 卷 1 期 ,頁403-477,2010年3月。
17. 陳啟桐,專利判決解析 - 申請專利範圍解釋 (上) ,專利師,3期,頁37-48,2010年10月。
18. 沈宗倫,專利侵害責任範圍因果關係的合理詮釋與再建構,科技法學評論,8卷1期,頁1-56,2011年6月。
19. 林靜華,專利申請懈怠及申請人之不正行為-以Cancer Research Technology v. Barr Laboratories案為中心,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13卷3期,頁13-15,2011年。
20. 陸純,延展性權利要求的可專利性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論文,頁39-45,2011年。
21. 三達智慧財產權事務所,日本專利審查基準對「說明書與請求項之記載要求」的修改內容簡介,三達智慧財產權事務所Newsletter,7期,頁1-4,2012年1月。
22. 李順典,歐美生物科技專利的公開揭露之淺介,月旦財經法雜誌,28 期,頁123-162,2012年3月。
23. 蔡坤旺,沈立明,陳恕琮,先驅性發明面臨之專利挑戰,專利師,9期,頁43-55,2012年4月。
24. 黃銘傑,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更正之法律議題研析,專利師, 10期,頁57-79,2012年7月。
25. 蘇靜雅,美國專利法上書面說明要件之探討—由產業及技術領域區別適用觀點切入,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9-20,2012年。
26. 王大鵬,魏保志,寬泛權利要求的合理權利邊界,知識產權,2期,頁75-82,2013年。
27. 顏吉承,專利說明書撰寫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年,3版。
2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編,美國專利訴訟教戰手冊進階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3年3月。
29. 葉雲卿,德國專利訴訟二三事,北美智權報,89期,2013年8月。
30. 周圍,研究工具的可專利性探析-以美國法例為借鏡,法學評論,6期 ,頁106-117,2014年。
31. 沈宗倫,專利權之公示與公信-以我國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為中心,專利師,17 期,頁1-22,2014年4月。
32. 沈宗倫,專利法之基本用語與法律體系概述,月旦法學教室,141 期,頁71-81,2014年6月。
33. 馮震宇,手段功能用語與專利有效性判斷,月旦法學教室,141期,頁42-44,2014年7月。
34. 李素華,張哲倫,專利之制度目的及權利本質-法院在其中之關鍵角色及功能,月旦法學雜誌,232期,頁191-222,2014年9月。
35. 葉雲卿,專利說明書的揭露要求 雲卿以生物科技專利為例,北美智權報,111期,2014年7月。
36.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出版社,頁673,2014年9月,4版。
37. 林洲富,專利法:案例式,五南出版社,2014年,5版
38.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元照出版社,2014年,6版。
39. 顏吉承,申請專利範圍的最寬廣合理解釋及客觀合理解釋,專利師,20 期,頁1-17,2015年1月。
40. 陳文吟,論兼採專利制度與資料專屬權鼓勵醫藥品研發之必要性,專利師,21期,頁77-92,2015年4月。
41. 謝祖松,專利周邊限定主義及中心限定主義之辯與辨-兼論折衷主義,專利師,22期,頁81-99,2015年7月。
42. 單鴻斌,生技產業新藥廠商獲利模式之探討-以某生技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碩士論文,頁8-17,2015年。
43. 劉國讚,專利法之理論與實用,元照出版社,2015年,3版。

二、 外文資料(依據時間先後)
1. Garre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162 SCIENCE 1243, 1243-1248 (1968).
2. Edmund W. Kitc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atent System, 20 J.L. & ECON. 265, 265-76 (1977).
3. Yusing Ko,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Biotechnology Patent Protection, 102 YALE L. J. 777, 791-800 (1992).
4. Michael A. Heller,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 111 HARV. L. REV. 621, 621-88 (1998).
5. Michael A. Heller and Rebecca S. Eisenberg, 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 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280 SCIENCE 698, 698-701 (1998).
6. Report on Comparative Study on Biotechnology Patent Practices Carried Out Under Trilateral Project B3b. Theme: Comparative Study on Reach-Through Claims, TRILATERAL PROJECTS, 1-19 (2001).
7. Janice Mueller, No Dilettante affair: Rethinking the experimental use exception to patent infringement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tools, 76 WASH. L. REV. 1, 58 (2001).
8. Stephen G Kunin, Mark Nagumo, Brian Stanton, Linda S Therkorn, Stephen Walsh, Reach-Through Claims in the Age of Biotechnology, 51 AM. U. L. J. 609, 617(2002).
9. Dan L. Burk, Mark A. Lemley, Policy Levers In Patent Law, 89 VA. L. REV. 1557, 1676-683 (2003).
10. Robin Silva, Steve Lendaris, Reach-through claims: Bust or Bo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UPDATE 4(5) (2005).
11. Amanda S. Y. Lim and Andrew F. Christie, Reach-through Patent Claims in Biotechnology: An Analysis of the Examination Pract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and Japanese Patent Offices, 3 I. P. Q. 1, 5-6 (2006).
12. Richard L. Wang, Biomedical Upstream Paten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 Case for Compulsory Licensing Bearing Reach-Through Royalties, 10 YALE J.L. & TECH. 251, 253-330 (2008).
13. Robert A Bohrer, Reach-Through Claims for Drug Target Patents: Rx for Pharmaceutical Policy, 26 NATURE BIOTECH. 55, 55-56 (2008).
14. Ken Garber, Ariad's NF-κB Patent Claims Shot Down On Appeal, 27 NATURE BIOTECH. 494, 494-95 (2009).
15. KENNETH J. BURCHFIEL, BIOTECHNOLOGY AND FEDEFAL CIRCUIT, 433-36 (2d ed. 2010).
16. SCOTT KIEFF, PAULINE NEWMAN, HERBERT SCHWARTZ, HENRY SMITH, PRINCIPLES OF PATENT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183 (5th ed. 2011).
