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原作者: Sharon
Vaughn、Jeanne Shay Schumm、Jane Sinagub)。台北:五南。
王怡云(1999)。傳統與現代-解讀中國父母的教養觀。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
刊,8,115-149。
王瑞賢(2005,11 月)。階級、母職與子女教育實踐初探-以三位屏東地區中
產階級母親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主辦之「第三
屆社會理論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屏東。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
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吳芝儀 (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麗文。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錦旭(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
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0。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原作者:P.
Abbott and C. Wallace)。台北:巨流。
姜添輝(1997)社會變遷中『教育機會均等』實踐可能性之研究 載於社會變遷
中的教育機會均等 。台北:揚智。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祝春紅(2000)。公立醫院醫師績效獎勵金制度之焦點團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
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文,台北市。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馬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高慧中(1984)。影響國中生自我觀念的家庭因素。輔導與測驗雙月刊,63,
1121-1124。
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蔡中蓓(譯)(2005)。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
和批判教育學(原作者: Michael W. Apple)。台北:洪葉。
張善楠、黃毅志(1997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串串聯性之因果機制。
「少數族群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東師範學院。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莊瑞琳(2002)。應用波笛爾,當代,174(56),24-39。
郭建榮(2009)家庭場域內不同階級家長的教育活動以及與子女語言表現之關聯
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佳慧(2010)。從布迪厄的再製觀看學校教育。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8,177-212.
陳孟聰(2007)。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家庭相關因素:以TEPS資料庫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陳怡秀(2007)。國小學童參加英語補習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1年12月)。多元文化課程理論探索:知識社會學的省察再論多元文
化學校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
文,國立花蓮師院。
湯芝宣(1995)。讓孩子多才多藝起來—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月刊,76,29-33。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彭懷真(1996)。女人難為。台北:平氏叢書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Bourdieu & N.
Luhmann的理論介紹,臺大社會學刊,26,1-51。
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avid W.Stewart& Prem
N.Shamdasani)台北:弘智。
歐陽誾(1989)。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鄭秀蘭(2009)。屏東縣國小家長才藝教育觀與其子女才藝教育消費行為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鄭淑珍(2005)。教育志工參與及其組織網絡分析:以桃園縣中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中壢市。鄭燿男、陳怡靖(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
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6,103-140。
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
及教養的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
竹市。
蘇順發(1999)。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問題初探。英語教學,23(3),22-37。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D.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London: Sage.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owser, B. P. (2007). The black middle class: Social mobility-- and vulnerabilit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Brantlinger, E. A. (2003). Dividing classes: How the middle class negotiates and rationalizes school advantag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Hearn, A. (1984). The relative roles of Academic, Ascribed,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destinations.Sociology of Education,57, 22-30.
Henderson, A. T., & Berla, N.(1994).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 The family is critical to student achievement. Columbia, MD: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No. ED375968). Retrieved September 15, 2006,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content_storage_01/0000000b/80/23/60/0b.pdf
Krueger, R.A. (1993). Quality Control in Focus Group Research. In D. L. Morgan
(ed.)Successful Focus Group , pp. 65-85. Newbury Park, CA: Sage.
Katsillis, J., & Rubinson, R.(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Educational Reproduction: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7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