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書目及參考資料
一、書籍:
刁維漢主編,《現代文獻編目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編,《書評的學問─全國首屆書評研討會論文集》
,遼寧:遼寧人民,1992。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第二屆全國出版科學研究優秀論文獲獎論文
集》,北京:中國書籍,1997。
日本索引家協會編、賴茂生等譯,《索引編制手冊》,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88。
司徒衛,《書評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司徒衛,《書評續集》,台北:幼獅,1960。
朱天俊主編,《應用目錄學簡明教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1993。
朱金順,《新文學資料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86。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朱樺,《文學社會化的當代探索》,上海:學林,1994。
朱大可、吳炫、徐江、秦巴子等,《十作家批判書》,西安:陝西師
範大學,1999。
伍杰、王建輝編,《書評三十家》,北京:華夏,1999。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河北:河北教育,2000。
余光中,《井然有序》,台北:九歌,1996。
吳道弘,《書評例話》,北京:中國書籍,1991。
吳中杰、吳立昌,《1900-1949:中國現代主義尋蹤》,上海:學林,1995。
吳式超、徐有富執筆,《書目工作概論》,北京:書目文獻,1989。
吳添漢,《編輯應用寫作》,瀋陽:遼寧教育,1995。
吳洪森,《香港書評》(試刊號),香港:海洋印務,1998。
李瑞騰,《寂寞之旅》,台北:時報,1982。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
李瑞騰,《文學關懷》,台北:三民,1992。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1994。
李瑞騰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
,1998。
李玉昆主編,《走進文學殿堂:中國現代文學卷》,河北:花山文藝,1997。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1979。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
孟昭晉,《書評概論》,南京:南京大學,1994。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台北:桂冠,1989。
孟樊,《台灣世紀末觀察》,台北:皇冠,1992。
周一葦,《實踐與探索─周一葦圖書發行研究論文選》,浙江:中國
國際廣播,1992。
林景淵編選,《讀書樂──書評書目選集》,台北:書評書目,1986。
林煥彰編著,《兒童詩選讀》,台北:爾雅,1981。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1996。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8。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99。
韋爾伯‧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1990。
哈羅德‧博科(美)、查爾斯‧L‧貝尼埃合著,賴茂生、王知津合譯
,《文摘的概念與方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哈羅德‧博科(美)、查爾斯‧L‧貝尼埃合著,賴茂生、王知津合譯
,《索引的概念與方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思兼(沈謙),《書評與文評》,台北:書評書目,1976。
柯平編著,《文獻目錄學》,河南:河南大學,1998。
柯慶明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台北:大安,1987。
徐柏容,《書評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3。
徐佳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書局,1987。
徐召勛主編,《書評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1994。
徐進夫譯,《書評要門》,台北:幼獅,1973。
徐登明,《編輯出版家葉聖陶》,北京:中國書籍,1994。
倪曉健主編,《書目工作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0。
許力以,《人類文明與出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0。
書評書目編輯出版,《書衣》,台北:書評書目,1984。
書評書目編輯出版,《書友》,台北:書評書目,1985。
書評書目編輯出版,《書評書目分類總目作者索引》,台北:洪建全
基金會,1986。
崔權醴編譯,《西風吹書讀哪頁─紐約時報書評100年精讀》,北京
:中華工商聯合,1998。
袁亮,《建立出版機制的經驗和理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5。
陳銘磻,《掌燈人》,台北:文建會,1987。
陳遼、周京寧,《文藝情報學》,南京:南京,1990。
