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發中心(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2013年12月28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
王有榮(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婷尹(2009)。幼教老師在職進修學習投入、角色壓力與教學效能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古馨穎(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石麗娜(2011)。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朱筱雯(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127,5-17。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李小娟(2008)。國中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李燕靜(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對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沈慶盈(2007)。談社工員自我效能的提升。社區發展季刊,120,208-220。周伯超(2008)。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障礙與未來發展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美慧(2011)。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惠美(201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新北市埔墘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鈺真(2012)。苗栗縣幼兒園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柯筱榕(2008)。金門縣幼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需求與其接受創新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孫志麟(1995)。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5-192。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孫志麟(2009)。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市:學富文化。
徐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1),2020年桃園國際航空城教育計畫,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content_sn=14006。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3)。102學年度各級學校名冊。取自http://www.tyc.edu.tw/sec/index.php?pid=download&cid=school。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3)。特殊教育科網頁。取自http://www.tyc.edu.tw/ses/index.php?pid=index。
馬蕙慈(2003)。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張育銓(2008)。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以臺中縣、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張新仁、馮莉雅、汪履維(2009)。規劃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體系與認證機制之可行途徑(執行期程2008.04-2009.02)。教育部國教司委託規劃案。
張鈿富(1992)。教學研究的典範與研究方案。教育研究,28,33-43。張繼寧(2009)。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臺灣師資培育資料庫電子報,1。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tted.cher.ntnu.edu.tw/?p=168&preview=true。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報(第334期)。美新書介紹-「教學評量:教師進階檢定方案」。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748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網站。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6日,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5。
教育部(2012)。師資培育白皮書。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115115257/%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章勝傑(2002)。臺東一布農部落國中輟學生歸因歷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3(1),91-136。許文雄(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智勛(2012)。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郭蘭(2002)。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秀琪(2012)。宜蘭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花蓮縣。陳佳雯(2011)。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素蓮(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動機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豐書(2009)。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變革、心理契約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于真(201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效能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儒傑(2001)。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正德(2010)。臺北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教學準備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廖芝青(2013)。臺中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劉世閔(2001)。批判臺灣師資培育市場化所面臨的議題及其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41,99-112。劉明昌(2010)。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春綢(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鄭雅心(2012)。金門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鄭群楷(2012)。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心理契約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蕭佳純(2008)。人口結構變遷下我國終身教育政策之評析。教育與社會研究,16,105-126。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澤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英文部分
Abramson, L., Seligman, M.E.P., & Teasdale, J.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49-74.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 L. Pascal, A., Pauly, E., & Zellman, G. (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30243)
Ashton, P., Webb, R., & Doda, N. (1983).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Final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Florida University.Gainesvill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183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N.Y.: Macmillan.
Boshier, R. W. (1973) .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 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 23(4), 255-282.
Denham, C. H, & Michael, J. J.( 1981).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6(1) , p39-63 Spr.
Gibson, S., & Dembo, M. (1984).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Jourmal of Educational Psycology, 76(4), 569-582.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Houle, C.O . (1979) .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ish special reference to non-traditional forms of study . In learning opportunity for adults,l (3), The non-participation issue, O.E.C., Paris, 8-34.
Kelly, H.H. (1967). 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D. Levine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5, 192-238. Lincoli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Kelly, H.H. (1973). The proces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07-128.
McHaneys J.H.,& Impey, W. D.(1992).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4 268).
Medley, D. M.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In P. Perterson and H.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 and implication, , Berkeley, CA: McCutchan.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 in education : A force - field analysis. Boston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Boston University.
Moneys, S. M.(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Humber Coll.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Etobicoke(Ontario,Canada:Geographic srce./country of publi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056).
Rotter, J. B. (1954),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New York: Prentice-Hall.
Shavelson, R. J., & Stern, P. (1981).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thoughts, judgements, decisions, and behaviou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 455-498.
Tough, A. (1978) . The major iearning efforts :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 Adult Education , 28(4), 250-265.
Tschannen-Moran, Hoy, & Hoy(1998).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8(2),p.228.
Weiner, B. (1979).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