17. Brian J. Love, Interring the Pioneer Invention Doctrine, 90 N. C. L. REV. 379, 404-15 (2012).
18. JANICE MUELLER, PATENT LAW 324 (4th ed. 2013).
19. Ralph Minderop, Arwed Burrichter and Corinna Lueg, Federal court stakes new ground for reach-through claims, IP IN THE LIFE SCIENCE INDUSTRIES 117, 117-20 (2014).
20. Holger Tostman, Reach-Through Claims in Europe - A New Hope, QUARTERLY NEWS OF THE AIPLA CHEMICAL PRACTIVE COMMITTEE 12, 12-15 (2014).
21. Arti K Rai, Jacob S Sherkow, The Changing Life Science Patent Landscape, 34 NATURE BIOTECH. 292, 292–94 (2016).

三、 英文判例(依字母排序)
1. American Stainless Steel Co. v. Ludlum Steel Co., 290 F 103 (2nd Cir. 1923).
2. Ariad Pharms., Inc. v. Eli Lilly & Co., 529 F. Supp. 2d 106 (D. Mass 2007).
3. Ariad Pharms., Inc. v. Eli Lilly & Co., 560 F.3d 1366 (Fed.Cir.2009).
4. Ariad Pharms., Inc. v. Eli Lilly & Co., 598 F.3d 1336 (Fed. Cir. 2010) (en banc).
5. Brenner v. Manson, 383 U.S. 519 (1966).
6. Cancer Research Tech. v. Barr Labs, Inc., 679 F. Supp. 2d 560 (D. Del. 2010).
7. Enzo Biochem, Inc. v. Gen-Probe, Inc., 323 F.3d 956 (Fed. Cir. 2002).
8. Festo Co.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535 U.S. 722 (2002).
9. Fiers v. Revel, 984F.2d 1164 (Fed. Cir. 1993).
10. Genentech, Inc., v. Novo Nordisk, 108 F.3d 1361 (Fed. Cir. 1997).
11. In re Barker, 559 F. 2d 588 (CCPA 1977).
12. In re Fisher, 421 F.3d 1365 (C. A. Fed., 2005).
13. In re Howarth, 654 F.2d 103, 210 USPQ 689 (CCPA 1981).
14. In re Thorpe, 777 F.2d 695 (Fed. Cir. 1985).
15. In re Wands, 858 F.2d 731 (Fed. Cir. 1988).
16. Jamesbury Co. v. Litton Industrial Prodcuts, Inc., 586 F. 2d 917 (2d Cir. 1978).
17. O'Reilly v. Morse, 56 U.S. 62 (1853).
18. PPG Indus., Inc. V. Guardian Indus. Co.,75 F.3d 1558 (Fed. Cir.1996).
19. Praxair, Inc. v. ATMI, Inc., 543 F.3d 1306, 1320 (Fed. Cir. 2008).
20.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Eli Lily Co., 119 F. 3d 1559 (Fed. Cir. 1997).
2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Eli Lilly Co., 119 F.3d 1559 (Fed. Cir. 1997).
22.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v. GD Searle & Co., 249 F. Supp. 2d 216 (W.D.N.Y. 2003).
23.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v. GD. Searle & Co., 358 F.3d 916 (Fed. Cir 2004).
24. Vas-Cath, Inc. V. Mahurkar, 935 F.2d 1555 (Fed. Cir.199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蔡明誠,發明專利侵權時保護範圍認定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植根雜誌,10卷5期,頁162-163,1994年5月。
2. 3. 馮震宇,論專利合作公約與歐洲專利公約之制度與發展(下),智慧財產權,14期,頁43-59,2000年2月。
3. 4. 李森堙,談專利之延展性申請專利範圍,科技法律透析,14卷5期,頁44-61, 2002年。
4. 5. 陳俊寰,生物科技專利申請之可實施要件,智慧財產權月刊,53期,頁18-33,2003年。
5. 6. 陳文吟,由美國法制探討生物藥品專利,月旦民商法雜誌,4期,頁75-90,2004年6月
6. 8. 陳秉訓,談專利法中發明專利之進步性審查基準—兼評行政法院八十七年度判字第一九六四號判決,智慧財產季刊,51期,頁59-70,2004年10月。
7. 9. 余華,研究工具的可專利性及其權利執行範圍,智慧財產權月刊,71期,頁82-106,2004年11月。
8. 12. 陳文吟,由美國實務經驗探討基礎科學專利對生物科技的影響,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7期,頁115-173,2008年9月。
9. 13. 沈宗倫,專利侵害均等論之過去、現在及未來我國法應何去何從,東吳法律學報,20卷2期,頁173-222,2008年10月。
10. 14. 李素華,歐洲聯盟專利法之發展-建立共同體專利之困難與挑戰,月旦法學,174期,頁30-46,2009年11月。
11. 16. 陳昭華,張乃文,鍾鏡湖,鄭耀誠,林芬瑜,基因有關研究工具授予專利之探討:以基因專利之審查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9 卷 1 期 ,頁403-477,2010年3月。
12. 17. 陳啟桐,專利判決解析 - 申請專利範圍解釋 (上) ,專利師,3期,頁37-48,2010年10月。
13. 18. 沈宗倫,專利侵害責任範圍因果關係的合理詮釋與再建構,科技法學評論,8卷1期,頁1-56,2011年6月。
14. 22. 李順典,歐美生物科技專利的公開揭露之淺介,月旦財經法雜誌,28 期,頁123-162,2012年3月。
15. 23. 蔡坤旺,沈立明,陳恕琮,先驅性發明面臨之專利挑戰,專利師,9期,頁43-55,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