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三立新聞(2014)。獨家/自閉兒被誤會捷運傷人,母:心疼孩子,勿污名自閉。
2014年5月 31 日取自
http://www.setnews.net/News.aspx?PageGroupID=6&NewsID=25081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藝蓉(1996)。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制握信念與其對教學論題之道德推理的關
係。國民教育研究,1,103-137。
王自強(2009)。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所遭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煇雄(2000)。妥瑞症及其相關問題。當代醫學,27(7),26-32。王煇雄(2005)。妥瑞兒操人特攻隊。兒童健康通訊,19,1-2。
孔繁鐘(譯)(1997)。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臺北市:合記。(原著出版年:1994)
生活中心新聞(2014)。玩計算機被當兇嫌,自閉兒媽:現在人恐慌成這樣太可
憐。生活中心新聞。2014年6月1 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529/362315.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
臺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2013年8月3 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project/data_image/19961200/f0032820/pa000053.pdf
江國梁(2000)。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arilyn
Lichtman)。 臺北市:學富文化。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李偉文(2010)。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芳菁(2009)。幼稚園輔導方案與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呂錘卿(19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卓慶彬(2012)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國小多重障礙學生干擾行為的處理成效(未
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市。
林亨華(2003)。國中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澎湖
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林國正(1997)。杜瑞氏症。國防醫學,24(1),79-83。
林紆甄 (2011)。國中普通班導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洪蘭(譯)(2010)。站在學生前面:妥瑞氏症教我成為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原作者:Brad Cohen & Lisa Wysocky)。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
2006)
張如萍(2013)。一名國小教師的發現之旅─透過電影融入教學反思專業發展與
自我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桃園縣。
張雅惇(2007)正向行為支持對改善妥瑞氏症兒童問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美惠(譯)(1996)。EQ(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臺
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陳玉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
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麗貞(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香君(2013)。一位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珮蓉(2003)。幼稚園初任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商鳳英(2010)。國小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以一所高雄市國小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臺北市:教育部。2013年7月25日
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6/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0910 函頒版.pdf
教育研究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臺北市:教育研究委員會。2013
年8月4日取自
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b04060c043a0aa.pdf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三豐(2008)。台灣六十年代一位私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文娟(2003)。一位資深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曾柏瑜(2009)。職前補救教學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9, 46-57。彭素玲(2001)。妥瑞症常合併的過動、強迫、自殘、學障等問題。臺灣兒科醫
學會雜誌,42(增刊),13-15。
楊適冰(2009)。愛情態度與依附風格-五位中學教師的婚姻承諾(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桃園縣。
廖姿雅、陳映雪(2002)。妥瑞氏症。臨床醫學,49(6),397-402。
趙永芬(譯)(1996)。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原作者:Sacks, O.)。 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85)
網上中華基金會(200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網上中華基金會:臺北市。2013
年9月4日取自
http://www.chinalane.org/peop011/bookstore/fun/00002160.html
鄭石岩(2007)。教師的大愛:發揮有能力的愛,做學子們的貴人。臺北市:遠
流。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師大書苑。
劉華真(2007)妥瑞症青少年其父母之親職壓力內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市。
潘美汝(2007)憤怒控制音樂活動對一位國小妥瑞症學生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曉君(2009)。國小教師自我概念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4)。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市:空中大學。
羅湘敏(2003)。淺談妥瑞(土瑞/杜雷特)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
屏師特殊教育,6,10-19。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外文部分
Benveniste, G. (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rns, R. B. (1988).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Inc.
Carroll, A., & Robertson, M. (2000). Tourette syndrome: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carers.London: David Fulton.
Cross, K. P. (1986). Adult as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en, M. C. (1983). The Self-concept of junior students enrolled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and a proposed program for concept enhanc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an
enhancement programs 60 enhance self-concept of male juvenile delinquents
under going rehabilita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New York: Brunner.
Duke, D. L.(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71-76.
Erffmeyer, E. S.,&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 275-300.
Ellis, N. E. (1984).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14-18. Springfield, IL: C.C. Thomas.
Hoyle, E. (2006).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 Hoyle & J. Megarry (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New York: Nichols.
Hoy, W. K., & Miskel, C. G. (200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th ed.). Boston: McGraw-Hill.
Juan S. G. (2003). Manchester United stand by Tourette''s Syndrome sufferer.
Retrieved Apr 21.2007, from:http://www.therockalltimes.co.uk.html
Lee, C., & Bobko, P. (1994). Self-efficacy beliefs: Comparison of five measur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3), 364-369.
Mary M. R., Sube B. Valsamma E.,& Paul Fox-Hiley(2002).Obsessive compulsive
behaviou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people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
controlled study.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1(6).261-265.
Rowland, E. J. (1986). Self-concept and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s of older adult
learning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 (3), 593-623.
Sarchs, J. (2003). 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ykes, G. (1989).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ism: A cautionary perspective. In
L.Weis., P.G. Altback., G. P. Kelly., H. G. Petrie.,& S. Slaughter (Eds.),
Crisis in Teaching (pp.123-134).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indill, A. S,.&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 (1). 16-23.
Tripp, D. (1983). 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 :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ement. New York : Routledge
Williams, J.M. (189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 Laguna
Hills,CA: League for innov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 ERIC ED 269093.
Workman, J. F. et al. (1986). Changes in self-concept, locus of control, and anxiety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s related to assertion trai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11 (2), 21-27.