陳本瑞,《出版教育研究論集》,北京:中國書籍,1993。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廣西:廣西教育,1999。
黃傳宗,《文學辯證學》,廣州:廣東教育,2000。
黃書雄,《文學鑑賞論》,北京:北京大學,1998。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
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增訂三版),台北:文史哲,1983。
張芬之,《出版策劃:理論與實踐》,河北:河北教育,2000。
張瑞安主編,《編輯工作的規範與創新》,南寧:廣西教育,1997。
盛寧,《文學:鑑賞與思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7。
曾協泰編著,《書刊編輯出版實務》,台北:淑馨,1993。
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1981。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彭松建、趙學范譯,《圖書出版的藝術與實務》,台北:佛光大學,1995。
彭斐章,《書目情報需求與服務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彭斐章等編,《目錄學研究資料匯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
復旦大學編,《書人論語─復旦大學出版社建社15週年論文集》,上海
:復旦大學,199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1995。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楊澤主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
趙燕群編著,《報刊管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上),台北:遠流,1996。
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下),台北:遠流,1997。
潘國琪、胡梅娜主編,《潤物細無聲─社科學報編輯家耕耘錄》,開封
:河南大學,1995。
鄭建明,《當代目錄學》,南京:南京大學,1994。
蔣廣學,《編學原理》,南京:南京大學,2000。
蔣廣學,《編輯通論》,南京:南京大學,1995。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台北:五南,1998。
劉兆祐,《治學方法》,台北:三民,1999。
劉登翰,《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3。
劉光裕、王貨良,《編輯學理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1995。
錢理群,《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上海:上海教育,2000。
應鳳凰、鐘麗慧著,《書香社會》,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84。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台北:業強,1994。
鍾敬文、季羨林、鄧九平,《書林獨步》,北京:中國友誼,1998。
隱地,《漲潮日》,台北:爾雅,2000。
隱地,《誰來幫助我?》,台北:爾雅,1980。
蕭乾,《書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90。
魏崇心、王同坤,《觀念的演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北京:西苑
,2000。
邊春光,《邊春光出版文集》,北京:中國書籍,1994。
羅琳主編,《中國期刊面面觀》,北京:中國書籍,1994。
羅紫初,《圖書發行教程》,瀋陽:遼寧教育,1999。
羅‧埃斯卡皮,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龔鵬程著,《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1997。
二、工具書:
文訊雜誌社編印,《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台北:文建會,1999。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
文建會,1995。
文訊雜誌社編印,《1996台灣文學年鑑》、《1997台灣文學年鑑》、《1998
台灣文學年鑑》、《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
1998、1999、2000。
王余光、徐雁主編,《中國圖書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南華大學編譯出版中心編印,《台灣文壇大事紀要(民國81~84年)》
,台北:文建會,1999。
邊春光主編,《出版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
三、學位論文:
何立行,「六0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台大中文所
,2000.6。
林俊平,《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之研究》,南華出版所,1999.12。
林積萍,《「現代文學」之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新探索》,淡江中文所
,1996.1。
林佳惠,「《野風》文藝雜誌研究」,台師大國文所,1998.7。
胡蘊玉,「文化工業運作下的台灣文學現象研究──以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為例(1983-1997)」,淡江中文所,1998.7。
賴永忠,「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到民國81年」,政大新聞
所,1993。
羅秀菊,「《文季》文學史地位之探究」,政大中文所,1998.7。
四、單篇論文及報刊論文:
王梅玲,〈書評:圖書館選書的最佳指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000:3-7。
王芝芝,〈你管書評怎麼說!泰斗愛爾頓書評風波成話題〉,中國時
報1999年7月15日。
王開彬,〈試論書評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編輯之友》(3)
1993:18-21。
朱光潛,〈談書評〉,蕭乾編《書評面面觀》,北京:人民日報,1989。
朱星鶴,〈喜見書評有專刊〉,中華日報副刊1972年11月7日。
朱榮智,〈談書評寫作〉,《明道文藝》(44)1979:154-159,。何聖芬,〈「文訊」書評之分析〉,《文訊》(39),1988:85-89。
何聖芬,〈國內最近一期文學雜誌內容分析〉,《文訊》(27),1986:136-153。
吳浩(李瑞騰),〈「文季」研究資料初稿〉,《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
,1990.6:116-130。
吳韻儀,〈亞馬遜書店標售公信力〉,《天下雜誌》(214),1999:200-201。李金蓮,〈傳播媒體與出版事業的關係〉,天下文化編《出版人的對話》
,台北:天下遠見,1999。
李師鄭,〈談「書評書目」雙月刊〉,大華晚報讀書人1973年1月1日。
沈從文,〈我對書評的感想〉,蕭乾編《書評面面觀》,北京:人民日報
,1989。
沈謙,〈台灣書評雜誌的發展─從《書評書目》談起〉,封德屏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1996
,台北:文建會。
林秀萍,〈《書評書目》析論─從一個評論性刊物角度對七0年代「
台灣文學」的初步觀察〉,《台灣文學論輯第一輯》(6),1996
:1-15。
林俊平,〈中國大陸書評發展的特色〉《書評》(46),2000:6-14。林春,〈走出中國書評的困境〉《社會科學輯刊》(3),1992:156-158。
邵萍、王岩,〈西方的書評、書評刊物和書評索引〉,《世界圖書》(4)
,1992:31-35。
南方朔,〈啟動書評時代〉,中國時報1998年4月16日。
封德屏,〈試論文學雜誌的專題設計〉,封德屏編《台灣文學出版:
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1996,台北:文建會。
高建國,〈漫談書評的薄弱點〉,《中國圖書評論》(2),1993:124-125。
郭愛民、王洁,〈書若無評傳之不遠〉,《哈爾濱師專學報》(3),1994
:86-90。
桑魯卿,〈美國的書評〉,聯合報社編《大書坊》,台北:聯合報,1985。
馬曉聲,〈縱論書評〉,《津圖學刊》(2),1995:31-36。
桂文亞,〈關於「書評書目」〉,《世新校友會刊》1973年1月15日。
陳三井,〈書評與學術風氣〉,《書評書目》(75),1979:106-109。
陳克環,〈書評‧書目〉,中華日報副刊1972年10月19日。
陳冷,〈開批評之好風氣〉,台灣時報副刊1974年6月13日。
陳嘉宗,〈書評書目《第三隻眼》合集評介〉,中華日報第十二版1976
年3月3日。
黃裕美,〈專業的書評長城〉,聯合報1996年11月18日。
張祖圻,〈認真搞好書評〉,天津市圖書館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1980。
張錦郎、吳銘能,〈評介辛廣偉著《台灣出版史》〉,《書目季刊》(34),2001.4:4,。
張錦郎,〈「聯副作家索引」序〉,《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索引卷》33-44。
彭歌,〈書目重於書評〉,聯合報副刊「三三草」1972年10月10日。
彭歌,〈讀者需要書目〉,聯合報副刊「三三草」1972年10月17日。
彭歌,〈如何倡導書評〉,聯合報副刊「三三草」1972年10月18日。
楊建民,〈呼喚書評家〉,中國圖書商報書評週刊1999年6月22日。
楊紹憲,〈書評書目〉,松風月刊1972年11月。
楊濤,〈中美書評編輯的現狀比較與分析〉,《編輯之友》(4),1992
:42-47。
萬麗慧,〈等待文學的漲潮日─訪爾雅出版社發行人隱地〉,《全國新書
資訊月刊》(25),2001:41-44。
鄭明娳,〈書評書目〉,青年戰士報文化櫥窗1974年4月5日。
鄭麗園,〈紐約時報書評如何選書評書〉,《精湛》(30),1996:21-24。鄭建明,〈台灣現代書評史述略〉,《出版發行研究》(80),1998:59-61。
澎湃,〈突破零點〉,青年戰士報1972年9月17日。
魯丁,〈我看「書評書目」〉,中華日報文教與出版1974年3月25日。
薛茂松,〈台灣地區文學雜誌的發展(1949~1986)〉,《文訊》(27),1986
:74-75。
劉兆祐,〈以服務為宗旨的「文訊月刊」〉,《金石文化廣場月刊》,1987:38-39。
應鳳凰,〈我對書評的看法─三則隨筆〉,《文訊》(39),1988:74-75。
應鳳凰、楊明,〈停刊文學雜誌重要專號介紹〉,《文訊》(27),1986:125-135。
謝金菊,〈書評索引發刊詞〉,《書評索引》(1),1993:2。
薇薇夫人,〈書評與書目〉,聯合報1973年4月1日。
薇薇夫人,〈廠商辦雜誌〉,聯合報1974年2月12日。
鵝湖月刊社社論,〈文評書評與學術風氣〉,《鵝湖》(4),1979:11。
鐘麗慧,〈「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的個案分析〉,封德屏編《台灣
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3),1996,台北:文建會。
隱地,〈如何建立嚴肅的批評制度〉,《書評書目》(75),197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